家春秋——民国蒋宋孔家族往事
序:在大陆,中国近代史已经成为历史显学。一群学者正用心解读如今保存在美国胡佛档案馆里的两蒋日记、宋子文档案和中国近代史相关文件。胡佛所存放的蒋、宋、孔等民国人物的日记档案,对民国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历史线索。为此,凤凰卫视花费一年时间,采访两岸三地六十几位受访人,拍摄超过五十处的历史场景,并且根据蒋介石日记和孔宋档案的真实文字,抽丝剥茧地找出历史真相。
第九集
内容简介:当政府需要,他一定会走到前台来;当亲人受难,他用爱来弥补亲人所受的打击;当亲情和政治发生冲突时,他的内心在痛苦的挣扎。 |
1937年,松沪战役开打之前,宋子文带着家人离开上海。
宋琼颐说:“打仗的时候,我们不晓得啰。我们就‘咚——’跑到楼上去,看那些日本人的飞机,已经在炸了。所以后来,我父亲想不对了。因为三个人在那儿也不听话,所以把我们送到香港去了。”
将孩子们送到香港之后,宋子文后来又带着妻小,去了一趟印度尼西亚。不久后,宋子文回到了大后方—重庆,他即将背负一项重大的任务。
陈立文说:“他(宋子文)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样的一个人。”
吴景平说:“宋子文已经辞职了,已经是在野之身了。当这个局势需要,政府需要,他肯定毫无疑问,他会走到前台来。”
齐锡生说:“你从中国的立场来看,就是你要有个代言人,把你的国家的利益在美国能够争取到淋漓尽致。你是要一个胡适之,还是要一个宋子文,那这个中间的选择是太鲜明了。”
位于重庆嘉陵江畔的宋子文故居,是宋子文在抗战时期的公馆。此时,宋子文以中国银行董事长的身份来到了重庆。
这段影片是宋子文的夫人张乐怡和三个女儿在船上的画面。抗战爆发不久,宋子文将老大宋琼颐,送到美国求学。
这张照片是宋琼颐离开香港前夕和父亲宋子文的合影,那年她才十一岁。
宋琼颐说:“我跟我的表妹,她的姑妈在加州,所以我跟她先来的。后来我母亲跟我的两个妹妹再等一年多才来。”
(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爆发了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战争前夕,也是在1940年,中国在抗战时期的外交和军事援助愈来愈险峻。蒋介石深知面对驻美大使胡适的国内外声望,却无法在军援上给国府援助。他必须要另辟渠道。他让宋子文成为自己驻美的私人代表。
齐锡生说:“胡适他做为一个外交官,他有一个很奇怪的外交观念。他那个观念就是——我认为一个外交官,是不应该去管武器的购买,不应该去管财政的支持。那么从蒋介石,马上就有一个问题——我现在中国打仗打得焦头烂额,最重要就是两样东西,一个是外面的经济援助,一个是外面的军事援助。这两样事情,胡适说‘我不干,这不是一个外交官要做的事情。’你可以想象,对于蒋介石的一个震惊。”
林博文说:“当初蒋介石用胡适做大使,主要是利用胡适在美国的声望。所以,他到处演讲。这是非常厉害的武器。但宋子文认为他的演讲太多了,没有必要,应该坐镇华府。”
我们开车走进这个国民政府和美国最重要的外交场所——华盛顿的双橡园。这里是国民政府驻美的大使馆。当时住在这里的大使是胡适。赴美担任蒋介石驻美特使的宋子文,曾到这里拜访胡适。但是很快地,两人的关系陷入紧张。
齐锡生说:“原来宋子文刚刚一去美国的时候,蒋介石电报都是发给两个人的,一个是适之兄,一个子文兄。甚至在电报的本文上头都是写两个人的名字。我相信,慢慢的,他(蒋介石)就写子文兄,然后抄——请转抄适之兄;然后,慢慢的,就是适之就不接到电报了。”
这两位同是留美中国学生的宋子文和胡适,对美争取军援的方式截然不同。
陈立文说:“子文一去的时候,他的做法就跟胡适完全不一样。宋子文所做的演讲都是针对媒体界,针对政府,就是美国的这些国会啊这些东西。他的目标全部都是放在争取军援和经援上面,尤其是经济的援助。所以胡适觉得说,你就是来要钱的嘛,那你让美国人又回复到从前美国人对中国整个的看法——你中国人就是来要钱的。那没有像胡适所想的这样的一个学术外交,这样的一个打动到美国的人民的心啊这些。所以他们走的两个完全不同的路线。”
后来蒋介石给宋子文写了一封亲笔信。信上说:“借款事,不必与胡使相商,请兄径自进行。”
从此,宋子文在对美军援的议题上独挑大梁。
在美国胡佛档案馆旁,吴景平正翻阅着他所编排的宋子文画报。画报中节录了宋子文担任蒋介石驻美特使三年期间,为筹备中国抗战资金向美借款所留下的经典照片。
美国《生活》周刊以「中国的宋」为题,详细介绍了宋子文的家族以及他和蒋介石的关系。但是宋子文最在乎的还是美国对中国的实际军援,为此他方法尽出。
齐锡生说:“如果你期望一个人代表中国的利益,在那里大嚷大叫的、说个不停的,人家已经很客客气气说,这个事情不能办了。你还是不肯放弃,你还是死命地要讲下去的,这个人就是宋子文。”
正是宋子文的这种精神,抗战期间,他为中国争取了高达六亿美元以上的援助。但是蒋介石对宋子文仍有微词。就在他去美国后不久,蒋介石要宋子文在亲情和政治现实之间做出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