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口炸山填海建立新制度 打响改革开放第一炮
2008年11月17日 17:48青年参考 】 【打印

春天的故事——蛇口在改革开放初期 第二集:

核心内容:1979年7月2日,蛇口开始炸山、填海、通水、通电、通车、通航、通电讯和平整土地,在最靠近资本主义香港的蛇口半岛的南端打响了改革开放第一炮。为了激发工人积极性,加快工程进度,工业区实行了超产奖励制度,每多拉一车奖励四分钱。产量迅速提高,但遭到保守者反对。经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过问才得以继续推行。随后蛇口又实行工程招标、用工制度、粮食进口、中外合资办企业等多项新的举措。蛇口工业区的经验被誉为蛇口模式,广受赞誉。

一份报告牵出工业园区

1979年7月8日,蛇口轰然响起填海建港的开山炮

1978年10月9日他写了一份报告,在这份《关于充分利用香港招商局问题的请示》中提出:“面向海外、冲破束缚、来料加工、跨国经营、适应国际市场特点、走出门去做买卖”,字里行间溢出一股不可遏制的跃跃欲试的渴望。袁庚没有想到,三天后,中央几位主要领导便圈阅了这份请示。这份在当时看来触目惊心的报告,与中央试图改革的愿望不谋而合。

这是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它的创立和发展为一年之后的深圳经济特区的创立起了探路者的作用。

正当袁庚四处寻找招商局发展的场地时,宝安县(深圳前身)南头半岛的蛇口跳进了他的视线。袁庚向中央要蛇口这块地,当时主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李先念用红色的铅笔,在地图上把宝安县整个南头半岛一带都划给了袁庚。

那一刻,袁庚的脑袋转得飞快:开发1平方公里土地最少要1亿1千万,整个南头半岛有60多平方公里,需要70亿左右,再加上银行利息,自筹资金是个问题。袁庚说:“如果是‘大锅饭’,就不用算账,现在不行,搞得好不好都是自己的事情。”而且搞“面向海外”的工业区,在中国是第一次实验,面积太大了,搞不好会对改革开放造成不利影响。于是他说:“不要这么多,只要2.14平方公里。

蛇口创办工业区,奠定了中央发展特区的想法。早在1979年4月5日至28日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广东省委的同志在发言中明确提出了想利用毗邻港澳的有利条件,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邓小平十分赞成这一设想,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特区由此产生。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李冠楠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