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 > 凤凰节目 > 凤凰大视野 > 正文 |
|
相关标签 | [毛泽东] [凤凰大视野] |
声明:独家稿件 转载需经凤凰网授权
1958年的春天,毛泽东用非常引人注目的词句,表达了他改变中国处境的决心以及他能够做到的信心,他说:除了别的特点之外,中国六亿人口的显著特点是一穷二白。这些看起来是坏事。其实是好事,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而事实证明,毛泽东显然过于乐观了。
在1949年过后不久的那些日子里,虽然在中南海的大门口也有警卫站岗,但还是允许市民到中南海里面去游览;一般情形下,人们总是可以透过周总理办公室的窗户看到总理,而毛主席则常常迈着潇洒的步子,不带警卫陪伴,从政府的一个部转到另一个部。
建国以后,特别是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在中南海的日子其实并不多;那时候,他更多的是在一辆属于毛泽东专用的列车上;这辆专列随时都会出发,也随时都会停下。
围绕着毛泽东的这辆专列,前前后后发生过很多故事;在五十年代中期以后,除了每年五一和十一,毛泽东必须要出席在北京的庆祝活动之外,一年之中的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在专列上度过的。毛泽东既在车上办公,接见地方领导甚至外宾;他也在车上休息;每到一处,专列就会停到支线上,不妨碍正常的通车。
这辆专列就这么载着毛泽东,不断行进在中国版图上,而这也是他实地考察的一种特殊方式。
侯波:农村,工厂,主席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我觉得主席是个伟人,也是个凡人,他对老百姓最关心,我们的国家怎么建设,农民到农村以后,他不是表面看看就走了,他跑到农民家里去,要是农民家里黑漆漆,很脏,主席也从来不嫌。
吕厚民:到哪个地方都要找地方领导,找各个方面的人士谈话,作为调查研究,了解当时各个方面的情况,工业,农业,包括对国际上的一些问题,方方面面都要做调查研究,出去很勤的,出去并不是休息,甚至在火车上都要开座谈会,都要办公。我过去拍过主席在火车上看河北省的一个水利规划图,趴在案子上,伏案在那看。
程汝明:主席的生活习惯,他是住在专列上,在54年跑专列到哪去,他不下地,就在车上睡,车上办公,60年开始,他下地了,我记得有一次到了石家庄,在50、60年代的时候,石家庄有纺织厂,这个火车推到纺织厂里头去了,当时我们就说,纺织厂今天怎么关着门呀,当地的公安说,放假了,主席住在这。
有好多时间,这个专列在那,车上不知道是谁,地下的保安都不知道是谁,就不用说别人了,那时候的保密相当严,当地的公安就在主席身边,底下站哨。他就不知道车上是谁,咱也不说,他也不问,没有问的。过去共产党有规定,知道的不说,不知道的不问,就有这么个规定。
侯波:为什么他不下去住呢?他不愿意打扰地方上,什么接待了,他就不高兴这样的。他要找人了解地方上的情况,就叫他们上火车,一块谈,汇报工作完了以后,一块吃饭。我们跟着主席,他要去视察,去看农田这些,看工业,都是看完了以后回到火车上吃饭,大家一块吃。
毛泽东专列停留最多的城市,一个是武汉,另一个是杭州;一个是在东湖之滨,另一个是在西湖岸边。或许是南方的湿润空气更适合毛泽东,每到这两个城市,他都特别愿意下车散步,甚至住上一段时间。
王鹤滨:就是在参观湖北武钢的时候,那个工厂内部有高炉,就是出钢胚的,有高炉的炉灰味道,粉尘,屋里很严重,我带着20几个口罩,我想这么多口罩,应该给主席戴上,又考虑别的首长,主席不戴的话,别人是不会戴的,当然我也不会戴。我偷偷地从提包里面掏出口罩,悄悄地给,碰了他一下手,他看到有人动作了,一看看到口罩,他马上那两个眼睛,我想这是两把利剑就向我刺来了,然后我手那么一摆,就赶快把那个口罩装在裤兜里头。所以他考虑就是说,当时我两个考虑,一是劳动条件太差,另外主席不愿意把白口罩像一座长城一样给工人揭开,以后考虑这个政治意义非常大的,为什么,他考虑工人那么劳动,里面粉尘,不卫生的气体,离那么近都没戴口罩,我毛泽东能戴口罩吗?是吧,我考虑问题太简单了。
相关阅读:
编辑:
石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