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其为人”才是艺术体操最高境界
艺术体操又称韵律体操,一个世纪前,瑞士的集约教师E.J达尔克罗兹创造了这种用身体运动来表示音乐节奏的动作。60年代这种运用身体柔韧性,展现完美姿态的运动,进入了竞技场。
上个世纪70年末,俄罗斯的几名艺术体操教练在中国举办讲座,这项舶来运动,开始传入中国的大学校园。1984年艺术体操正式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中国艺术体操,也从大学走向了专业队伍。
王绮红:其实国家艺术队是从2002年陆颖娜她们那一届才正式成立的,之前都不能叫国家艺术体操队,那个时候应该叫国家艺术体操集训队。
一名特殊的艺术体操教练,她以残疾之身,带领学生勇夺全国冠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冠军,实现了中国艺术体操在世界大赛上获得金牌的突破。2004年,她的学生陆颖娜、胡美代表中国参加了雅典奥运会。
比赛的结果令人激动,大屏幕上显示出的第五名是中国艺术体操队在奥运会上的最佳成绩,然而结束打分40分钟后,裁判又重新给东道主希腊队加了0.1分。中国队从原来的第五名变成了第六。
王绮红:前面看排名都还是第五名,当时他们都抱在一起痛哭,因为好像在大家都关心这个谁获得奥运会冠军,好像第二名都并不值得一提,但对于这一个团队,她们冲击这个奥运会的第五名,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与许多舶来中国的项目一样,艺术体操也是体现西方贵族文化的一种运动,需要运动员有音乐与审美方面的造诣。西方孩子大多在幼年时便已在父母的指导下,接受了基础的音乐、舞蹈启蒙,她们占有先机。
王绮红:她们来从事艺术操训练的时候,她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乐理知识,她也很有乐感,甚至有的时候,是小朋友对这个项目是非常了解,而且她有自己崇拜的运动员。
但在国内艺术体操并不是很普及,很多小朋友是当她来到这个队伍了,她看到前辈的这个运动员在做动作的时候,她才可能了解到,原来这个是艺术体操。
马鼎盛:《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学琴的故事,孔子向鲁国音乐家是师襄子学弹七弦琴,师襄子教他一首新曲,十天过去了,孔子还在练,师襄子说:你可以练新曲子了,孔子说不行,我只学会曲调,还没掌握它的规律,是未得其数。
又过了十天,师襄子说:“掌握了规律,该另学新曲子了。”孔子答到:“丘未得其志也。”我还没感知到内涵。又过了几天,孔子对老师说,丘未得其为人也。依然埋头练习,最后师襄子听到一阵阵悠扬的琴声,时而急速如千军万马,时而缓缓流水潺潺。时而低回委婉似窃窃私语,时而高亢挺拔似巍峨高山。
孔子兴奋地说,从乐曲中我感觉到他了,黑黑的面孔,高高的身材,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得很远,威武庄严,很有王者的气度,莫非这就是周文王所作的曲子,不是他还有谁呢?师襄子对孔子的领悟能力十分钦佩说:对极了,这首曲子正是《文王操》。
这个故事描述了孔子对琴曲学习和题解的几个感知阶段“习其曲”、“得其数”、“得其志”和“得其为人”,同别的艺术相比,音乐的不确定性最强,给人的感知,想像空间也最大,艺术体操以音乐为载体,将身体化为音符,同样也是追求弦外之音的感知。
中国人含蓄内敛,尤其对西方文化的美不容易理解,即使动作一板一眼完全正确,却未必有肢体美流露出的自信。
王绮红:刚开始的时候,运动员都只是技巧性的动作,他可能因为他天生的这个条件,他能很容易就掌握了,但是我不知道,做这个动作美在哪个地方,我到底想体现什么东西?
相关新闻
编辑:
刘春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