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因提议建立创业板被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刘芳:在去年底的一次中小企业融资论坛上,一位嘉宾发出一句感叹,“为了创业板,我一头黑发都快熬白了”,这句话,使得所有的与会者唏嘘动容。有人曾形象地用胎动、受挫、叫停、圆梦来形容创业板十年的艰难历程。追溯历史,1984年,国家科委最早提出了建立创业投资机制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建议,但可惜的是,当时的热议是只打雷,不下雨。1998年,成思危代表民建中央在当年的政协会上提交了一份议案,提议建立中国的创业板市场,成思危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到2000年,刚履新不久的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提出,对设立二板市场已作了充分的准备,至此,中国创业板完成了它的第一次胎动。消息一出,深圳、北京、上海的资本圈里,几乎无人不谈参股创业企业,更有不少人匆忙成立创投公司,高价争抢高科技项目,以期能从创业板的设立中分一杯羹。一个颇能说明当时狂热的事例是,在1999年10月深圳召开的首届高交会开幕式上,因市场传言中央领导将到会宣布创业板开闸,结果台下坐满了各路风投和创投精英,场面很壮观。2000年上半年,当国内呼声最强烈的时候,全球资本市场出现了震荡,给尚未面世的创业板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创业板也就此停摆,国内大量优秀创新型企业不得不选择海外上市,如新浪、搜狐、百度、盛大、分众传媒、携程等等有200多家。这些优质资产不能与国人同享,不但让国内投资者扼腕痛惜,也促使政府重启创业板计划。十年的等待,看似跌宕起伏,充满戏剧化,但隐藏在背后的因素,却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地推动了局势的发展,让一切也显得水到渠成。
解说:何贤波就是在出现最早提出创业板构想的时候入行做律师的,可以说他见证了中国创业板反反复复、跌宕起伏的10年。
何贤波(律师):我就伴随创业板做这个事情,开始就参与讨论创业板,1999年就在策划几家企业上创业板,那时候叫高新技术版,不叫创业板。
解说: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当年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提案,提出推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建设,这项提案被列为政协一号提案,掀起了中国风险投资的热潮。1999年起,深交所开始着手筹建创业板,为此深交所自2000年10月起停止了主板的IPO项目。但随着2001年初科技股泡沫破灭,纳斯达克指数暴跌,从超过5000点的高位暴跌至1900点,缩水超过60%。香港创业板也从1200点跌到最低100多点,当年中国股市也丑闻频出,令投资者信心大失,股市一路急挫,成思危建议暂缓推出创业板。
何贤波:当时高新技术板就要全流通,全流通给了大家很多想象空间,不管各色人等都想通过这种方式持股,因为他是流通的,那时候主板也不是全流通,而且原始股,员工持股腐败的东西也比较多,这也是管理层考虑的原因之一,当时没推出来。
解说:2002年8月,《中小企业促进法》出台后,深交所将自己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成思危提出创业板“三步走”建议,将中小板作为创业板的过渡。2004年5月,证监会同意深交所设中小板。6月,8只新股在中小板上市,时称中国股市“新八股”。
何贤波:国家经济还要发展,培养众多企业,通过中小企业来解决,另外就是解决主板全流通,解决好了之后,不会对创业板这种预期,这样会更轻松一点,又集中精力解决全流通问题上了,就没有说马上开创业板,所以中小企业板也就这时候产生的,也不是按照创业板标准做的。
解说:2006年6月,一度让路于股改的IPO重新开闸,同年年底,尚福林表示将适时推出创业板。
何贤波:后来就最终觉得要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主板的,中小企业,我们的创业企业,还有未来挂牌交易的,三板挂牌交易的,多资本市场就是投资活跃,最终,根本目的是投资活跃,投资活跃,众多投资者参与的时候会自然解决很多问题的。
解说:2007年8月22日,《创业板发行上市管理办法(草案)》获得国务院批准。2008年3月21日,中国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就创业板规则和创业板发行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09年3月31日凌晨,中国证监会公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的暂行管理办法》,办法自5月1日起实施。
下一页:上创业板还是上中小企业板成为很多企业的难题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