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点时间,让自己归零
记者:新闻总是不断在发生,又是那么易碎,你对新闻的热情这么多年似乎一点没有减少,而且总是精力十分旺盛的样子。
你是怎么做到的?
吴小莉:我从小就比较活泼,精力旺盛。现在想想,磨炼十多年了还能够保持很不容易。我事情很多,有时候上司都担心我撑不住了,等着我去跟他说做不了了,可是这种事从来没有发生在我身上。相反,倒是我把事情做在前面了。比如香港回归的时候需要访问各方官员,在领导想到让我去约的时候,我说这些官员已经答应接受采访了。我工作很多但还能抽身参加不少社会活动,比如北京奥运倒计时的活动、香港的奥运系列活动等,领导就说:“吴小莉分身有术。”
记者:那你有没有觉得自己到了分身无术的时候?
吴小莉:有。有时候你会觉得被绑着,你就必须给自己放空。比如上周五我做完工作以后就和先生会合,一起去了丽江。我必须停下脚步来想想。我住在一个很安静的酒店里,觉得这是一种自由,我欣赏雪山、酒店旁边的柳树、池水,一边看看风景,一边看一本跟自己工作完全无关的书。走在丽江的柳树边上,我很被自己那时候的宁静感动,我很感激我懂得欣赏这份宁静。我觉得好愉快,我很欣喜的是这么单纯的一件事情我就觉得很愉快。我觉得这是一种能力,一种欣赏生命、生活的能力。
从来没想过“跑不动”
记者:我们行内把记者的工作叫跑新闻,你有没有像很多年纪稍长的记者一样担心有一天自己跑不动了?
吴小莉:什么叫跑不动?老到八十岁跑不动吗?我从来没想过。
记者:你知道,现在很多媒体在选择记者的时候有一个年龄标准, 30岁以下,因为他们认为记者年龄大了就会跑不动了。
吴小莉:那除非这些人全部都是跑一线的。可是你看“凤凰”的人,很多人年龄都很大了。那天阮先生(阮次山)说了一句话,他说:“老母鸡下的蛋才是硬壳的。”他的话把我逗坏了,可是觉得特别经典。年轻的时候你可能也有观点,但是你的观点是很浅薄的,只有做了“老母鸡”,你下的蛋才能不是软壳的,你做的新闻才是扎实的、厚底的。
这里面可能有一个分工问题,但一个媒体不能永远只有一线的年轻记者。如果是这样,管理人员也会很辛苦,因为他每次都要去教会这些人怎么做。媒体还需要一些资深的记者,那些能够跟高端的采访对象平起平坐进行沟通的、能够教学相长的人。
记者的责任是为人“开窗”
记者:你曾经几次被评为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你觉得你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是什么呢?
吴小莉:我不知道,但是我听到一些采访我的记者说我可能是一些新闻从业人员和新闻系的学生们认为不错的一个新闻工作者。
也有人说,因为我们的努力新闻这个行业开始成为学生们热门的选择。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也算是我的一种影响力吧。另外一方面的影响是对更多人,我们沟通了一些人跟这个世界的一些关系,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我觉得这不是因为我,而是因为我们的节目、我们的平台。
记者:那你觉得记者对社会的作用有多大?
吴小莉:我觉得是巨大的。没有一个人能够到所有的地方去,所以才必须要有记者。当然,不是每一个记者做出来的成绩都是一样大的,但我相信这个职业的精神是一样的,就是帮大家去看,帮大家去开窗、开门,然后做桥梁。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记者,像水门事件这样的历史真相有谁会知道。
大事发生时我依然在
记者:大家都熟悉你的那句话:“大事发生时我存在。”你现在是副台长,有很多行政事务,同时今年又开播了人物访谈节目,这是不是意味着你的发展方向在悄悄地发生一个转变呢?
吴小莉: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我曾经说:“大事发生时我存在。”那个时候人少,个人必须到前线去,就出现了这个理念。但是现在,我的这个理念应该已经是整个台的支撑了。就是说,当大事发生的时候,我们电视台是存在的。不论是直播的方式,还是把记者派到现场,不论是吴小莉,还是别人,我们存在。这是当一个频道越做越大的时候势必会出现的情况。我自己可以做更深入的人物专访,但这并不意味着离开新闻、远离了大事,人物专访也是跟事件相关的,因为所有的新闻其实都发生在人的身上。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