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景行:还好第一次高考被刷下
曹景行:1978年进入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大学毕业后,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从事美国和亚太经济现状研究。后到香港,曾任《亚洲周刊》副总编辑、《明报》主笔、《中天新闻频道》总编辑。现任凤凰资讯台副台长兼言论部总监,主持《时事开讲》、《口述历史》等节目。
1968年,我高中毕业。赶上“文革”,被分到安徽南部山区的黄山茶林场插队,当了10年知青。1977年,我在安徽参加高考,分数很高。但是体检时,我对医生说我得过肝炎,这一下被刷掉了。
那一年,在安徽农场里参加高考的人,考上大学的很少。分数好的,在体检中,一点小病就被刷下来了;而考上的,也被分到比较远、比较差的地方学校去。实际上,在我看来,是安徽方面不愿意让我们这些上海知青分到好的学校。
31岁才考入复旦大学
我第一次参加高考,没上,我觉得也不算失败。我的有些朋友把考大学当成改变命运的机会,看得很重;而我是觉得,有个读书机会就试一下,我没有那种“考不上,天就会塌下来”的感觉。
还好第一次高考被刷下来。1978年,我在上海参加第二次高考。这年招生“游戏规则”比较清楚了,可以填报大学专业志愿。我和同在农场的妻子同时考进了复旦大学。我进了历史系,她进了化学系。
本来我也想和妻子一样,报考理科。但是,考前我实在没时间复习。那时,我是一个农机厂厂长,每天忙到晚上10点以后,在蚊帐里看一两个小时书,就这么复习了一个月。考到后来,物理来不及复习了,算了,就报文科吧。如果能再给我十个小时复习,我就可以考理科了。
考进大学时,我和妻子都31岁了,孩子两岁,放在上海我母亲家里。我们在复旦读书时住校,周末回家和孩子、老人团聚。
涉猎广打下评论底子
在农村荒废了十几年,大学四年,我除了读书,没有别的想法。
“文革”后,整个国家百废待兴。正因为刚刚开始,没有太定型的东西,给我们的空间很大,可以涉猎各种领域。那时,上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对我们来说,好多是以前看过的。于是,我有时间去多读一些其他系的课。复旦也给我们比较宽松的方式,选其他系的课,参加其他系拿学分的考试都可以。
大学时,我花了很大精力自修英文,把那些现在看来都很艰深的英文书拿来当教材看。我自学英文版的《世界经济史纲》,那种《英汉小辞典》都被我翻烂了两本。把英文的基础打好后,自己就可以去寻找一个更大的知识空间。
我对经济、对美国、对当代时事更加关注。因此,我把读历史作为一个基础,同时也读国际政治、世界经济等课程。大学毕业后,我进了社科院研究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
大学时候积累的知识对我日后做新闻也很有用。我做新闻评论的底子都是在大学时打下的。如果当时只是读单一的专业,知识面就比较狭窄了。
来源:南方都市报 记者:方夷敏 刘丽君 许黎娜 实习生 瞿思笺
相关阅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