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 > 凤凰消息站 > 正文 |
|
三、播音风格与当地华人的关联
在近年出版的有关华文媒体的书籍中,研究者们指出:“不断加速的全球化进程使得那些跨越国界,在异国的都市中安家落户的人们,正通过使用国际电话、录像带、各式各样的族裔媒体,在一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全球化的距离感中过着日常生活。包括经营族裔媒体在内的少数民族(族裔)商业活动,不仅仅维持了与母国的联系和同胞间的纽带,更是以同时横跨移居地和母国的方式,不断重组移居者们的生活世界。”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愈来愈多的中国人移居海外。过去十年内,在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欧洲的英国以及一些东欧国家都建立起了一个个新的华人移民社区。他们既与中华民族有着血缘亲情,同时融入当地社会,为所在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这当中,为数众多的华文媒体起着重要的作用:来自祖国的消息,“不仅仅维持了与母国的联系和同胞间的纽带,”亲切的华语播音更使他们在另一个国度的另一种生活世界里少了份孤独,多了些温暖。正是这作为沟通桥梁的华语播音,抚慰了那悠悠的思乡之情,帮助了无数的华人华侨度过了初到异国语言不通的难耐时光。所以,华语播音不仅是祖国文化的继承和光大,更为重要的是海外5000万华人华侨当前的一种需要,一种生活的方式。
服务于世界各地华人网络的华语播音,在很多方面有共同之点相近之处,但是,如同在文字上有简体字和繁体字之分一样,播音上也有着普通话、闽南话和广东话的区别。另外,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华人华侨的身份和移居海外的时间等等,都可能带来传媒内容从选择、规模到形式的不同,广播电视传媒的最后终端播音也自然会呈现各式各样的风格色彩,正所谓“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这是一种播音风格多元化的反映。比如,在欧美华人社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以粤语为中国话的,华语播音也是单一的粤语播音。改革开放以后,大陆的新移民不断增加,两岸三地的语言开始相互融合,于是,社区里渐渐兴起了普通话。为此,华语播音为了争取这些新移民受众,为了适应融合了的语言现实,开始了普通话的播音。同时在节目样态与节目内容上也有了相应的调整与改变。开播于1986年的美国大纽约侨声广播电台,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政策落实以来,留学生和新移民大量涌入美国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尽管经费短缺,但依然坚持至今,成为纽约地区唯一一家普通话华语广播电台。他们对新移民进行了深入研究后发现,“无论何时何地,移民的普遍需要相同,就是对信息的渴望。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文化、新的人际关系、新的理财观念,每一个人急欲看清位置,急欲跟上队伍,这使得传统广播节目以新闻、娱乐为本的形态亦必须随同改变。”
于是,他们开始放弃每日高比重的歌曲、戏剧和其他文艺节目,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新闻、评论,邀请社区专业人士每日播讲法律、税务、理财、移民、买房、贷款以及各类医药卫生保健等方面的专栏性节目,播音风格也随着服务型、介绍型、专家答疑型节目类型的变化而更为亲切、亲和。每一位播音员都真诚热情地为听众提供需要,在声音的世界里与听众结为彼此信赖的朋友,并将利益相关原则渗透到了每一次的播音创作当中,真正做到了“你们关心的,正是我们关心的”。侨声广播电台经理薛纯阳说:侨声电台就是“911”,发生紧急事故听众不找警察找侨声;侨声电台还是“查号台”、“消费指南”、“生活顾问”。总而言之,侨声电台是听众的“自家人”。他们拥有的18万听众,几乎与广播人同一脉动,他们清楚每一位广播人的作息,他们搭建心灵互通的桥梁,向心仪的广播人述说自己的喜悦与困难,寻求分享与帮助。——这应该是对广播人最高的奖赏。
凤凰卫视在成立之初的定位是为全世界华人提供高质量的华语节目,然而三年之后,1999年她又开通了欧洲台,以广东话和普通话播出,内容涵盖时事、娱乐、资讯等节目,以其清新的风格以及对市场的谙熟,在欧洲华人市场占领了独特的地位,并成功进入欧洲的主流卫星电视SKY DIGITAL 以及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四国的有线电视网络;2001年,凤凰卫视又同时开播了美洲台和资讯台。这样的定位,不仅搭建起全球华语电视的频道架构,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的一次历史性整合”。只是,技术的覆盖率和实际的收视率是两回事。“‘凤凰’要想在强手如林的欧美电视市场让观众接受,站稳脚跟,绝非一蹴而就。”
除了资金的大量投入之外,在节目的制作上,尤其在播音风格的定位上必须与覆盖区域受众的实际需求相贴合,找寻出最佳结合点,这方面仍旧需要花费大的气力,任重而道远。
作者:
张妙阳
编辑:
张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