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凤凰卫视风行华语圈鲜为人知的秘密
2007年06月14日 09:42  【

我们知道,“人的移动”带来了一代又一代移民的迁徙,也促进了海外华文媒体的发展。长期以来,这些华文媒体在维护华人华侨的切身利益、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文明以及推动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交流往来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其中,尤其是华语播音,更给了那些“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炎黄子孙们一种直接可感的精神关照。

然而,客观的现实是,与海外的华文报刊、华文网络相比较,华语广播和华语电视台的数量少,经济支持也薄弱。因此,如何巩固和发展海外华语广播电视的多种功能,如何在有声语言——华语播音上有所建树,华语播音播音风格的定位依据究竟有哪些,便成了业内人士关注的问题。或许,从凤凰“台声”的成功经验中,我们可以探究一下海外华语播音在风格定位上的坐标取向。

一、播音风格与媒体定位的关联

“凤凰”的总裁刘长乐先生在谈到开台构想时说,“那是1994年,我在新加坡,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新加坡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但两个主要的电视台——5频道英文台和8频道中文台中,后者的广告收入却远远地领先于前者。因为在新加坡,华人占人口总数的74%。从中我感到,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华人,可能日常用不同的语言交流,但他们最感亲切的仍然是华语。然而,当时对于大多数的海外华人来讲,华语的电视媒体还几近空白。于是我有了办一家面向全球华人的卫星电视频道、为他们提供高素质的华语节目的创意。”
“全球华人市场”,这就是凤凰卫视的基本定位。基于此,凤凰高层在全力打造节目、包装频道主持人的同时,也开始为自己的媒体寻找一个包装形象的代表声——一般只听说“形象包装”,这里却用了“包装形象”,应该说这其中颇具战略性的眼光。

既然是不以华人受众圈中的任何一个单一地区为主流,而是一个“泛中国化”的概念,主要以两岸三地为主要目标市场,那么这个代表声就应该是融合了包括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的华语主体风格;既然号称是海外华语播音,为了与内地播音相区别,这个代表声就不能与CCTV太相近,而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再配合两岸三地的风土人情,熔铸成所谓“大中华”的声音。

事实证明,“凤凰”高层的这些近似“苛刻”的条件,在张妙阳先生的演绎中都基本得到了较为全面的诠释。现在,凤凰的“台声”已经和凤凰的台标一起,成为了凤凰卫视的一种标识,不论在哪儿,不论是否见到屏幕,只要听到这个声音就能确定无疑:这是凤凰卫视。这样的结果自然为赢得受众抢占市场提供了方便与可能。

据资料显示,目前在海外的华人华侨有近5000多万,分布在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庞大的群体。这个庞大的群体同时享有着由政府提供经费的华语媒体和针对某些地区的地方华语媒体。比如在华人华侨比较集中的东南亚地区,新加坡从1996年5月起,新加坡国际传媒集团属下的广播机构和电视机构,每天用4种官方语言和6种华语语言播送各类节目。1999年7月,新加坡政府还批准新加坡报业控股有限公司创办电视台。2000年5月6日,该电视台中文电视“优”频道正式开播。马来西亚的华语广播电视也逐渐开始得到扩展,6套广播节目中4套有华语广播,3个电视频道则在每天下午6至7点的时段播放华语节目。

很明显,与当地广播电视的发展相比,华语的播音,无论从形式上还是播出时间上都还不尽如人意,各电台电视台也各自有着针对不同受众制定的媒体定位。如何在不长的播出时间内凸现乡音的亲切亲和,除了在播出内容和编排技巧上的苦心经营外,确立鲜明的播音风格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鲜明的播音风格应该是以自身的媒体定位为依据的,它要关照频率的覆盖面、华人华侨的来源、华语受众的文化水准以及华语播音的播出时段等等。综合这些因素来选用播音员,确立播音风格,才能让当地的华人华侨在如林的各种声音中轻松找到熟稔的乡音,也才能弥补“势单力薄”之不足。

作者: 张妙阳   编辑: 张梅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