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凤凰卫视风行华语圈鲜为人知的秘密
2007年06月14日 09:42  【

二、播音风格与民族文化的关联

世纪转折中出现了诸多的文化课题,其中,关于“全球化”的问题渐已成为广播电视传播领域一个极其热门的话题。我们注意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技手段,正源源不断地向世界各国输送着充满西方价值观念和西方文化理念的节目。换句话说,这股强势文化的潮流正全力向世界各地扩张。于是,不少人开始担心,尤其是在海外的华人华侨忧虑重重:随着这种堪称文化侵略的不断渗透,势必带来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逐渐消亡,也势必带来全球文化同质化甚至殖民化的局面。

然而,有传媒学者分析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讲,全球化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新阶段,全球化就是人类社会整体化、互联化、依存化。……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趋同,更不能将其想像成为一种‘世界大同’的幻想境界。对于文化来讲,更要看到它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民族性,既要看到现代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又要看到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2更有传播学理论研究显示:人们倾向和最喜爱的仍是本地、本国的广播电视节目,如果不敷所需,人们会退而求其次选择具有文化接近性地区的节目。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占全球人口总数五分之一的人讲着中文,这就是庞大的受众市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国力增强,这就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坚实基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作为一种媒介行为,彰显华语播音,就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光大;让华语之声在世界的各个地区留有独特的痕迹,就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中高高竖起中华民族之大旗。它带来的将是东西方文化更多机会的交流和传统意蕴与现代文明的历史整合,它将有助于世界先进文化的形成并最终促进民族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

“凤凰”便是在这样的认识层面上,确定了“开创新视野,拓展新文化”的战略目标,于是,各档节目无论是新闻播报还是节目主持,风格上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东西南北大荟萃”。比如鲁豫的说新闻、佳佳的天气预报、胡一虎、吴小莉带着台湾口音的主持方式以及窦文涛京味儿甚浓的亦庄亦谐。而汇总在张妙阳的“台声”里,竟有了一种“东西南北大荟萃”的感觉。虽一时不易分辨出声音的发出者到底来自何方,虽在语音面貌上还有待更进一步的修正与完善,但汉语精妙的言语魅力却让人眼前一亮,中华民族文化的风骨也总能在语流中时时闪现。也难怪,张妙阳虽出生在新加坡,但从小接受的却是较为正规的语音训练。他参加了戏剧社,社里有一位亲近北京的老师,不但言传身教,还敦促他听广播并且只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声音。这个习惯一直伴随着他,甚至连字典也只用北京的版本。身为华裔的张妙阳始终认为汉语、普通话是最优美的语言,而曾留学法国、在台湾工作过、能说五六种语言的经历和优势又使得他在声音里自觉不自觉地渗透着各方文化的精粹。张得开,收得拢,中华文化的庄重大气、威武阳刚是他播音风格的常态,然而不时也流露出西方文化中的幽默与诙谐。正是这在传统意蕴中的现代追求,正是这凸显民族风格的声音样态,作为“台声”,在吸引耳朵吸引眼球的指标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人说,21世纪,世界文化体系中将出现英语文化和华语文化两大阵营,处于西方文化强大攻势之中的海外华语媒体在华语文化阵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被动,就会患上“失语症”,就会让别人占领了山头。所以,一方面“我们应该争取在任何重大事件的报道中都出席,对任何重大事件都发言,毫不隐瞒我们的观点,在竞争中显示我们深厚的坚实功力。”○4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在播音方式上潜心研究,既坚持华语播音的一贯传统,又找寻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够“既接纳现代性又保持民族性的文化整合,既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又维护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

近些年,“凤凰”在香港回归、江泽民访美、克林顿访华、1998年的抗洪救灾、“9.11”事件、美伊战争和抗击非典等重大历史事件当中,全方位出击,其表现可圈可点,获得了观众和业内人士的认可。而纵观凤凰的播音风格,不论是播的方式还是说的方式抑或是播说结合,不论是来自台湾的还是来自内地的播音员主持人,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他们在自己的节目中都在坚持用尽可能标准的华语,极少中英文夹杂的现象发生,尽管他们当中很多人英文水平都不错。这样的态度这样的行为是否也可以当作是坚持民族文化的一种姿态呢?

作者: 张妙阳   编辑: 张梅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