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播台上的吴小莉与阮次山
![]() |
十五年,5400多个日夜,在日新月异的中国,凤凰卫视长成了一个翩翩少年。这个少年把“向世界发出华人的声音”当成梦想,独树一帜,勇猛精进。【详细】 |
1996年3月30日晚7时 凤凰卫视正式开播
在这十五年,凤凰卫视以专业主义激情,成为新闻改革的践行者,百姓生活的关注者,中华文化的传播者,诚信新锐的制造者。【详细】 |
![]() |
刘长乐:对。
陈文茜:为什么?
刘长乐:因为我觉得海若是凤凰大家庭里边的一员。
简福疆:海若的事情发生之后,其实我回到台湾的时候,所有以前的同事碰到我第一句话是,你们凤凰卫视对同事来说,真的有情有义,可以这么样的照顾一个员工真的不容易。
杨娟:对,除了公司对于海若的照顾之外,其实每一个同事对于海若来说也是关心备至的。讲到这里我们的另外两位闾丘还有何先生,我知道你们二位其实跟海若也蛮熟的,所以在出事之后都一直有给她鼓励给她打气,那么现在海若的情况怎么样呢?
何亮亮:海若现在的情况应该还是在康复在治疗之中,海若出事以后确实让大家感到非常的震撼,也非常的震惊。当时还有观众的朋友特地打电话找到我,向我了解,他们非常焦急地想要了解海若的情况。我和海若相处,我觉得对她印象只有两句话,第一,她非常执着,第二她很感性。
闾丘露薇:其实到现在为止,在外面采访,很多人讲起凤凰的时候都会说我记得你们有个刘海若她现在怎么样了。我觉得这件事情对于外界对凤凰卫视的一个了解来说,它会带来一种很深刻地印象说,这家公司非常的关心自己的员工。那作为海若的同事在这个事情之后我觉得也非常的有感触,因为我们经常会出去采访,去一些比较危险的地方,如果保险公司不肯受理的情况之下,我们觉得先做了事情再说,因为我们觉得非常放心,因为这家公司因为有了海若,因为有了之前的赵群力的这些事情之后,你就会觉得这是一个让你觉得能够为它去做事情的地方。
何亮亮:值得去做。
杨娟:是的,其实海若作为凤凰大家庭中的一员,公司还有所有的员工都会不停的为她加油为她打气,其实这也体现的一个人文主义的关怀,同时也是我们凤凰的凝聚力所在。
曹景行:凤凰设立电视评论员的由来
刘芳:我跟很多人交谈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告诉我说,刘芳你知道吗,我觉得你们凤凰最灵魂的人物应该是你们的评论员。我说对呀,你知道凤凰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评论员吗,最初是因为发现播新闻不只要有黑头发的,还要有白头发的和没头发的,不仅要有大眼睛的人,还要有戴眼镜的人。当然我们有评论员更加重要的原因就是凤凰卫视的新闻从有了他们之后就多了很多的深度。
我们很多的评论员在加入凤凰之前其实就是就已经是华人的很多媒体的平面媒体的一些资深的评论人士。评论员当中的两位元老级人物,曹景行先生和阮次山先生到现在肯定是感慨良多,对于他们加入凤凰这多年来一系列经历过的事件,都是怎么说的呢?让我们来听听看。
曹景行:那时候我们做了一个尝试,后来发现像《时事开讲》这类的节目,就是纯说话,而且是像我们这些后来成为评论员的人,从原来的幕后策划都到了台前,然后把晚上的午夜的时间也变成了一个比较好的时段,那这样的一个尝试就变成后来资讯台能够全面推开评论节目的一个基础。因为资讯台24小时它有更多的空间,而且它本身就是一个新闻频道。
阮次山:最初当评论员就是对着墙壁讲话
阮次山:2001年成立资讯台,我们开始做《新闻今日谈》,那时对着镜头讲话的时候,你知道什么概念,就是完全没有观众。我们对着墙壁讲话,对着镜头讲话,知道没有观众。那时候我们几个人,像曹先生,我们几个人面对每一天的工作只有一个概念就是怎么把它做好,一切成败你自己负责。尺度的掌握,事件的挖掘,因为我们做新闻评论的,你要什么样的事件观众愿意看,你的观点何在,完全是靠自己。我觉得我们那批,刚来的那一批人,也都是这样子。给你一个天地,给你一个机会,然后给你一个你不断创造的一个氛围跟空间。
何亮亮:凤凰形成强有力的“老男人”团队
简福疆:杨娟,有几次跟我们的评论员一起出去采访,或者是到外地出差的时候,发现我们的评论员事实上比我们的主持人甚至是老板更受外界的欢迎。
杨娟:你嫉妒的吗?其实我觉得对于这批时事评论员的走红,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因为对于普通的观众来说,他们不仅仅需要新闻,需要有信息,而且他们也需要更深入的解释,那如何来从凤凰的角度来进行解释,来表达凤凰的观点。在2002年,凤凰资讯台出现了一个非常特别的现象,就是有一个批,年过半百的这些老头子们,他们的风头盖过了这些美女帅哥。他们在电视机屏幕上,独领风骚。
简福疆:是,讲到这里,我想问一下何先生,何先生您当时在平面媒体工作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有一天你会在电视媒体上面走红,让这么多人追捧?
何亮亮:没有,从来没有想到过,虽然我是做平面媒体的评论,做了十几年,可以说也积累了一些经验,那么只是在进入凤凰之后,或者说在中文台做,当时跟曹先生他们一起做《时事开讲》的时候,是第一次接触电视媒体,那么从中也感到了电视,作为一个新闻媒体,它在做评论的时候,那种很特殊的效果,也是对评论员的一种也有很高的要求吧。中国人古代有句话叫做“坐而论道”,我觉得我们在现代也是在“坐而论道”,只不过我们说这个“道”,不是哲学、不是道理,而是新闻,天下大事,中国发生的事情,乃至于老百姓所关心的,各种各样的话题,用我们自己的话,把它表述出来。所以凤凰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可以说是一个很有名,很强有力的一个评论员的团队,但是除了我们这一批老男人之外,其实我们现在也有新生力量。
闾丘露薇:其实目前有一批新生力量,我们称之为观察员,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他们跟你们稍微有一点区别的是,其实他们还在一线,经常进行一系列的采访工作,那事实上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采访工作是他们积累很多的新闻经验,或者说积累自己的一系列的观察的好方法。
何亮亮:但这个现场的感受其实已经是我们所缺乏的。
闾丘露薇:对,这一点可能在很大的程度上面,他们的评论的角度,有的时候还可能比这个评论员会有一些。
何亮亮:更尖锐一些。
闾丘露薇:前卫,或者说更敏锐一点,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一直是走在这样一个新闻第一线的原因,这也是公司在培养你们这些接班人里面,很考虑的所使用的一个方法。
何亮亮:应该是很有效的这个方法,从记者当中找出那些有触觉比较敏锐的,而且能够把握这个话题的,然后在新闻和评论之间,取得一个平衡,慢慢地就会成长起来。
闾丘露薇:而且你可以看到,在中国内地,现在的新闻界里面夹叙夹议,包括把评论和新闻观察结合在一起的方式。
何亮亮:越来越普遍。
闾丘露薇:这一点其实凤凰,我觉得是居功不小的。
何亮亮:凤凰也许可以说是开先河的,这样的一种。这在世界上都很少见,一个电视台有将近十个了,有八、九个专职的评论员,而且能够受到观众的欢迎和肯定。我们总是受到欢迎,观众碰到我们总是说会很支持我们、很鼓励我们,这让我非常感动的。我想这一点,目前其它电视台还看不到。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