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香江之上 谍影重重:一场没有硝烟的营救战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香港沦陷后,来自隐蔽战线的冒险家前赴后继暗中角力。在各方势力剑拔弩张的背后,一场没有硝烟的营救战正在悄无声息地进行。解说:香港背靠内陆面向世界,多年来据守着西方进入中国的南部要道。潘冠儒(前

文化人士大量南迁 香港上演文化大繁荣

周奕:皖南事变以后就兴起一个反共的高潮,当时很多文化精英在意识上呢是反对蒋介石独裁,在某种意义上呢,他也是支持共产党抗战。

杨奇:所以他们在内地站不住脚了,不安全。所以大部分都转到香港来。来香港是继续抗日活动。

解说:文化人士的南迁浪潮在香港上演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繁荣。大众生活、华商报先后复刊问世。抗日团体和文化艺术组织层出不穷。尽管香港远离战事,但很多工人和民众依然不顾港英政府的反对,站在了反法西斯战线的最前列。

周奕:英国对于中国的抗战呢,一向是采取中立的态度。这所谓中立政策就是它不介入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战争,那么它就默许你们中国人爱国,默许你们捐钱,但是你们不能公开反日,不能公开反对日本。所以当时香港的好的报纸里面不能写“反日”,只能够写“反”一个大空位。

解说:英国的绥靖政策让开天窗和空方格成为战时香港无可奈何的文化景观。另一方面,当时从上海、重庆、桂林、辗转至香港的还有宋庆龄、柳亚子、何香凝等一批国民党元老。

周奕:1941年11月,宋庆龄在香港搞了一个嘉年华活动,那个嘉年华活动就是筹款、支持抗战,那么搞了一个很大规模的,搞了一个月,这是一个开幕的新闻。但是到了闭幕那天呢,7日闭幕12月7日闭幕那天,12月8日就日本就攻占香港了。

日本一纸临时通告竟成抗日文人护身符

解说:日本攻占香港后,为了营救在港的文化精英,在中共的部署下,租用了一栋位于香港湾仔骆克道上的洋楼二层作为落难文人们偷渡九龙前的临时落脚点。而门口一张盖有印章的“日本皇军”通告,让汉奸和流氓之辈避而远之。

杨奇:(日本人)12号晚上,在北角登陆之后,日本那个先遣部队呢,就从铜锣湾、湾仔到中环去,看到那个楼是比较坚固的一个水泥结构,就让他那个长官在那里住一个晚上。住的时候就贴了一张皇军的布告、小布告吧,走的时候没有把它撕走,那些汉奸啊、流氓看见就不敢动那层楼。

解说:让日本的前进指挥官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纸临时通告竟成为这栋洋楼的护身符,而更加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日后共处一楼的居然是中共部署秘密偷渡的地下工作者。每天在这里短暂停留的正是日军挨门逐户大肆搜捕的抗日文人。

杨奇:这个楼的主人是一个代理越南大米的商人,他的夫人或者姨太太住在那里,觉得一个人住不了那么多,就租出去一层呢,就可以有收入。因为那个时候经济上都困难,打起仗来,刚好碰上潘静安租上了。一般都是下午五六点钟,就跟他们说好吃过晚饭就带着轻便的行李化装给他们穿上布衣店买来的衣服,不是西装、衬衫都不是,唐装就是纽扣的。茅盾也是这样子,邹韬奋也是这样子,尽可能看不出是文化人,叫他们把墨水笔也收起来,把眼镜也尽可能不戴。

营救计划横生枝节

解说:虽然找到了临时落脚点。但随着日军占领九龙半岛,又一个横梗在营救计划上的障碍出现了。

日军占领九龙半岛后,立即封锁了对外的水陆交通,九龙与香港两地尽管隔海相望却是咫尺天涯。维多利亚港成为在“孤岛”中坐以待毙的文化人士难以跨越的屏障。

杨奇:这个事情就落在连贯身上了。连贯是广东客家人,他在八路军办事处是廖承志的得力助手,他客家人就知道有一个老乡叫做廖安祥,他所在的一个(公司)老板是经营这个货运的。他就租了两条驳艇,放在维多利亚港中心那里。

解说:黎明将至的铜锣湾浓雾笼罩着避风塘,不失为突破日军封锁秘密撤离的黄金出口,1942年的元旦,第一批从这里挺而走险的三人,正是这次秘密行动的组织者,廖承志、连贯和誉满香江的“南乔”乔冠华。

杨奇:乔冠华在香港写了很多抗日的军事论文,日本的特务机关完全清楚,所以是列入黑名单里面一个重要人物。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呢,乔冠华有个同学在国民党里面做高级参谋,廖承志就考虑到乔冠华如果跟他联系上呢,把韶关作为一个转运站,就可以利用这个社会关系。

解说:当时连通粤湘鄂三省的粤汉铁路南段已被日军控制,要将逃离香港的文化人,成功转移到内陆,打通惠州北上老隆的交通线则至关重要。老隆是粤东地区的水陆交通枢纽。向西经韶关可达广西,四川向东经梅县可抵皖南苏北等地。先行脱险的三人避开香港后,第一开始赶赴老隆和韶关,避开国民党特务的耳目,沿途布置营救的后方转运站。然而此时的香港,粮食和燃料已经极度匮乏,日军为了摆脱困境,下令疏散100万居民,经元朗返回内地。1942年1月6日起,大批“改头换面”的文人,从骆克道出发沿着秘密打通的路线,趁铜锣湾外巡逻日军换岗的空档,从维港潜入九龙。在游击队交通员的护送下,混杂于回乡的难民潮中逃往内地。

周奕:日本一进攻香港,当天的晚上就12月8号东江纵队的两批人员就分两批两路进入香港。他们选择了两个地方,一个地方就是在西贡,那么第二个就是在乌蛟腾,元朗那边就不行了。元朗是平原,没有什么大的活动地方,那么荃湾就更差了,当然这两个地方都有地下的武装在那里。而且都有地下的情报人员在那里活动。

抗日游击队智斗日本兵

解说:早期的元朗因被蜿蜒曲折的大帽山环绕鲜有人烟,1930年代初为了躲避战乱,陆续开始有一批梅州籍华侨经由南北行引介,在此买地和兴楼定居。如今这栋客家式建筑,杨家祠的主人当年正是原籍梅县的印尼华商杨氏两兄弟。

杨永光(杨家祠的现主人):因为开战的时候,我大伯的屋都没建好,日本人就打来。日本打来情况很乱,后面本来要建的房子就没有建了。

解说:因地处新界通往内地的交通咽喉,所以战争一打响元朗很快便成为难民们徒步返乡的必经之路,旋即这里也被尾随日军进入香港的游击队选中,作为秘密中转的物资储备站。

杨永光:那时妈妈告诉我说,他们是游击队,他们不是日本兵。游击队把这里当做暂避一样,所有的军火什么的都放在这里。那时好危险,日本人经常来巡逻,有人把守门口。一发现情况不对,(游击队)就三更半夜把军火转移到山上藏起来。后来日本人知道了,就拿了几桶灯油来,准备把房子烧掉。很多日本兵和汉奸来到,来到发现没有人,所以就没烧。

成千上万无名英雄参与 营救战大捷

解说:在乡民的掩护下,活跃在新界的游击队成功护送文化界人士分东西两线秘密北上,而对于那些年老体弱走关卡林立的陆路易曝光的电影戏剧界人士,指挥部则特别开辟了经长洲岛跨越零丁洋西渡澳门的水路。

杨奇:澳门我们有个地下党员、老党员很多人不知道,金山、蔡楚生都是当时从内地来到香港那些戏剧界的人到香港岛的西边干诺道西那里坐上木船。坐木船到澳门的。另外呢,周恩来给廖承志电报里面特别提到,要廖承志把那个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这些人安全护送出境。潘静安接受任务,首先考虑这三个人。在香港岛的香港仔附近上船,把他们送到海工(音)那里有国民党的部队,那里是日本人没有打到那里去。谁知道买好那个电船在那里,日本人凡是有机动的,有马达的都要没收。所以他们那个船主怕惹事,就把那个发动机丢到海中心去了,剩下就是靠帆布、风帆,逆风逆水走得很慢,所以以后都没有用这条路线。

解说:年逾九旬的杨奇老人战时是东江纵队机关报《前进报》的社长,作为那场秘密营救活动中,少数健在的亲历者早在1960年他已将经历携程《虎穴抢救》一文,并经过几十年不间断的增补求实,如今成为这段经历的唯一历史纪录者。

杨奇:我当时已经进入了游击区了,在东江,他们到的那天我就看到邹韬奋,讲的最好的就是邹韬奋。他说你们是拿枪的游击队,我们是拿笔杆的文化游击队。强调笔杆子要跟枪杆子结合起来,印象很深,所以我把它一早就写文章的时候,就把它称为“伟大的系统工程”,就是这个道理,各方面的力量成千上万的无名英雄参与的一个大营救工作。

姜楠:就在秘密营救香港落难文人计划进行的途中,1941年5月30号廖承志被十个武装特务抓获,期间国民党费尽心思企图利用金钱美女等诱饵引诱他签字脱离共产党,但都被严词拒绝,在监狱期间,廖承志曾给周恩来写信,并设法寄出,1946年1月,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迫于形势蒋介石将廖承志释放,当周恩来再次见到廖承志的时候,哽咽着叫了一声“小廖”。随后,便伸开双手紧紧把廖承志拥抱在怀中,此刻,在国民党监狱中受尽折磨而未曾掉泪的廖承志泪如雨下、失声痛哭起来。明天同一时间,请继续关注《凤凰大视野》之《漩涡里外——香港百年谍战纪事》。

想看更多金牌时评、热点解读、主播风采、幕后猛料?嘘!悄悄加入凤凰私享会(IDphtvifeng),让小凤君带您走一走凤凰卫视的小后门。

               

[责任编辑:郭敏 PV091]

责任编辑:郭敏 PV091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