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郭沫若曾指责鲁迅是封建余孽 遭回击“披着才子外衣的流氓”


来源:凤凰卫视

自动播放

核心提要:有人爱戴他,奉之为圣。有人贬斥他,称其罪人。民国文坛激荡,充满风云骂战。他拒绝冷眼旁观的犬儒主义,愿投身革命,总能洞悉人性弱点,直指社会问题,这些观点甚至超越了时间。我们都耳熟能详《阿Q正传

做中国最硬的脊梁 为学生命运呐喊

解说:此时的中国内有军阀混战,外有列强侵压,北京高校及青年社团在1926年3月18日发起了“反对八国最后通牒国民大会”的游行,演化成流血冲突,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军警当街打死四十七人,女师大的学生刘和珍当场遇难,史称“三一八惨案”。这一天,鲁迅把许广平留在他书房里校对文稿,直到傍晚也没有放她离去。

黄乔生:这件事情呢也就显示了鲁迅的一种态度,不愿意学生们去牺牲。

李静:所以他从来从来都是最顾惜年轻人的生命的,而且他之所以有那么强的反抗的情绪也是因为他的一些学生死了,就是被杀了,他自己心里头有帐单的,他这个账是一定要让他们还的。

解说:1926年10月鲁迅出版了杂文集《坟》,他将自己的画作猫头鹰作为《坟》的扉页,画中的猫头鹰站立在方框的右上角,歪着头,一眼圆睁,一眼禁闭,似乎正凝神注视着什么。

符杰祥:鲁迅最喜欢一种动物是猫头鹰,鲁迅把自己的文章称之为枭鸣,这个枭,鸟字旁下面一个木,这个枭就是猫头鹰的意思,猫头鹰在西方是个智慧的象征,在我们中国民间是一个不吉祥的象征,鲁迅的一生可能就像这样一个,他的文章也好,他的人也好,是一个喜欢在黑夜里发出叫声的人。

李静:作为一个孤独的作家,他会沉浸在一种黑暗的和死亡的意识里边,去写比较晦涩的作品,比如说《野草》。

黄乔生:《野草》里头有《颓败线的颤动》,是写一个老妇人年轻的时候用卖身来养活自己的孩子,结果这个孩子呢长大了以后也成了家了,就感觉到这个老母亲给他们带来了名誉上的损失,使他们见不得人,所以这个老母亲就是有罪,他们就指责她,骂她,给她冷眼,最后这个老母亲呢就是浑身颓败,那已经是很老了,走到旷野里头,在那呼喊,就像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李尔王》一样,那样一种场景,所以鲁迅写的把她都描绘出来,那这个人物形象身上是不是就有鲁迅的影子呢。

解说:鲁迅在上海的山阴路故居,在20世纪30年代曾是文化名人会聚的场所,如今古人已去,空屋仍余呐喊声。1930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国民党在国统区实行文化围剿,人人自危,上海文艺界在鲁迅等左翼作家的带领下,于同年3月2日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立之初由于受到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部分青年作家将文艺斗争扩大化,与鲁迅打起了论战。

黄乔生:一些青年人就从这个社会发展的角度也好,从文坛的新陈代谢也好,对他实行一些攻击,比如说你这个,你原来那些作品都是写的中国人这个阴暗面,农民的这个落后,不觉悟,愚昧,是吧,不革命,你写这些东西,可是不太好,你这个都是落伍的。现在我们要搞的革命,人人都是先进的,农民都起来革命了,他们这个进步的要求你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是你这个文学里头对他们没有肯定,你也没有什么工人形象,你落后了,你应该退出历史舞台。那么这对鲁迅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怎么来回答,所以鲁迅说他逼着我看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的书,我得学习呀,究竟是不是像他们说那个样,他说这个我从西方,我从外国借来这个文艺理论,俄文的,日文的,德文的,那个要看起来也很费力,他说这相当于我拿了偷了外国的火来煮我自己的肉。

解说:创造社主将郭沫若以杜荃的笔名在《创造月刊》发表了《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将对鲁迅的打击扩大到周家祖辈的历史,指责鲁迅“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鲁迅则在《上海文艺之一瞥》一文中,讽刺他们是披着才子外衣的流氓,写不出什么好的无产阶级文学。

止庵:其实周氏兄弟身上都有这个师爷气,就是叫做刀笔,这东西就是可以拿笔杀人,比方说鲁迅他是一个好斗的人,性格上,就是你不能招他,招他就打击你。

解说:1936年伊始,国家逐渐坠入与日本的战争漩涡,左联也随之解散,鲁迅身体越来越差,烟瘾也越重,常常一天要抽掉几十支香烟,离开人世前的一个月,他写了一篇遗嘱一样的短文《死》,里面说道我的怨敌可谓多矣,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符杰祥(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在他眼里是恶的东西,有罪的东西,罪恶的东西,他是绝对不会宽恕的,他不会假惺惺的虚的说,我一切都去宽恕,一个人怎么可能做到一切去宽恕呢,所以说他在最后的遗嘱里面他也没有做出一种虚伪的承诺,他还是坚持自己那种立场,到死都没有改变,我觉得这就是鲁迅。错可以原谅,恶无法宽恕。

刘春勇(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用他的历史观来讲就是从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是这样,历史莫过如此。宽恕就好了吗?而且我们从现在的这个角度再回看鲁迅,也会发现是这个问题,我们的文化就是根深蒂固的,所以需要一种决绝的态度。

解说: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景云里的寓所病逝,鲁迅的逝世成为当时文坛的一场地震,而他在此后长达六十多年对这个国家命运的影响却才刚刚开始。在大陆文革十年,鲁迅成为破四旧和造反派的精神符号。

任毅(武汉大学教授):在所有的文革的政治斗争中,特别是文化人的这个背景里面都会看到鲁迅的影子,文革十年只有两个人的书是可以畅销的,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鲁迅。

解说:在台湾鲁迅曾一度被视为“文艺骗子”“土匪大师”,其作品也长期被禁,美国教授寇志明曾在台湾上学,他的老师便是台湾著名作家台静农的儿子。

寇志明(美国汉学家):当时我在台湾学习,我很想到台静农的家里边请教他,但是我很多同学很多朋友就说你别去找他,他不敢讲关于鲁迅的,你如果去的话你会给他带来麻烦,所以我一直没有去,后来我觉得很后悔,因为错过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我是台静农先生的儿子在台湾唯一的美国学生,他肯定会欢迎的,但是因为那个时候蒋介石把这个白色恐怖从大陆带过去了,我们都是受影响,做学问也是受影响。

文学超越国度 在日本广为流传 

解说:在日本鲁迅的文学却是长久地在这个国家生根。

赵京华(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鲁迅呢在日本是得到了国民作家的待遇,只要接受过中等教育的日本人大概至少会知道鲁迅的名字。

符杰祥:有一大批学者,象竹内好什么的,他们用非常好的日文翻译鲁迅的这种文章,包括鲁迅的《故乡》到现在仍然是日本现在中学课本的必读的一篇文章。

濑边启子(日本佛教大学讲师):鲁迅的作品在近代文学中很有价值,也很有代表性,也有人说在日本近代文学作品中,虽然有描写故乡的类似的作品,像鲁迅这样不仅仅是描写故乡的人情风景,而在其中思考社会性,还有国家制度的反思,在怀念故乡,描绘故乡的同时思考这样的问题,这种作品在日本是没有的。

解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鲁迅也逐渐回归他本来的面貌,在绍兴鲁迅已成为当地旅游名片,绍兴人话里音间常有鲁迅的影子。2016年是鲁迅逝世八十周年,关于他的研究一直未断,他的文章在中学语文课本的删减也引起社会广泛的讨论。人们怀念鲁迅,纪念这位敢说真话者。

姜楠:鲁迅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他反对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毛泽东曾经评价他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陈晓楠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 20:00-20:30

重播时间:周二至周六 09: 00-09: 35

          周一至周五 16:15 – 16:50

想看更多金牌时评、热点解读、主播风采、幕后猛料?嘘!悄悄加入凤凰私享会(IDphtvifeng),让小凤君带您走一走凤凰卫视的小后门。 

[责任编辑:刘家豪 PV089]

责任编辑:刘家豪 PV089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民国先生(上):第三集 鲁迅 http://p0.ifengimg.com/pmop/2017/04/05/7c315d4d-eb75-41b2-86d6-aeb583c3e1a5.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