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农村改革总参谋长杜润生:连续五年参与起草中央一号文件


来源:凤凰卫视

自动播放

核心提示:中国农民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很多外国人都说这是个奇迹,农业在中国起着安天下稳民心作用,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而说到农村改革不得不提一位老人,这位老人一

解说:面对这样相左的意见。杜润生并不生气,他认为包产到户自1956年以来三起三落,这足以证明他在农村实践中的生命力。

吴镕:包产到户是全国零零散散的到处都有,所以叫批了几十年批不倒,为什么批不倒,杜老就讲了是因为它有生命力,你最简单的道理就是大田种不过自留地,你都像自留地那样大田就解决了,为什么呢,农民私有制讲到底还是这个道理。

解说:杜润生把工人生产和农民务农做了比较简单易懂的话语,段应碧至今记忆犹新。国务院兼农委主任王任重在会上表示,合作化基本上是好的,农委工作人员在起草向中央汇报的文件时就刻意回避了包产到户。

杜润生改了报告中的一个字 就为“包产到户”开了个小突破口

段应碧:杜老就给我们布置这个事,就搞个汇报稿,他说,就看你怎么一个晚上就把汇报稿给写出来了,第二天他来一看不满意,不满意就是什么呢,我们回避了那个包产到户的问题,事实上这是回避不过去的,这个会不可能回避这个事。

吴象(原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他十分关心农民的利益,重视保护农民的利益,而且特别善于在复杂的矛盾中协调各个方面滴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去实现农民的利益。

段应碧:杜老在那个在他那个房间里头足足的憋了半个钟头,大家谁也不吭声,这怎么弄吧这个事,不突破啊又不行,要突破啊,又不知道怎么个突破法,而且要承担风险,杜老当时就有个基本的想法,就是说要大突破是不可能的,从现在全党的认识来看,要想把这个问题突破是不可能的,他就提出来,能不能在这个孤门独户这个问题上有所突破。

解说:杜润生修改后会议纪要中这样写道,深山偏僻地区的孤门独户实行包产到户也应当许可。

吴象:就说现在好多地方农村里面农民肚子吃不饱,还有个严重的温饱问题,怎么办,有的地方采取这样的办法,他也把过去提的就是过去邓子恢同志提过的这种办法呢,再给他往下延伸一下,你不是公社、大队、小队,队以下还有一个组,临时的作业组。这样子,你把他这个山里面,凡是有困难问题的采取一些办法,他说呢,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就是分田单干,他也干不成过去那个旧社会的小农经济,现在我们已经集体化,而且国家有社会主义工业,在中国的条件下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可能。

段应碧:你这一说还有个别的偏僻的什么户,可以搞包产到户,那等于说呢,包产到户还可以区别情况。那就把那个性质给他变了,所以拿到会上呢,大家都很多人反对,他们反对呢,也说不出口来。

解说:但是在此后召开的一次中央会议上,杜润生在发言中说到有些地方包产到户生产很好群众欢迎时,李先念和华国锋一个表示包产到户不宜提倡,一个说非集体化不可,同年9月,在第十一届四中全会上杜润生再次从文字上入手,把不许改成不要,这一字之差,他为包产到户开了个小口子。

吴象:他就把他改成了改了一句话,不叫,还是不许分田单干,但是呢,除了深山独户什么的有特殊副业,或者偏僻偏远的,这些特殊困难情况以外也不要包产到户,他就是把这个不要不许分田单干,说的很干脆,不许现在是改成不要,口气缓和了一点,还加上这么一个条件。

段应碧:那是个最大的突破,就是把人的思想的禁锢给解放了一下,就是说过去就不叫,一谈包产的什么变色,就是个谈包就变色,就是心里头就害怕。现在可以不怕啦,就是在那种情况下还是可以搞包产到户的。这个给人的印象太深。这个就不得了,老百姓一看说这个地方干部一看,这中央退步了,就退让了,就是过去是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你现在是不许分田单干,在什么,除了什么情况,也不要包产到户,这口气变了,大家知道中央松口了。

解说:1979年包产到户已经开了个小口,这条口子会越开越大,让包产到户重现生机吗?1980年4月在中央长期规划会议上杜润生提出贫困地区试行包产到户的建议得到姚依林的支持,在此不久,安徽肥西县的包产到户和凤阳的大包干也得到邓小平的赞扬,而此时在中国各地包产到户已经慢慢兴起,9月中央省市第一书记座谈会召开,会上杜润生做了简短的发言,可是杜润生提出的要遵从群众意愿,不禁止自愿选择家庭承包,还是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只有辽宁的任仲夷、内蒙的周蕙、贵州的几个人明确表示支持。

吴镕:池必卿讲我那里要包产到户,贵州嘛,然后杨易辰是黑龙江的省委书记,他说我们大农业,我是不能搞包产到户,那么池必卿就讲,那么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吴象:这时候就,就全国发生了阳关道与独木桥的争论,认为学大寨就走阳关道,你这搞包产到户就是走斜路,机关甚至于家里,这个这个你赞成我不赞成,这个这个吵得很厉害。

解说:会议休息期间一位同志拉住杜润生说,包产到户关系晚节,我们有意见不能不提留个记录也好,这次座谈会因意见不一很难进行下去,杜润生在胡耀邦万里的支持下两次改写了文件,最终形成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纪要,即著名的75号文件。

吴象:大家都通过了,就是一条就认准了包产到户,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对于解决温饱问题非常关键。非常有效,这个大家都同意了,就是没有写包产到户,讲到包产到户,只说他没有危险,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那么这就等于呢,包产到户,大家本来都害怕,谁要搞包产到户就就撤下来了,就不能工作了,现在说这个问题解决了。

解说:75号文件中还有这样一段表述,可以包产到队,也可以包干到户,杜润生“可以可以也可以”的表述日后成了著名的杜式公式。杜润生后来回忆说75号文件是争议的结果,也是一份妥协的文件,但它却为中国农村政策改革拉开了序幕。到了1981年实行包产到户的一些地区已经初见成效。

吴象:许多山区各个省里面也有,现在安徽已经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了,实行那种包产到户呢,温饱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杜瑞芝:那农民一户的生产总量就等于一个生产队的呀,我在紫金县调查家家户户增产啊,受灾啊,受灾以后恢复很快,家家户户增产啊。

段应碧:最坚决反对的人也知道这个东西增产都知道这个效果了,但是不能说因为增产就是个好东西,他们有这个看法,他这个性质问题就突出出来了。

解说:杜润生开始考虑怎样才能让包产到户由点到面,由资到社,从不合法变为合法。再一次国务院会议上杜润生说集体经济已难以维持最大的弊端就是把人捆死,他还说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不是共同贫困,这样的话语在当时可谓振聋发聩。

吴象:他心里面念念不忘的就是农民改变的处境,因为他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个发展改革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农民占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的处境那样困难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肚子都吃不饱,就是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复兴就没有任何希望。所以呢,他最重要的就是念念不忘三农问题,关心着这个农民的状况的改善。

解说:为了更好地掌握农村情况,春夏之交,杜润生组织了17个联合调查组分赴15个省调查包产到户。有调查组在报告中这样写道,包产到户是农村的曙光,中国的希望。当年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

吴象:绝大部分的省都要求搞包产到户,因此这一年的文件啊,这个会是12月开的,开完翻来覆去的讨论,按照全国各地的意见就是连那个比较富裕的省呢,也都主张,还是有地方要放开,他谁也不敢说我这里都能吃饱饭,没有就没有贫困地区没有吃不饱饭的问题,因此他都不敢正面的谈。

解说:会后杜润生所在的研究室起草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杜润生在自述里写道,邓小平看了以后说完全同意,陈云看后叫秘书打来电话说这个文件我已看了,这是个好文件,可以得到干部和群众的拥护,1982年元旦纪要发出,成为新年的第一号文件。

吴象:通过了文件以后已经过年了,这是第一个“一号文件”不是有意要弄1号文件,到了过年了就把它发下去了,已经书记就拿到印刷厂去印这个文件就已经到了过年,发了“一号文件”以后呢,农民就在那儿等着说中央要发文件。农民农民的事情发中央文件,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个附件,不是中央全国各地的文件。现在是中央文件讲农业、讲农民,而且是一号天字第一号,而且说的是包产到户可以,都说是社会主义,这就上了户口了,这样子来的,下面的反应非常强烈,农民啊,非常高兴,放鞭炮什么的,这个胡耀邦知道以后非常高兴,说这个,说这个“一号文件”啊,反应这么好,说这个群众吃个定心丸,我们以后就就变成一个定下这么一条,每年到年底根据这一年的农业生产情况,这个情况有些什么好的坏的,集中总结经验教训,到年初的发“一号文件”就给他发“一号文件”,今年是一号,明年还发一号。

解说:1982年的一号文件结束了包产到户长达30年的争论,文件中“长期不变”四个字,让“一年放二年收三年不认账”的农民吃了颗定心丸。解放了土地和劳动力的包产到户,如燎原之火遍布了中国各地,但反对的声音并未消失。

段应碧:反对的人啊,还是不服,说你讲的这个道理啊,你还是你还是得把集体经济给毁了,你还是搞了单干了,你不管怎么说也是单干,你说统分结果你是有分无统,就是成了一个。这个反正人们还是不服。那么最重要的就要找出一个,就是把这个性质说清楚。

解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起草1983年的“一号文件”时,杜润生提出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杜润生提出的双层经营把农村的财产关系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的方向理顺了,消除了分歧,熟悉这段历史的人,后来评价在波澜不惊中时代的巨轮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未发生任何震动,这是何等的大手笔。1982年至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发布五个“一号文件”,指导农村改革与发展,都由杜润生参与起草,万里对杜润生这个能够讲出所以然的学者型官员很是欣赏。在农村问题上杜润生有一条原则。尊重农民让农民真正解放,到了晚年杜润生曾多次说一直有两个待解决的问题他放心不下。

吴镕:我呢,还有两个心愿,一个心愿呢,是农民还是要进城。怎么安排城镇化的问题。第二个就是中国农民没有农会,公民社会要有透明的政府,还有公民社会小政府大社会也要靠公民自己来管理自己,中国有工会妇联商会,甚至少先队都有,唯独缺少农会,这是一个公民社会的缺失,理应补救,他说我这个问题1986年我就像小平同志反映,小平同志当时就说了,说这个问题我们跟雇工问题再看三年,三年以后你打报告你写报告来,我一定批,好了过了三年1989年正好政治风波以后小平退休了,他也不工作了,所以这个问题到现在又拖了一下拖了二十年了还是没解决,他在九十岁的时候说这个问题呢,我恐怕解决不了了,要靠岐山你们这一代人去完成这个任务了,他说这个我把希望寄托于你们这个农口的后来之人。

视频频段:生日快乐。谢谢大家,谢谢大家。杜老啊,他也是风风雨雨,艰难困苦功过一生,而且那么多的成绩业绩,而能长命百岁,这个是咱们可贵可贺,而且也反映一种胸怀,这个长寿的人一定是有胸怀的。

田桐:2015年10月9日凌晨06:20见证了百年中国风云变幻的杜润生杜老在北京医院病逝,享年102岁。杜润生的离开引起了几乎所有参与过农村改革设计和公关的学者、官员乃至无数百姓的哀悼。一个正部级官员的离去引起全国范围的自发纪念,这种影响力是不多见的。在中国改革领域有个说法叫杜老门生,杜老门生里涌现出中国改革开放的许多重要人物,其中既有学术层面低的也有实践层面的,然而杜老门生却又不是什么山头,杜老生前从不搞山头,他之所以门生众多是因为他的思想、方法、人格魅力和工作指向在当时吸引和聚合了许多有抱负的年轻人。这些当时的年轻人就包括在杜老身边工作过的王歧山、陈锡文、杜英、林毅夫、周其仁、翁永曦、王小强等,他们视杜老为恩师,受益于杜老营造的开放、包容、平等的氛围,成长为年轻的改革者,并且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步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着关键作用。感谢您收看这一期的《我们一起走过》,下周同一时间期待您的关注。

《我们一起走过》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姜楠

首播时间:周六 10:35—11:30

重播时间:周日 01:10 05:20 15:30 21:40

想看更多金牌时评、热点解读、主播风采、幕后猛料?嘘!悄悄加入凤凰私享会(IDphtvifeng),让小凤君带您走一走凤凰卫视的小后门。

[责任编辑:王圳 PV026]

责任编辑:王圳 PV026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杜润生——起草“一号文件” http://p0.ifengimg.com/pmop/2017/02/17/1b3ce94c-3a9f-4418-8736-c0e050e95c5a.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