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17、18世纪的欧洲 中国瓷器被称为“白金”


来源:凤凰卫视

自动播放

核心提要:它是人类贸易史上第一件全球化商品,它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审美传播到全世界,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明,经由它碰撞交融,它是“中国制造”,遗留在海外的最大财富---

在17、18世纪的欧洲 中国瓷器被称为“白金”

解说:外国学者做过粗略的估算,明末到清中期,由欧美商人组织运输和销售的中国瓷器,应该有三亿件之多,瓷器是“中国制造”最大宗的外销商品,也是“中国制造”遗留在海外的最大财富。外销瓷上经常会出现欧洲帆船的图案,就是这种帆船开辟了到远东甚至是环球的航线,而中国瓷器则充当了人类贸易史上第一件全球化商品的角色。

到了清朝中期,中外瓷器贸易中有了新的变化,欧洲人仍然需要中国的瓷器,但却希望将自己的文化通过图画的形式体现在中国烧制的瓷器上,而不再是完整的从中国进口一件带有中国图画的瓷器。他们开始从中国进口白瓷,由国内画工将他们的图案,深化,现实生活或圣经故事画上素瓷,再入炉烧制。这个狩猎图珐琅彩盖罐,推测是由欧洲画工绘制,用的是他们的珐琅彩,但瓶体是中国订制的。这个奶壶是典型的订制瓷,这种造型在中国传统瓷器中是没有的。

曹建文:外销瓷就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特别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毕竟跟中国不一样,所以一个器形,功能,包括装饰,后来他们希望中国能够适合他们的需要的一个外销瓷器,然后他们通过这个模型,有的是提供这个银器的模型,或者提供木质的模型,或者提供这个绘图的模型,拿到中国来,让这个景德镇的工匠,外销瓷器的工匠来生产这个订单,这个就是说初期呢,这个文化的这种交融了。

解说:订单加工是中国的外销瓷充满了异域风情,欧洲商人提供的瓷器木样和画样,丰富了中国瓷器的造型,很多瓷器样式是仿照欧洲人熟悉的金银器,或者玻璃器制品制作的,带有巴洛克艺术风格的信息,由于瓷器的定销,欧洲艺术对中国瓷器的生产,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因为语言问题与文化差异,特别订制的瓷器总会出现误差,后来瓷商索性在广州设立工厂,从景德镇运来素瓷,就地加上绘画,这不仅加快了交货时间,也大大简化了押运员与画工的中间环节,减少了失误。一位英国东印度公司职员在书信上曾经描述过这样的场景,在珠江岸边的一间工厂,长廊上列满百多个工匠,有些工匠很老,也些只是十来岁的孩子,都在忙于描画和着色,这封书信描写的正是广彩瓷器工厂的情形。

曹建文:广彩,它是一种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五彩的技术,同时呢也有西方的这种珐琅彩的装饰技术在里面,它是结合在一起的。它直接就是运用西方的,欧洲的这种珐琅彩技术进行装饰,但是它重要的有一个描金,所以广彩大部分都有金彩,就是因为西方人对贵金属的崇拜,贵族的,金银的这种崇拜在这里面。

王鲁湘:比较起来景德镇的釉上彩绘,更符合中国的美学一些,更典雅,包括更注重留白,而广彩几乎是,几乎是没有留白的是吗?

曹建文:对,它主要是西方人喜欢,所以广彩在中国市场是很少流通的,所以釉上彩像一般都是景德镇的,要么就是古彩,要么粉彩,当然还有晚清的浅绛彩,而且它的原料包括,特别是装饰风格不一样,西方装饰的很繁满,广彩也是一样的,而且富丽堂皇,金彩非常这个多。那么在中国人就可能比较含蓄,这一点不像西方人这样。

王鲁湘:我们显得更文气一点,他们显得更宫廷趣味一些。

曹建文:对,而且我们也受文化的影响,其实有很多要留白的,不要装饰得这个密不透风,这是外国人非常,审美的他们的需要。

解说:既使是已经很华丽的中国彩瓷,在欧洲的宫廷环境中,依然显得朴素,为了同当时欧洲流行的巴洛克美学风格相适应,许多进入宫廷的中国瓷器都被穿戴上了华丽的富贵的金属“衣帽”,这些镶嵌金属往往只用于装饰,如花式支架,饰边或者把手,但这些金属装饰也可能改变瓷器的功能,可以使一件装饰瓷变得实用。比如把瓷瓶改造成台灯,这件蓝釉瓷瓶加了木盖和底座后,变成了台灯。这件花卉仿古彩瓶加装铜饰后,也成了台灯。这件青花瓶被改造成了钟表,而有些原本是实用的瓷器经过改造,变成了装饰瓷。

王鲁湘:这明显是一对中国景德镇的五彩的瓶子,花瓶,结果到他们那边变成蜡烛台,那个上头还有蜡烛的那个残留呢。

曹建文:对,痕迹。

王鲁湘:也就是说中国的一个花瓶,到那边去以后,人家可能要根据他们的这个生活的实际需要,他想要设法把它改成另外的东西。

曹建文:对,这就是说我们中国瓷器很多造型,它另外再创造新的功能出来了,而且他们很加装这种包金包银的,或者是铜的,铜镏金的这种装饰更加增加了它富丽堂皇的这种氛围。

王鲁湘:一个中国的身体,然后穿上了西装穿衣戴帽。这个戴帽子啊,穿衣服,包括穿鞋子。

曹建文:对对,所以这种加装呢,就是说适合他们的那种环境氛围,他们整个室内的装饰是这种风格,所以很协调,但是拿到我们中国来可能不一定合适了。

王鲁湘:就过了,这个所谓说浓厚的这种所谓的,我们叫做欧洲的巴洛克也好,或者是古典主义也好,但是他的家居环境,包括他的家具可能都很吻合。

曹建文:对对,非常协调的。所以这也是他们流行这种加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甚至也改变了它的功能了。

中西文化交融 产生陶瓷界的混血儿

王鲁湘:像这种东西的话呢,我们已经不疼痛把它看成是说,这就是一件中国的瓷器了,应该整体的说这就是一个中西文化交融产生的,另外一个混血儿了,一种新的东西了。

曹建文:对,一种新的东西,所以这里面反映了西方的很多文化审美,他们的生活需求。

解说:18世纪初,欧洲人终于烧制出了自己的瓷器,这对双耳珐琅彩对瓶,就是其中的代表。瓶身上的图画叫“满大人游嬉图”,“满大人”是欧洲人对清朝官员的称谓,欧洲人当时对满清中国充满着想象,将“满大人”理解成一种生活在伊甸园里的幸福的人。这个时期欧洲人已经破解了中国瓷器的秘密,这其中有个关键人物,法国传教士殷弘绪,他被派驻景德镇20多年,专门刺探中国制瓷秘方。

曹建文:古代呀因为对这个技术的研究,不像我们现在可以化学分析啊,它有什么成分啊,那个时候只能靠经验,靠推测,所以他们一直搞不清楚景德镇的瓷器,中国的瓷器是怎么做的,最早可能他们甚至设想是不是这种蛋壳,或者说什么贝壳之类的东西做的,但是肯定不是,那么试制呢,不可能,其实中国的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的瓷器,主要是两种成分,一个是我们叫瓷石,一个叫高岭土这两种成分,那么这个成分他们一直破解不了,一直到后来殷弘绪来到景德镇以后,一方面传教,一方面他们也有法国的这种肩负,这个对陶瓷,中国陶瓷瓷器了解的任务在身上,所以后来殷弘绪写了两封信,传到法国了,就把景德镇的陶瓷工艺了解得很详细,包括这里原料的配方,瓷石加高玲土,后来才慢慢的真正掌握了这一点,如果他们不到景德镇来,就说殷弘绪不到景德镇来,可能这个摸索的过程还要更长。

解说: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在《给我倒杯茶》这首诗中这样写道,给我倒杯茶吧,艾兰小姐,请用这样美的中国瓷杯,茶叶与瓷器是中国古代三大外销商品中的两种,它们彼此又是密不可分,许多瓷器就是茶具,一位远嫁的葡萄牙公主将饮茶习惯带到了英国王室,这一来自中国的嗜好迅速成为英国贵族流行的时尚,英国人对饮茶的推崇,催生出不同瓷茶具的创新,茶具成为瓷器中的一大门类,来自中国的瓷器,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

甘淑美:在16世纪末,从这时候开始,中国的瓷器出口范围开始逐渐扩展到全世界,这是可能的,因为欧洲商人把瓷器贩卖到欧洲,到新大陆,葡萄牙商人是通过澳门,西班牙商人是通过(菲律宾)马尼拉,中国瓷器改变了很多的生活,他们饮食的方式,人们想把瓷器摆在餐桌上,他们想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用到这些精美的瓷器,瓷器很重要,因为瓷器赋予了人们一种独特的气质,成为人们身份的象征,瓷器文化内涵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为什么喜欢研究16至17世纪历史,是因为这是中国与西方进行商品交换的初始。

《文化大观园》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王鲁湘【主持人专区】

首播:周六 12:00-12:30 

重播:周日 06:15-06:45 09:45-10:15

      周一 00:15-00:45 04:30-05:00

想看更多金牌时评、热点解读、主播风采、幕后猛料?嘘!悄悄加入凤凰私享会(IDphtvifeng),让小凤君带您走一走凤凰卫视的小后门。 

 

 

[责任编辑:刘梦瑶 PV080]

责任编辑:刘梦瑶 PV080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2016-10-29文化大观园 瓷行天下 明清中国外销瓷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p0.ifengimg.com/pmop/2016/10/29/60678752-f49c-41c0-b701-52df4d6f144d.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