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忽必烈驭马而来缔造雄伟帝国 大元三都却仅存97载


来源:凤凰卫视

自动播放

核心提示:忽必烈率兵征战四方,打下了中国疆域最辽阔的王朝,并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建筑,大元三都。其中最举世瞩目的就是忽必烈称帝,继元上都之后,为入主中原而重新选址修建的元大都。《马可

核心提示:忽必烈率兵征战四方,打下了中国疆域最辽阔的王朝,并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建筑,大元三都。其中最举世瞩目的就是忽必烈称帝,继元上都之后,为入主中原而重新选址修建的元大都。《马可波罗游记》是这么形容元大都的,用大理石搭建,涂满了黄金的大厅,布满精美绝伦装饰,这些热情洋溢的赞美,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好奇心。使得元大都变成了人人向往的神圣国度。

凤凰卫视10月1日《文化大观园》,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他们驭马而来,缔造雄伟帝国,却又疏忽别过,只留一片唏嘘,大元三都仅存97载,但铿锵元曲,莹润青花,至今仍为世人惊叹。籍历史陈迹,睹三都风采。《梦回元朝》,《文化大观园》正在播出。

当我们言及元朝,你会想到什么,是马革盛尸的战场,还是幅员辽阔的疆域,是清丽婉转的元曲,还是稀贵精美的元青花。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稍稍驻足,转瞬即逝。留给世人更多的是唏嘘感慨,2016年9月,首都博物馆《大元三都》正在进行时,恰逢元大都建成740年,首都博物馆结合自己的馆藏资源,以及其他文博系统借调的共180组,具有原代历史文化特点的文物,给我们还原了一个商贾云集,富庶繁华的大元三都。也勾起了有关元朝的种种话题。

元代驿站文化在服饰上的体现:腰部细褶多 便于骑马防风

谭晓玲(大元三都展项目负责人):这几件文物呢,可以说是元代驿站文化的一个反映,其中这件呢也是穿的典型的那种蒙古的服饰,叫变线袍,就是在腰部打很多细褶,在这儿打很多细褶。

王鲁湘:打细褶。

谭晓玲:对,这样便于骑马。另外,草原上风也大。

王鲁湘:对。

谭晓玲:这样腰部束紧以后,也有利于保暖。看这件佣呢,它还背着一个皮囊壶。

王鲁湘:皮囊壶。

谭晓玲:皮线,就是针脚的痕迹非常明显,就是它后背,你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王鲁湘:皮囊壶里头都是酸奶。

谭晓玲:马奶酒。

王鲁湘:马奶酒,对。说他们跑着跑着就变成酸奶酒了。这个神情也非常好。

谭晓玲:对。

王鲁湘:那个精飒爽的样子,这就是当年的快递哥。

谭晓玲:可以这么说。

解说:驿站文化的发展,源于元朝幅员辽阔,忽必烈率兵征战四方,打下了中国疆域最辽阔的王朝,并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建筑,大元三都。其中最举世瞩目的就是忽必烈称帝,继元上都之后,为入主中原而重新选址修建的元大都。《马可波罗游记》是这么形容元大都的,用大理石搭建,涂满了黄金的大厅,布满精美绝伦装饰,这些热情洋溢的赞美,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好奇心。使得元大都变成了人人向往的神圣国度。

这次展览的正中,拜访着一个大型建筑模型,便是元大都的宫殿,那么真实的元大都是否能印证马可波罗的所见所言呢?

王鲁湘:这个就是元大都的那个宫殿的大明典的模型是吧?

谭晓玲:对。元朝规模最宏伟壮丽的一所宫殿,在《马可波罗游记》里,记载大明殿能够容纳6千人,装饰的富丽堂皇。

王鲁湘:也就是它的尺度,比现在我们的那个太和殿,其实要大。

谭晓玲:要大一些。

王鲁湘:要大一些。

忽必烈定都北京受到诸多阻力 保守派宗王钟情大漠

谭晓玲:要大一些,装饰也非常那个华丽,一些皇帝的庆典、生日,重大的仪式,都是在大明殿里举行的。历史它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就是元大都的出现呢,我个人认为和忽必烈他这个历史人物有着必然的一些联系。咱们元大都城我们就是采用的公开的,一个研究成果,是1276年开始建成的,就是它主体建筑建成。这个时候呢,它疆域已经很广大了,并且在漠北,在上都它就不适合建立一个都城。他就要选择一个适中的地方,在一个中间的地方,所以但是大都这个地方呢,就是用那个巴图鲁的话来说,它那个地势比较雄伟,龙蟠虎踞,南控江淮,北连朔漠,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见。说大王果欲经营天下啊,非燕不可,这个燕就指现在这个大都。所以他,忽必烈听了这段话以后也非常激动,就是说要委派刘秉中在那个,在大都这一块儿选了一个,一片地方建造了一个都城。

建了都城,忽必烈建这个都城也受到很多阻力,一些漠北的蒙古那个宗王。

王鲁湘:不愿意过来。

谭晓玲:不愿意过来。

王鲁湘:因为那是他们的势力范围,在那边呢。

谭晓玲:对。

王鲁湘:过来以后根断了。

谭晓玲:对。派人质问他,你什么意思啊,咱们漠北有个都城,你为什么还要在那个汉地建个都城啊,你还行汉法,你把老祖宗忘了吗?也遭到了很多非议,但是呢忽必烈这个人,因为他就治理漠南地方已经很久了,他身边接触了很多汉人,谋士,也给他出谋划策,他也认识到学习汉法的一些重要作用。所以说他采纳了他那些,那个谋士的一些建议吧。把都城定在这个大都这地方。

王鲁湘:就迁到了这个燕山的脚下。

谭晓玲:对。历史证明他是非常英明的。

王鲁湘:对。

解说:忽必烈,一位世界明星级帝王,他被世人咬牙切齿的指责为,杀人不眨眼的屠夫,也得到了世界最伟大政治家的赞誉,史学上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但是毫无争议的是,他治国开明,具有包容多样文化的心胸。今天紫禁城的布局,其实都是以元大都为基础的,当年一个汉字不识的蒙古人忽必烈却利用了中国汉人古老智慧之代表,《周礼》的风水观,并将八卦这个抽象的哲学思想应用到了元大都的建筑布局里,构建了一个天子居中的伟大都城。

今天这条独一无二的中轴线,就是忽必烈的元大都留给世人的一个巨大惊叹号。在这次展出的藏品中,我们看到了在忽必烈统治时期,往来于大元三都的不同种族的人,结合文献记载,可推测当年他们在大元三都不仅仅是暂时驻留的商人、过客,还在官方担任要职。但是历史上,又有着一种不一样的声音,声称元朝政府实行种族分化制,将民族分成了四等,蒙古人为一等,色目人为二等,汉人居三等,南人排在最后一位。那么这种情况是否才是忽必烈的本意呢?

谭晓玲:我个人认为这个元朝的四等人制,它非常,应该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

王鲁湘:很模糊的概念。

谭晓玲:因为你从任何一个元代的史料里,典籍里,你都找不到明确的规定,元初的时候还有一个南人的一个大儒叫程钜夫,程钜夫,忽必烈见了他以后非常高兴,马上给他一个官职叫御史台,然后程钜夫当时非常年轻,有人就向忽必烈,那个就是建议,说他是个南人不能用,忽必烈就非常生气,说你没用过南人,你怎么知道南人不能用呢?

贺氏家族它也有几个,有两个非常著名的人,一个就是贺仁杰,一个就是贺胜,贺胜呢就是元大都留守。

王鲁湘:留守。

谭晓玲:用现在的话来说应该是党政军一把手,当时元大都留守,因为上都是忽必烈的那个,那个早期没成立时候,可以说称为幕府吧。对,是他那个番邸。

王鲁湘:番邸。

谭晓玲:也是他作为一个龙兴之地,他是在上都称帝的,所以说他对上都都特别重视,一开始上都这个留守,就职位空缺,忽必烈看看谁都不放心,他就唯独就选了这个贺胜。

王鲁湘:贺胜。

谭晓玲:这个贺胜这个人呢,那他非常沉稳。

王鲁湘:他是个汉人还是个蒙古人?

谭晓玲:是个汉人。

王鲁湘:那也还是相信汉人的。

谭晓玲:对。

元代断掉读书人为官之路 变相促进了元曲的发展

解说:与祖父成吉思汗以武功震撼世界不同,忽必烈则以文治著称于天下,更有记载称,忽必烈是儒家思想忠实的拥护者,他还将儒学的经典,《孝经》和《书经》,翻译成蒙古文,让蒙人都来学习儒学。即便如此,民间依然有着一种传言,八娼九儒十丐,儒人地位竟排在娼妓之后,仅仅高于乞丐,这又是为何呢?

谭晓玲:我觉得这个可能也是比较一种极端的说法,因为中国的读书人,只有一条通道,往上去只有通过科举考试,那么元朝它入主中原以后呢,把那个读书人,这种上升的道路就给断了,断了以后呢,就是我个人认为,它反而客观上就促进了元曲的一些繁荣。

王鲁湘:就是他那个读书做官的,路子断了,断了以后,只是读经的路子断了以后,他接地气了。

谭晓玲:对,接地气了。

王鲁湘:是吧。真正到民间来了。不管他是沦落民间还是怎么到民间,然后就是吸取、元杂曲,勾栏瓦肆的东西就发达起来了。

谭晓玲:对。你比如说它元末明初有一个,有个人他叫贾仲明,他就说元代就元曲这个,元曲这些作家吧,就是写元曲这些剧本,这些作家,可以说就是人才聚集。一时气候为之改变。就是还是,就是虽然没有参加科举,但是客观上反而促进了元曲的一些繁荣。

王鲁湘:这是一个元代的,戏曲的瓷枕是吧。

谭晓玲:对。

王鲁湘:一个戏曲舞,整个是一个吸戏曲舞台。那么应该说这个还是有所本的,对现实生活中间的这个戏台,应该有所本吧。

谭晓玲:应该是一件就是观赏的物品,就是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他这个,你看它人物雕刻的非常细腻。

王鲁湘:对。

谭晓玲:这就表现了一个元杂剧演出的这么一个场景,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资料,有的观众说,就是这个,那个瓷枕,就表演的这个杂剧呢,应该是花木兰从军的这么一个情节。

王鲁湘:哦,舞台的那各种布置。

谭晓玲:勾栏。

解说:勾栏,还挺华丽的。

谭晓玲:勾栏瓦舍。

王鲁湘:挺华丽的。而且谭老师好像他们元代的这个戏曲演员都有自己的艺名。

谭晓玲:对。

王鲁湘:他们的艺名里头,背后一定有个秀字。

谭晓玲:对。

解说:我们现在讲这样的演出,都叫做秀了啊,真人秀,什么秀。那个时候其实就把这个叫秀了。

谭晓玲:对,你比如说我们后面这个,就是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

王鲁湘:忠都秀。

谭晓玲:这个忠都秀。

王鲁湘:一说到秀,那就是演出,是演员的意思了。

谭晓玲:一个角儿。

王鲁湘:一个角儿。对。

谭晓玲:就像今天咱们一个大腕似的。

王鲁湘:对。

解说:由于疆域广袤,各种宗教林立,忽必烈为了统治好这个多宗教,多民族的杂居帝国,不停地变换着自己的角色,对汉人儒士他俨然一副儒家思想拥护者的姿态,对吐蕃和汉地僧侣他则把自己刻划成为一位热心的佛教徒,都欧洲访客,他预言在他的臣民中将有许多人皈依基督教,而对穆斯林,他则表现得好像是他们的保护者一样。

王鲁湘:我们去过这个元大都,他们当地的学者给我们介绍,这个虽然看上去是一片废墟,但是当年在中轴线的两侧,是不同的宗教的这个,他们都驻扎在这个上都里头。

谭晓玲:可以说是寺庙林立。寺庙非常多。

王鲁湘:好像除了白莲教和弥勒教以后,其他宗教他都能包容,是吧?

谭晓玲:蒙古人对一个基本的,可以说是一个国策吧,基本国策就是各依本俗。

王鲁湘:各依本俗。

谭晓玲:各依本俗,他不会强制性的说你信仰这个或是不信仰这个。

元代穿着朴素一色衣的人 实际地位很高

解说:这是影视作品,表现忽必烈政治生活的常见场景,有功之臣归来,他赏以重金,并和这些臣子开怀畅饮。蒙古族一生有三件大事,一个是政法,一个是狩猎,另外一件就是宴会。从本色展览的一件件元代贵族墓地出土的文物中,我们便可以看到,很多元朝时宴会的景象。眼前这件没有花色的棉布衣服,被摆放在了展厅很显眼的位置。看惯了春秋战国时代的绸缎衣服,这件毫无点缀的衣服,实在难以引人为它驻足,更加想不到,它有着怎样重大的意义。

谭晓玲:这件衣服呢,在元朝就被称为一色衣,一也叫质孙服。

王鲁湘:质孙服。

谭晓玲:质孙服的意思就是一色衣,也就是在那个诈马宴上,就是皇帝和大臣,要穿同一颜色的衣服,它是一个棉布的,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棉布,今天看起来很普通,但那个时候就是说,可以说这是,这种衣服也是皇帝赏赐给部下的,就参加宴会才能穿的这种衣服。

王鲁湘:那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蒙古时候的,这些皇帝的画像,包括像忽必烈呀什么,他们穿的那个白色的衣服,其实也就是一个白棉布的,一个大袍子吗?

谭晓玲:不是不是。

王鲁湘:那不是啦。

谭晓玲:它质地有区别。

王鲁湘:质地有区别的。

谭晓玲:还要穿织金锦的,上面还要镶嵌着珠子、宝石,它那个绣着很多花纹,它肯定是不一样。

王鲁湘:不一样。

谭晓玲:就是颜色上是一样的。

王鲁湘:颜色都一样。

谭晓玲:但是质地有区别。

王鲁湘:有区别。总而言之在元朝的时候,看见谁穿着一色衣,你就要对他要最好是有点保持一点距离是吧。

谭晓玲:在那个宴会上。

王鲁湘:是有身份的人。

谭晓玲:在宴会上穿。

王鲁湘:而且还只有在宴会上才穿。

谭晓玲:对。

《文化大观园》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王鲁湘【主持人专区】

首播:周六 12:00-12:30 

重播:周日 06:15-06:45 09:45-10:15

      周一 00:15-00:45 04:30-05:00

想看更多金牌时评、热点解读、主播风采、幕后猛料?嘘!悄悄加入凤凰私享会(IDphtvifeng),让小凤君带您走一走凤凰卫视的小后门。 

[责任编辑:王圳 PV026]

责任编辑:王圳 PV026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2016-10-01文化大观园 梦回元朝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p0.ifengimg.com/pmop/2016/10/01/ccd70599-f65d-4085-ab6e-a7eb2f171777.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