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萧军与人争执下乡当农民 毛泽东亲派秘书挽回倔强作家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1942年以前的延安文艺界一直是由担任中国共产党总负责的张闻天分管的,1942年初,张闻天到农村去做调查,这一职务才出现了空缺,由于张闻天温和开明的管理风格,延安文艺界一度热闹非凡,各种派别阵营并存,各种观点平等争执,直到1942年3月《解放日报》的“杂文之春”数篇文人发表的反映延安不合理现象的杂文,触怒了军界,文艺界自由开放的时期才宣告告一段落,随之开启的是毛泽东强调的枪杆子和笔杆子,必须步调一致的延安整风运动。

文艺座谈会变为自我声讨 毛泽东认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

解说:今天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里不仅坐落着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的故居,还坐落着这座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也就是70多年前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的地方,在1942年5月2日的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在讲明此次座谈会的目的是探讨文艺工作和革命事业的关系之后,邀请在场代表自由发言,但是现场却出现了短暂的冷场,这时毛泽东把目光投向了坐在他边上的丁玲。

朱鸿召:丁玲这个人是大家出自于是一种大家子弟,很聪明的,然后丁玲觉得在这种场合下她不讲,她把这个球踢给了谁呢?踢给萧军,她怎么说?她说萧军你是学炮兵的,你开第一炮。

解说:性情直率的东北作家萧军丝毫没有推辞,他从座位上站起来,开始了自己一番洋洋洒洒的发言。

朱鸿召:实际上他(萧军》是一个武人,一着急的时候身上会冒汗,所以他把袖子往上卷一卷,卷一卷萧军讲的这个话实际上和毛泽东要想开这个会,达到的目标完全相反,萧军讲的什么话?萧军讲荷花、荷叶、莲藕是一家,儒家、道家、法家也是一家,我文艺家,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家,虽说是一家但是我们各自分工不一样。

解说:萧军表达的意思是我作为一个文化人,与毛泽东、朱德这样的军事家、政治家辈分相等,目标一致,但互相补领导,互不从属,第一次文艺座谈会真正做到了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许多文艺工作者都在会上自由发表了个人的主张,但是转折出现在座谈会将要结束的时候。

朱鸿召:第一次这个会实际上开得很精彩,没有人要打靶子,真正是畅所欲言的,但是第一次会的最后一个人发言是何其芳,何其芳当时是鲁艺文学系系主任,何其芳现身说法。

裴毅然(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不长,我稍微念一下,听了主席刚才的教诲,我很受启发,小资产阶级的灵魂是不干净的,他们的自私自利怯弱,脆弱,动摇,我感觉到自己迫切地需要改造。

解说:萧军在会后说何其芳这是在带头忏悔,但是何其芳的态度在后两次文艺座谈会上却成为了发言的主旋律。

裴毅然:因为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起到极大的作用,使每一个当时去了延安的人都有原罪感,宗教的原罪感,因为你是来自剥削阶级,百分八九十到延安去的都是中产以上的家庭,你是有原罪的,你的家庭是波讯阶级,你本人没有,但是你的财产,你受的教育,你受的思想,你读的书都是资产阶级和旧社会的封建阶级的,你还是有原罪的。

解说:后两次文艺座谈会逐渐从自由发言变成了一边倒的自我声讨,在1942年5月23日,最后一次文艺座谈会的结尾,毛泽东做了总结,也就是发表了他著名的文艺观,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在毛泽东看来,文艺工作者解决好了为什么人创作的问题,也就解决好了文艺创作方向的问题。

王延雄:所以他希望在他的这支队伍里面,就是拿笔的这支文艺队伍里面的人们,能够放弃小我,融入到大我,到大的社会里面去干番事业。

梁向阳:他们(文艺工作者)原来一直想为工农兵服务,但是到不到路径和方式,往往原来空有热情,不知所措,没有办法,后来突然说原来我们服务的对象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原来就是我们平常我们所瞧不起的那些工农兵们。

解说:座谈会结束后,参会的文艺代表们与毛泽东在会场外一起合影,照相前,毛泽东特意问了丁玲在哪里坐着?直到确定丁玲就坐在隔着他三个人的位置上,他才安心坐下来,毛泽东以半开玩笑的语气对丁玲说,照相坐近一点,不要明年再写《三八节有感》了。

梁向阳:开座谈会的时候,毛泽东当时讲话了,说是丁玲和王实味是不太一样的,王实味光有批评,丁玲既有批评又有建议,他们不是一类人,就相当于保护了丁玲。据说是好像是当时中央社会部部长康生给中央报告,说这个王实味有托派问题,托派问题是很严肃的问题。在我们党内基本上是零容忍。

解说:1942年这一年,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关键年份。日本对中共敌后战场的扫荡加剧,国民党也随之掀起一次次反共高潮。延安的日子很不好过,如何使陕甘宁边区革命队伍保持团结一致,毛泽东的神经变得敏感起来。

正如1942年4月3日,象征普通性整风开始的“四三决定”里所言,反省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反省自己的全部历史,成了眼下毛泽东要抓紧的一件事。他希望揪出任何一个在掺杂共产党队伍里的党外特务分子。1943年,王实味以反革命托派奸细的名号被实施逮捕,与其他政治身份有待甄别的人员一起,关押在延安枣园后沟的西北公学里。在那里,王实味度过了人生的最后阶段,一直到1947年,随中共大部队从延安撤离,转战陕北。

梁向阳:当时在转战陕北的过程里,王实味就一直被影响着,随着部队转移,转战陕北。后来就东渡黄河,1946年以后东渡黄河,到了山西兴县。你想拉着那么多犯人,就成了累赘了。后来据说是在转移的过程里,当时就被杀了。

解说:王实味的被杀成了当时的一个错案,毛泽东得知后,痛心疾首。

梁向阳:说王实味被杀以后,当时毛泽东非常生气,毛泽东当时跟康生拍了一次桌子,还我一颗人头来。就是说王实味不能杀的。

解说:建国后的1991年,公安部为王实味实施了平反。对1946年定的王实味为“反革命托派奸细分子”的结论予以了纠正,恢复了他的清白。但历史的车轮,却再也不能倒回到从前了。

从1942年春季到1945年春季,历时三年的延安整风运动,虽然有有失偏颇的地方,却有力地塑造了大部分奔赴延安的知识青年,和那些相对成熟的文艺家们。自从毛泽东的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口号发出后,以丁玲为代表的一批文艺家,开始了自我转变的过程。

梁向阳:我们知道毛泽东当时在延安座谈会上讲话说了,说凡是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全心全意地无条件的深入到火热的工农兵生活那里去。丁玲我觉得什么,她听明白了这句话。这个我觉得这种转型,有人说这是被动的,我的理解是主动性的,延安文艺整风过程里,当时知识分子听明白了,我们中央高层所发出的声音。

扫描屏幕下方的二维码关注凤凰卫视官方微信平台,更多精彩尽在凤凰私享会! 

点击关注官方微博@凤凰卫视官网,更多精彩内容实时掌握

《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陈晓楠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20:00-20:30

[责任编辑:姜天骐]

标签:毛泽东 延安

2015-10-07凤凰大视野 洪流——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三)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5/10/08/744689f1-df08-44cd-b44d-bf84d6cb9f92.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