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延安日常: 1937-1947中国共产党十年崛起之“平等”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 1937-1947年一穷二白的陕北老乡里也踊跃地出现了数位生产先进者,很多人好奇,共产党用什么样的武器争取和培养了这么多的人才,赢得了与国民党的争夺战,在诸多延安亲历者的回忆录里,在诸多历

解说:1943年秋天的一天,毛泽东乘吉普车从延安枣园的驻地前往杨家岭开会,路上他的吉普车与一位拉着毛驴前去交公粮的老农相遇,毛泽东的司机按喇叭示意让老农让路,没成想酿就了意外。

裔兆宏:这个司机就是按喇叭,因为毛主席要去开会,毛泽东要去开会,就是示意他要让路,结果这个驴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庞然大物,顿时撒腿就跑了,驴身上驮的是粮食,毛泽东赶紧拍司机肩膀,叫车子停下来,减慢速度车停下来,毛泽东走上老人一看,说对不起老人,刚才把你的驴都惊跑了,粮食都掉下地了,你的粮食由我们给你驮送去。

解说:因为毛泽东身材高大,嘴边有颗痣,老农很快就认出了这是毛泽东,便想推脱他的请求。

裔兆宏:这个老人意思就是领导人嘛,这么忙还用他的汽车来给我拉粮食,好像不合适,但是毛泽东跟他摆摆手马上就上车,说我们俩说好了就这么定了。

解说:一等到毛泽东赶到开会地点,他便命令司机赶回老农的位置,用自己的吉普车帮他把粮食拉到收缴公粮的地方。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造访延安,在写就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里,是毛泽东形象在国内国际社会上的第一次真实展示,埃德加·斯诺这样写到,对毛泽东的印象。尽管人人认识他尊敬他,却没有至少迄今还没有,对他搞英雄崇拜那一套,我从未见过红色中国有谁夸张地十月“我们的伟大领袖”一词,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毛泽东吃穿住宿与普通人无异,他会自在地出现在群众大会,或者剧团演出这种公众场合下,毫不引人注意地坐在人群里自得其乐。共产党队伍里的平等和睦,通过毛泽东的故事,快速传播出去了。

陈晓楠:1938年,有鲁迅弟子之称的东北籍作家萧军到访延安,原本只是一次路过,但是却结下了萧军和毛泽东之间罕见的文人与领导人之间的友谊,是毛泽东和共产党这支队伍什么样的魅力,让萧军这位性格棱角分明无任何党派倾向的作家,对延安留下了如此难忘的印象。

解说:萧军是中国现当代作家里非常有血性的一位,他在少年时曾考入张学良在沈阳办的东北陆军讲武堂,尽管后来拿笔写作萧军身上依然流淌着尚武之人的血液。1938年3月,在山西中国民族民主大学里教书的萧军因为太原的失守,随那里的文化机构南撤,到达延安,但是他无意留在延安,只是想途经这里到山西的五台山上打游击去,在延安由女作家丁玲引荐,萧军认识了毛泽东。

贺桂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所以丁玲知道萧军在这儿,她就跟毛泽东说了,然后毛泽东非常的热情,毛泽东就派他的秘书,叫和培元吧,然后到这个旅馆里面来邀请萧军去见面,然后萧军还不想去见,萧军说我就是路过这儿,毛主席那么忙我就不打扰他了。 

尚武作家 萧军 的决定 

解说:令萧军没想到的是,毛泽东竟主动来到萧军的住处找他,两人的交往和友谊自此开启。

贺桂梅:有一次是陕北公学,就是当时延安的一个学校,第二届的开学典礼,然后毛泽东讲话也邀请了萧军去,然后他们开完会以后就在操场上吃饭,也没有凳子,大家就站着夹菜喝酒,而且喝酒只有一个碗,你喝一口我喝一口,这个萧军很喜欢,就是这种大碗吃肉,大碗喝酒这种生活,所以他留下很好的印象。

解说:尽管几个月后,萧军就离开了延安,但是毛泽东接待他的平等姿态,和共产党这支队伍的淳朴本性却给萧军留下了深刻记忆,1940年萧军重返延安,并留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延续了他和毛泽东的友谊。

陈晓楠:延安的平等虽然建立在很低的物质生活水平基础之上,但是由于官兵、军民、师生都享有同等的人格和尊严,所以人们在精神生活上还是很愉悦,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也很高,这段时间尤其是指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之前的五年,1940年抗日战争正是僵持的关键年分,著名华侨陈嘉庚回国考察,这其中他来到延安考察了仅仅短短的一周时间,却在离开后做了一个著名的判断,中国的希望在陕北在延安。那么他何以敢作如此的判断。

解说:陈嘉庚回国考察是以“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负责人的名义,这个机构1938年成立,在成立当年就筹集善款8亿元,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1940年陈嘉庚率领南洋总会部分成员回国考察,目的有两个。

朱鸿召(延安历史学者):他要看一下,这个究竟到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以后,各党各派是不是团结一致进行抗战,这是一个目的,然后第二个目的,他就要看一下就是说这个善款到底有没有用在真正的刀刃上,用到抗战上面去。

解说:在国民政府所在地重庆考察期间,陈嘉庚和考察团成员每天都会受到的高规格款待,这让陈嘉庚很是反感,并不禁产生疑问,在陈嘉庚的回忆录里,重庆仍然是一派过着灯红酒绿生活的富人社会风气,而延安给他的印象则截然不同。

朱鸿召:一个是整个社会风气,不一样很纯朴的,然后第二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一样,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就是说陈嘉庚到了延安来以后,然后中共高层和他交往的时候,以及安排他到很多单位,去参观的时候,人跟人之间他就发现领袖和群众之间,都是很随意的。

解说:一晚陈嘉庚在毛泽东的陪同下一起观看演出,一个勤务员来晚了四处找座位,正巧毛泽东座位旁有一点空当。

朱鸿召:这个勤务员来的时候来晚了,来晚了没有座位了,他看看这个座位看到毛泽东旁边的座位,还有一点空他就挤进来了,毛泽东看了以后,毛泽东也就他挤过来,毛泽东自然把身子挪了一下子,大家就坐着相安无事地看着。

解说:这个细节给陈嘉庚很大的触动,他没有想到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能如此坦然地要求毛泽东让座位,延安考察期间由于陈嘉庚是福建人,说闽南话毛泽东的湖南话口音又很重,就需要南洋华侨学生来担当两人之间的翻译。

朱鸿召:延安有中国女子大学的,南洋华侨的学生,请她们来做翻译,那么这些学生在做翻译的过程当中,她们看到领袖在坐在这个地方,她们就可以随便的只要有空她都可以坐在那个地方去,他就觉得很亲切,通过这样的细节,就看的到人和人之间很平等的。

解说:在陈嘉庚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一个真实的延安之前,他听到的大多数是关于中共的负面宣传,这一次他用亲身经历了解了真实的中国共产党,离开延安后他做出了一个判断,中国的希望在西北,在陕北在延安。

陈晓楠: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平等与自由密不可分,1937年到1947年,共产党在延安的十年,尤其是前五年,人们享有言论的自由,出版的自由,进入延安和离开延安的自由,这让每个人感到非常活跃,在抗日战争这种更需要团结人一致对外的紧张时期,在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都尚不允许个人自由实现更多自我价值的时期,平等的人际关系可以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最大的生活和工作动力,去完成赢得抗日战争坚固后方建设,这样一个最紧要的时代任务,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延安的平等显得比自由更加感人,这也是共产党的队伍由渺小到壮大的致胜法宝。

扫描屏幕下方的二维码关注凤凰卫视官方微信平台,更多精彩尽在凤凰私享会! 

点击关注官方微博@凤凰卫视官网,更多精彩内容实时掌握

《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陈晓楠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20:00-20:30

[责任编辑:汤翩翩]

标签:延安 毛泽东

2015-10-05凤凰大视野 洪流——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一)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5/10/05/f53e9f45-df99-4297-bb98-5c6f8fd6209a.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