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小三线孩子随父母调动迁徙 不断适应新环境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毛泽东敢于小三线建设曾经有几句经典的语录,一个是每省要搞一个兵工厂,另外一个呢就是有事不能靠中央,不要靠几百万解放军,各省自己管自己,那时候中央顾不了,当然流传更广的是另外一个关于三线建设的

核心提示:毛泽东敢于小三线建设曾经有几句经典的语录,一个是每省要搞一个兵工厂,另外一个呢就是有事不能靠中央,不要靠几百万解放军,各省自己管自己,那时候中央顾不了,当然流传更广的是另外一个关于三线建设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口号,在这些口号的号召之下,三线建设到处开花,神州大地备战备荒,深挖洞这一特殊时期的历史词汇呢,其实在今天都能够看到很多的遗迹,比如说在重庆,有一个816地下核工厂就是这样一个巨型的核军工洞,与之类似的我们走访的每一个小三线厂,几乎都有一个防空洞,只是大小千差万别而已。

凤凰卫视10月1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毛泽东敢于小三线建设曾经有几句经典的语录,一个是每省要搞一个兵工厂,另外一个呢就是有事不能靠中央,不要靠几百万解放军,各省自己管自己,那时候中央顾不了,当然流传更广的是另外一个关于三线建设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口号,在这些口号的号召之下,三线建设到处开花,神州大地备战备荒,深挖洞这一特殊时期的历史词汇呢,其实在今天都能够看到很多的遗迹,比如说在重庆,有一个816地下核工厂就是这样一个巨型的核军工洞,与之类似的我们走访的每一个小三线厂,几乎都有一个防空洞,只是大小千差万别而已。然而,残酷的战争终究没有打起来,这些为了备战而建设的防空洞仿佛是成了一个纪念品,纪念着当年的战争阴云,也纪念过往的有备无患。

杨克芝:这个山洞,是响应毛主席当时提出来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个号召修建的,是在最开始策划的1969年,真正实施在1971年和1972年,两年之间,它是为了防止帝国主义苏修飞机来轰炸的,是作为人防工程来修建的,像这种情况的话,在整个三线厂的企业当中,基本上都有,在全国基本上很多三线企业都在挖洞。

解说:1970年,25岁的杨克芝退伍之后来到位于湖北襄阳的846厂,在杨克芝的记忆里,跟他同一批进厂的员工就达370多人,那时候的三线工厂的确是热闹而红火,这么大一帮外地人的突然涌入,会给周遭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杨克芝:你看我们这个刚建厂的初期,我们没有学校,是农村的把自己学校给我们合并在一起,两家共同办一个学校对吧,这是一个,第二个,我们在处理关系上,当时我们有很多厕所,厕所里这些肥料这些东西,供农村的,农村呢把菜供到我们食堂里来。

解说:刘辉松也是846厂的职工,他进厂的时间比杨克芝晚一年,1971年进厂时刘辉松才刚刚16岁,仅仅是如今高一学生的年纪,而他已经在工厂里拜师傅学手艺,开始了学徒工的生活。

刘辉松:在学徒的时候,三年都不准回家,而且那时候为什么不回家,你就没有探亲假这是一个原因,你没有探亲假就是没有探亲假的路费报销,那时候我们工资很低我来的时候,我们学徒工资才18块钱一个月,我从18、22、27,三年以后满师了以后才27。

解说:青国治比起杨克芝和刘辉松算是846厂的元老了,1965年建厂初期他就被分配到这里,作为郑州大学化学系的毕业生,青国治是当年846厂的技术骨干,全力扑在工作上,而他的夫人一直待在河南驻马店的农村老家,两地分居的生活其实是当年很多三线建设者的常态。

青国治:那咋整呀,不分不中啊,没办法,每年一次探亲假,探亲假就是个把月啦,一般都农忙的时候回家,割麦子的时候回家吧,春节基本上我们没回过家,因为啥,因为农闲的时候帮不到什么忙,就是农忙的时候,回家帮帮老婆收收麦啊,晒晒啊都是这样的。

解说:有句古诗是这样说的,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青国治与爱人的会面就只能靠这每年一次的探亲假,一直到1985年,青国治的夫人终于定居湖北襄阳,两人才结束了长达二十年的两地相思。

青国治:一般来说,就晚上没事了,就我来说我喜欢看书,就是每天晚上自己看看书,你想那时候作为我来说,就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基本上我一直英语都没丢过,因为啥呢,因为有很多外头的资料,外头的进口的原材料有些都是原装的,你不知道你看不懂,没办法你就不敢丢。

解说:在小三线建设初期,太多青国治这样努力和执着的三线建设者,虽然身在山沟沟却胸怀满天下,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青国治的同事刘辉松更是记得,当年除了业务学习还有一些带有那个年代特点的功课,在等着他们这些年轻人。

刘辉松:那当时党团组织的活动多,那个时候尤其是学习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著作老三篇学习很多,每天晚上我们那个时候还有早请示晚汇报,跳忠字忠字舞,那时候都有,基本上我来的时候前两年,每天晚上除了星期天的晚上,不学习以外每天晚上都要学习一到两个小时。

解说:当年一块学习的都是一群踌躇满志的年轻人,而这些三线建设者来到三线的时候,就是怀着对毛主席的一片忠诚而,他们的激情,他们的理想与抱负都奉献在了工作岗位上。

青国治:春节的时候,大食堂呢要办个招待会,什么东西,单身职工没回家的,就在一起聚聚会厂长们书记们啊都在一起喝喝酒吃吃饭,也感到蛮幸福。

史志定:好多同学都没出过远门,特别是第一年我们刚去不可能回来啦,不可能回上海,春节就是在那里过的,那个春节真是很热闹,哭的喝醉酒笑的都有。

青国治:你在那个时候,人的想法不一样啊,感到领导那么忙,春节期间陪我们喝酒,陪我们吃饭也是感到满意了,所以那个时候人想的不多,只想到为国家贡献,就这一个最大一个观点。

陈晓楠:1966年,出生才刚刚几个月的王小帅跟随支援三线建设的父母呢从上海到了贵阳的三线厂,开始了他十几年的三线生活,直到1979年,王小帅一家才离开贵阳在西南边陲的三线小城,王小帅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少年,成为导演之后他创作了《青红》《我11》等等,一系列和三线相关的电影,在这些怀旧色彩浓厚的电影里,王小帅希望能够用童年视角来看世界,那些在三线厂生活的日子,成为他创作的美好的素材,和不竭的源泉。王小帅是三线二代的代表,那些小三线厂的创业职工们,为了后顾无忧搞建设,很多人同样都是把自己的小孩带到了大山深处,而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天真的儿童们,舍弃了大城市良好的教育资源,在那天高地远空气清新的山沟沟里,这些三线二代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刘金峰:这条大道呢,我们从生活区到这个厂区里来呢,限制不是太严,我们孩子就在这个大道上玩,边上呢就是一条小河,这条叫瀛川溪,一直可以通到外边的村庄瀛州,水比较深的时候,我们就在这上边在这上边游泳,这个台子上有的时候作为我们跳水的时候,从这个上面有一个高台往下跳。

解说:如同大多数的小三线工厂一样,现在上海光明机械厂已经被拆得完全看不出来当年的辉煌,这个曾经有着一千多职工的机械厂,是上海在安徽绩溪地区十多个小三线企业中最大的一家,如今只能从几张昔日的照片里,回忆当年的热闹景象,刘金峰的父亲,1969年从上海自行车厂自愿报名来到这里,参加小三线建设,一年之后的1970年10月,在上海上小学的刘金峰也准备去往三线厂。

刘金峰:来的时候呢,很突然,就有一天的时候,我事实上准备去上学了,早晨的时候呢,后来看到我祖父突然间叫我别去上学了,他说你爸爸的同事要接你去到你爸爸那去,那时我们住在弄堂的房子,在弄堂口停了一辆绿颜色的很大的,当时叫交通牌这样的一种就是卡车,然后呢我祖父急急忙忙帮我包了一些衣服,然后当时因为正在吃早点,早点刚买回来是什么大饼油条我记得很清楚拿了一个小篮子,把大饼油条装在里边,他说你跟他们走,到你爸爸那去。

解说:那时候的刘金峰刚刚9岁,正是懵懂好学的年纪,跟随着第一次见面的父亲同事,带着一路的好奇心,刘金峰真正走进了大山深处,来到了父母身边。

刘金峰:车子就往里开的时候,这时候能看到很多的厂房、宿舍,然后车子就停在他们讲大礼堂到了,事实上大礼堂就是一个食堂,停下来以后呢,当时看到很多人围过来,因为他们知道上海来车了,很多就是当地职工就包围上来看,脖子伸的老长就在看,我就往下看,我猛然看到我父母亲在人群中间也在往上看,他们肯定得到消息了,今天他们自己的孩子要到这里,早就等着了,然后我看到父母亲也很高兴。

扫描屏幕下方的二维码关注凤凰卫视官方微信平台,更多精彩尽在凤凰私享会! 

点击关注官方微博@凤凰卫视官网,更多精彩内容实时掌握

《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陈晓楠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20:00-20:30

[责任编辑:于轲]

2015-10-01凤凰大视野 千山红树万山云——“小三线”青春记忆(四)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5/10/01/f3c8e490-251e-4af3-bc99-5e20e9254d12.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