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胡适在高举新文化运动大旗的同时,以不下跪、不磕头只鞠躬的改革方式,走进的那桩“父母之命”,是否真的就像人们的猜测一样,是他孝字下面的枷锁?这位闻人和他同时期的才子一样,有过不少“雅事”,甚至有过一个长达半个世纪的精神之恋。
唐德刚认为,胡适太太是与她同时代“千万个苦难少女中,一个最幸运、最不寻常的例外”,而胡适则是这种制度下最后一位“福人”
胡适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思想者、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一生得过34个博士学位的学者,最为人乐道的,却是他的情事。但是在中国大陆,却罕有人专门研究这个方面。
胡适感情生活的限量记载
“在中国大陆,专门研究文人婚姻的并不多,对胡适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思想和学术方面,因为婚姻对他的事业影响并不大。”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杨天石研究员说,“美国圣约翰大学亚洲研究所所长李又宁曾专门研究过胡适与韦莲司半个世纪的感情”。
的确,所有对胡适婚恋投注关切的眼光,似乎都来自于海外。团结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朱文楚所著《胡适家事与情事》是一本了解胡适家庭、婚姻、情爱生活的通俗读物,它也援引了李又宁、唐德刚等人对胡适日记和书信的研究。
在海外,对胡适感情生活进行过研究的,有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东方语言系和历史系终身教授周策纵、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教授周质平、哥伦比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教授夏志清、纽约市立大学东亚语文系主任唐德刚。在东方,还有东京大学教授藤井省三。
李又宁和周质平关注的焦点是胡适自1912年到1962年间,与美国达达派女画家韦莲司的情谊。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耿云志告诉记者:“韦莲司是胡适的精神之恋,他需要这样一位能与之进行思想层面交流的女性”。
胡适成年后的50年中,有26年又7个月在美国度过。无论他在大陆、台湾还是美国,年长他5岁的艾迪丝·克利福德·韦莲司(Miss Edith Clifford Williams)始终与胡适保持着超越夫妻层面的思想感情。
在周质平对胡适的研究中,一大批重要的文件都出自中国大陆。台北“中央研究院”胡适纪念馆,向他提供了由韦莲司从美国寄去的胡适致韦莲司信件、电报200多件,及韦莲司致胡适函近20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也向其提供了百余件韦莲司致胡适信函。
胡适的家于1946年搬到东厂胡同1号,这里现在正是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高大的办公楼,胡适研究会会长耿云志告诉记者,近代所向周质平提供的信函就是从这个院子里发掘出来的。
双方都很矜持
他们的结识有近水楼台的因素存在。1913年康奈尔大学学生胡适是绮色佳镇橡树街120号韦莲司先生家的房客,韦莲司小姐是胡适初涉美国社会时的一道阳光:“美国大学学生大多数皆不读书,不能文,谈吐鄙陋,而思想固隘”,在胡适看来,韦莲司则“其人极能思想,读书甚多,高洁几近狂狷”(胡适留学日记)。
胡适对韦莲司的欣赏跃然纸上,他认为自己“一直是一个受益者”,与韦莲司的谈话总能启发他去认真思考。胡适对韦莲司充满敬意,并“对自己的谨小慎微的态度感到汗颜”。
中国学生胡适并未隐瞒早已定亲的身世,如果胡适早年与韦莲司的交往中不是故意在回避着什么,那么就不会有1915年1月22日到24日两次“有趣”的会面。
韦莲司在纽约学习艺术期间,胡适路过该城并到韦莲司的寓所海文路92号与之单独会面。22日上午两人参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午后至女士寓午餐”,直到下午4时离去直奔火车站。23日胡适重返纽约,“下午,访韦莲司女士于其寓,纵谈极欢。”极欢到什么程度——胡适由衷钦佩“女士见地之高,诚非寻常女子所可望其肩背,余所见女子多矣,其真能具思想、识力、魄力、热诚于一身者惟一人耳!”
其间,胡适提出请同学张彭春来喝茶,这种刻意为之就是不让会面超越友谊,同时也是一种避嫌。
24日,回程中的胡适给韦莲司写信,抱歉自己粗心大意,说23日整晚都在与哥伦比亚大学的朋友聊天。但周质平在写《胡适与韦莲司:五十年的深情》认为这是胡适在故意回避过于密切的交往。胡适的这种解释现在看来有点矫枉过正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杨东晓
编辑:
mach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