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报道矩阵  
 
共和国婚姻史就是由“有点自由”到“不自由”再到“过分自由”的爱情自由史,自由程度呈耐克商标状发展。共和国婚姻史是由传统主宰向人性回归的60年;是伦理道德不断被破坏、又不断重建的60年;是经历了爱情缺失、爱情迷失,最终回到“家庭”的60年;60年,我们学会将“结束即仇人”的感情结果柔化为“没有爱情但有亲情”;60年,我们终于不再以粗暴的方式、沉重的羞耻感对待离婚,把它变成跳槽一样的“没什么大不了”;60年,我们的择偶观经历了政治到情感的演变,走向人财双全的复合标准。婚恋家庭观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意识投影,而每个年代的婚恋也都有着各自的时代烙印。新中国成立60年来历经风雨,中国人的婚姻状况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些变化的背后也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详细】【凤凰大视野】

核心提示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最初几年里,政治色彩颇浓而革命意义极大的《婚姻法》为中国人的婚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其颁布为起始,“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制”以法律形式固定了下来。就在《婚姻法》颁布前一年,法国女权主义思想家西蒙娜·波伏娃的《第二性》出版。藉这本女权主义的“圣经”,波伏娃表达了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敬意,她坚信社会主义终将消灭男女不平等现象。

关键词: 婚姻法 史良 婚姻自由 一夫一妻

 
史良与《婚姻法》

《婚姻法》实施  1950年5月1日,《天津日报》报道了“五一起实施婚姻法”的新闻:据了解,中央人民政府在1950年5月1日发布命令,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自公布之日起,所有以前各解放区颁布的有关婚姻问题的一切暂行条例和法令均予废止。【详细】

史良  1950年,新中国首任司法部长史良主持并落实中国第一部《婚姻法》,也是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所制定的第一部大法,从此,生活在新中国,人民的婚姻有法可依。【详细】

 
“误信老婆被‘重新分配’,于是又订了一门亲事”

·1949年8月9日,山西日报收到了一封读者来信。写信人称他在敌伪时期长年在外工作,老婆在老家。老家解放后,他想回家,可是敌伪政府不让他回,还告诉他,解放军占领的地方,男人不在家的妇女都会被分配。郭志钦听了这话后,以为老婆已经被分配了,于是又订了一门亲事…… 【详细】

“一边随部队转战,一边结了婚”

·“得让他们赶紧结婚。”孙爱英回忆父亲当年的话。1948年12月底,孙爱英在两方父亲的带领下踏上了寻夫路。他们背着干粮徒步走了四五天。“天黑了就找地方睡,睁开眼就赶路,走了七百里才找到。”这时已是1949年1月1日,在新年的第一天,两人结婚了。【详细】

“解放了,‘自由婚姻’看起来还很远”

·在1950年至1952年间,全国各地妇女因婚姻问题自杀或被虐杀者达数万人,时任司法部长的史良称“这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社会里是一件不能容忍的事。”【详细】

“守寡妇女看到一纸公文,不禁反复地念了十几遍”

·《婚姻法》的公布实施使无数受压迫的妇女获得了自由和新生。一位只有29岁却守寡13年的妇女读到《婚姻法》里“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一句时,不禁反复地念了十几遍;她高兴地说:“我得到自由了!” 【详细】

组织上说“你为啥找个剥削阶级姑娘结合呢?”

·当时,我是农场一个作业站的副站长。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当时一个地主家庭出身的姨表妹写信给我表达爱意,我一本正经向农场支书汇报情况,要求单位出示证明登记结婚时,支书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是组织发展的对象,为什么要找个剥削阶级姑娘结合呢?” 【详细】

 
我身边的“钻石婚”
网友姓名:
所在地:
身边的婚姻故事
 
征集“钻石婚”  

核心提示   自“反右”运动开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处于一个政治高于一切的年代,政治成为一切的主题,婚姻如是。其时“红五类”之间的通婚是理所当然的,而企盼改变命运的“黑五类”也无一例外地希望能与“红五类”联姻,以便借此获得免于政治迫害的“丹书铁券”。与政治条件相比,人们对财富、职业的要求似乎并不高。也许在那个均贫富已被制度化的时代,经济方面的任何期待都显得不合时宜,甚至,人们连爱情也少有期待。爱人,首先应该是革命同志。

关键词: 政治挂帅 组织安排 家庭成份 革命家庭 划清界限

划清界限:文革动荡中的劳燕分飞

在政治挂帅的年代里,信仰和阶级成分成为婚姻的主导力量。这个时代的婚姻标签赫然写着“革命”二字,聚和散都是为了“革命”。相识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结婚是为了更好地“斗私批修”。离婚也是因为“革命”。这个年代的离婚案,基本上无关性格感情,只关乎阶级成分。一句“划清界限”、“反戈一击”,使无数恩爱夫妻劳燕分飞。【详细】

家庭是革命家庭 夫妻是革命夫妻

爱情是人们一种本能的追求和向往,这不是政治倾向和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和混乱所能扼杀和改变的。客观地说,虽然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美德被否定,但人们对爱情的态度普遍怀着一种朴素的坚守,加上意识形态对个人情感的强烈压制,就整个社会来说,在两性关系的态度上相当严肃和保守。这也是在性观念日益开放、坚守意识日益淡漠的今天人们依然对并不美好的60年代深深怀念的原因。【详细】

中国知青史:百万知青的不寻常婚姻

下乡青年对待婚姻的态度,一种风靡的观念是:优先考虑个人问题与革命的大目标是格格不入的。许多青年憧憬的是为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奋斗献身,认为沉湎于个人的卿卿我我,意味着失去献身的资格、禁欲主义的幽灵肆无忌惮地在青年中间游荡。于是,紧闭初开的情窦,将求爱者一口回绝者有之;将热情的情书交给领导者有之;将隐秘的情爱之火熄灭在革命祭坛前者亦有之。【详细】

 
大事记
“兴无灭资”
“美帝”“苏修”

文革期间的离婚率

当时有家室的中年人,即便在婚姻上出现了裂痕,也绝对不敢迈出离婚这一步的。社会在道德层面上,对离婚持强烈负面评价……

 
组织来安排
家庭成份

中国婚姻难以抹去的政治色彩

那时候不敢谈恋爱、不能谈恋爱,青年们多半在组织介绍下结合。许多夫妻在结婚前只知道对方的长相,连话都没说过……

 
艰苦产生的爱情
巨变的后遗症

美丽的西双版纳 留不住我的爸爸

“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这是电视剧《孽债》的主题歌歌词。这部电视剧反映了上山下乡运动给整个一代青年以及他们的下一代留下的痛苦和创伤……

 
谈性色变的时代
性教育基本停滞

黄色手抄本:70年代的性启蒙

因在街头接吻,被抓进牢里去的事,现在应该没有多少人相信了,不过,这却是真实地发生在三十年前。在70年代,爱情是严重的“违禁品”,“性”则尤甚……

核心提示   1978年以后,政治权力与传统道德共同构建的社会监管体系日益松动,社会生活的变化之剧,令置身其中的人们感受真切而又应接不暇。少了过度的政治负担,人们的婚姻重归朴实的爱情。1981年,新《婚姻法》颁行,将“感情破裂”规定为离婚要件,由此,中国人似乎开始意识到,爱情也是婚姻中颇为重要的东西。婚礼也跟上了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潮流,新人穿上了套装西服婚纱、喜宴排场越来越大,婚庆事业也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开始“爱” 洋气 专业婚庆 大排场

80年代:新人都愿意请木匠来家里做家具
女孩要准备自己的嫁妆,8条新棉被,可以盖上20年。规矩的人家也得给媳妇一个见面礼,通常是金戒指和金项链,九九金的,式样老土,克数殷实,女孩子家出面为女婿做一套婚礼上穿的全毛呢中山装。规矩的人家也得给媳妇一个见面礼,通常是金戒指和金项链。那时所谓婚礼,就是喜酒,当时并没有来喝喜酒一定得送礼的规定,所以被通知喝喜酒的人,都是真正的高兴【详细】
90年代:我们开始拍婚纱照了
九十年代之后,人们荷包更加殷实,婚礼样式开始走向中西结合。专业的婚庆公司出现并迅速发展。新人穿上西方的婚纱和西服照起了婚纱照,迎亲要有车队,喜宴要在酒楼热闹地举办,婚礼增加了不少有趣的仪式。这时的婚礼更讲究一个排场。【详细】
让我们挣脱感情破裂后的婚姻枷锁
1981年,新《婚姻法》颁行,增设了无效婚姻制度,规定了夫妻的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设立了离婚的损害赔偿制度,提高了法定婚龄。将“感情破裂”作为离婚条件 ,使当时不计其数的深受包办买卖婚姻、重婚、纳妾、虐待、遗弃之害的当事人挣脱了不幸婚姻的枷锁。 【详细】
特殊“移民潮”:两岸通婚开放之后
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之后,两岸之间的通婚逐渐出现,并成为两岸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有人总结,目前两岸的婚配模式主要有“老夫少妻型”、“少夫老妻型”、“地位不对称型”、“双方感情型”。多种婚配模式的出现与两岸特殊的时空背景、经济生活水平及相识方式等相关 【详细】
   
 
【网友讲述】90年代婚纱照拍摄过程
 
#

    我大概是穿了四套衣服,戴着一些塑料的假首饰。布景也很简陋,穿唐装照的时候,我先生手里的折扇是破的,工作人员就把破的那折儿折起来,让我先生紧紧捏着...

改革开放后婚姻史上的“第一次”

第一家婚介所——

1982年,我国第一家婚介所--广州市青年婚姻介绍所成立。当时前来登记找对象的人只需要交上5毛钱。

第一则征婚启事——

1981年1月8日,《市场》报上刊登了新中国第一则征婚启事,四川40岁的丁乃钧,通过启事,与吉林的张姓姑娘喜结连理。

第一场“专业婚礼”——

1990年8月1日,中国首家婚庆公司“紫房子”迎来了重张开业后的第一对佳偶,这也是建国后由专业婚庆公司办的第一场婚礼。

第一次出现“丁克家庭”——

所谓“丁克家庭”就是不生孩子的家庭,这股“丁克潮”自80年代开始在我国登陆。

第一股离婚潮——

1980年新《婚姻法》颁布,随之引发一股“离婚潮”,其主体主要是“上山下乡”后返城工作的知识青年。

核心提示  这是一个规范日渐模糊的时代。80后相继步入婚龄,成为这时期结婚的主力,此时的婚姻染上了80后鲜明的个性色彩--无子的“丁克”、无性的“丁斯”、“周末夫妻”、不婚主义、闪婚等等。在中国,一些人的爱情开始以“无政府”的方式蔓延,正如罗素在半个多世纪前在《婚姻革命》里说的,“爱是一种无政府的力量,如果放任自流,它是不会安于法律和风俗所规定的范围的。”同时,随着物欲与自由主义的膨胀,结婚的决定开始掺杂着更多无关爱情的考量……

关键词: 婚事有个性 婚书是束缚 没钱结啥婚

 
 
 
追求浪漫个性婚礼
#

较之于从前婚礼千篇一律的大红大喜、敲锣打鼓、摆桌摆席,80后们更追求结婚的独特个性与浪漫。主题婚礼、个性婚纱照纷纷登场,花样百出,让人眼花缭乱。【详细】

好聚好散,闪结闪离
#

80后少磨叽,结得痛快散得爽快,正是婚姻“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有人说他们的闪婚闪离仿佛已经成了一对双胞胎,传说的“七年之痒”恐将变“七月之痒”、“七日之痒”。【详细】

没钱咱就“裸婚”呗
http://news.ifeng.com/special/tibet/

经济不景气、手头缺金,许多80后的新人选择了“裸婚”,即没房、没车、没钻戒;不办婚礼、不照婚纱照、不度蜜月。照张结婚照领张证件,这婚就算是结了。【详细】

 
同居万岁,结婚走开
#

不少80后认为,一纸婚书没有意义,不过是束缚人的玩意,结婚就是戴着枷锁在围城生活。同居既可以享受爱情,又可以在想散时直接打包走人,方便自己方便对方。【详细】

父母急:这帮剩男剩女
#

现在的公园多了一项新功能--婚姻市场,可掺和在这市场的都不是自己想找对象的人,而是一帮急于推销自己大龄单身儿女的父母们。“剩男剩女”已成社会瘟疫?【详细】

房子:80后婚姻死门?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099920.html

有人说80后在相亲之前谈房子、在结婚之时谈彩礼、在婚姻之中找爱情,尽管不少人选择裸婚,80后对于房子的欲求并不见减,没有房子的情侣,是否能够跨过这道“死门”?【详细】

 
【网友推荐】80后个性婚纱照
 
#

    80后将独特个性也带到了婚纱照中,许多80后的婚纱照一反传统的端庄正式,有的俏皮可爱、有的另类玩酷...

 

婚姻登记条例(2003):结婚登记只要户口本和身份证,登记手续充分简化…

 

主题婚礼:气球婚礼、海底婚礼、蓝色婚礼,80后婚礼追求主题…

 

八分钟约会:21世纪男女流水线相亲新方式。8分钟换个对象,效率真不错…

 

周末夫妻:年轻夫妇的“新时尚”,据说好处多多…

 

大学生结婚:2004年,教育部出台有关文件,在校大学生结婚禁令正式解除。

 

同性恋婚纱照:在这日益开放的社会中,“同志们”也大胆晒出自己的婚照。

核心提示   新中国首部《婚姻法》颁布至今,结婚证的款式已经变化很多次,“脸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同一时期各地的款式也是不尽相同,从“发奖状”到“领红本”,“牡丹花”到“防伪标”,从“压箱底”到“法律文书”,它见证的不单单是一对新人走到一起,组建起一个家庭,更多的则是它见证了一代人的生活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

#

结婚证见证共和国60年变迁

从建国到现在,小小结婚证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

从奖状式到护照式结婚证

以前的结婚证像奖状,1994年以后的结婚证外形类似护照

#

稻穗、棉花是结婚证上的主角

图案反映当时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

#

1965年的结婚证

“文革”时期的结婚证图案比较简洁

#

1967年的结婚证

“文革”时期的结婚证书上印有《毛主席语录》

#

1973年的结婚证

“文革”后期,结婚证图案有工农兵、向日葵和国旗国徽

#

1980年的结婚证

80年代的结婚证上四周以麦穗为框

#

1982年的结婚证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结婚证书开始贴上新人照片

#

2009年的结婚证

1994年,全国开始印制统一的结婚证,结婚证外形类似护照

 

    从建国到现在,这一张张小小的结婚证书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它见证的不单单是一对新人走到一起,组建起一个家庭,更多的则是它见证了一代人的生活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前  

    1958年的结婚证。除了和平鸽图案,稻穗、棉花也是当时结婚证上的主角,这反映当时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进入“文革”时期,结婚证图案比较简洁。下面是向日葵和大红双喜字,上面是国旗国徽,证书上印有《毛主席语录》。

改革开放后  

    80年代的结婚证上四周以麦穗为框,下面是大红花,上面是红旗簇拥着的毛泽东选集,远景是林立的工厂和烟囱,壮美的山川、水库及高压电网,这张结婚证书反映了全国人民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奔向“四化”的美好前景。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结婚证书开始贴上新人照片。到了1994年,全国开始印制统一的结婚证,结婚证外形类似护照,封面为红底金字。2004年,民政部宣布启用新版结婚证,封面为枣红色烫金,内容为横版打印。
    新时代的结婚证体现了科技的力量,实行了更加完善的定向定位安全防伪水印币纸,水印图案为“双喜”。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法制的逐步完善,结婚证不再是夫妻压在箱底的东西,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文书。

核心提示   清末民初,新世纪初的婚姻在一片热闹沸腾的变革中开始。伴随着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大批进步知识分子展开了对旧时婚姻陋俗的大批判。在新婚姻观的引导下,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婚姻习俗开始出现了现代文明与自由的曙光。

 
婚姻陋俗的黄昏

早婚  民初早婚盛行,赣南地区"收童养媳者几乎十而五六,正式婚配除巨宦外,不过十之一二"。山西女子常十一、二岁时便要出嫁成"娃娃亲"。【详细】

买卖婚姻  男女双方父母约期会面,各提买卖条件。条件讲妥,遂择吉日过"文定"。在"文定"之前,女子本人对谁是自己的终身伴侣绝对不知。【详细】

冥婚  冥婚,就是为死人找配偶。有的少男少女在定婚后,未等迎娶过门就因故双亡。老人家认为生前没能为他们择偶,死后也要为他们完婚。【详细】

 
批判陋俗 争取自由
觉醒的抨击
先进知识分子的主张

清末民初知识分子的抨击与主张

    清末民初进步知识分子对婚姻陋俗的批判,包括反对父母主婚、媒妁之言、婚前男女不相见、早婚、婚礼繁文缛节等,可谓击中了传统婚姻陋俗的本质特征。同时,他们提出了与之批判内容完全对立的婚姻主张,包括婚姻自由、主张晚婚、革除买卖婚姻等……

 
抗争人物选
旧式婚俗的叛逆者

蔡元培续弦的五大征婚条件

    1899年,蔡元培夫人去世,为其作媒续弦者颇多,蔡元培想借此机会"改革社会风习、创导男女平等",特提出五项征婚条件:女子须不缠足者;须识字者;男子不娶妾;男死后,女可再嫁;夫妇不相合,可离婚。

赵五贞新婚当天轿中自刎

    1919年,长沙22岁的赵五贞遵循父母之命,择配吴姓商人为夫。婚礼当天在花轿中用剃头刀自杀身亡。在此后的历史书写中,赵五贞之死已经作为妇女解放的象征性事件定格下来。针对此事,知识分子发出感叹:难道不又是“万恶的婚姻制度”从中作梗吗?基于这种新文化认知体系的下意识推理,新文化份子普遍认识到婚制改革的必要性。……

陆小曼与徐志摩的"第二春"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二人感情平淡;1922年,陆小曼奉父母之命与王赓结婚,二人的婚姻生活并不融洽快乐;20年代,二人均与“原配”离婚,走到了一起 ……

 
契约婚姻出现
 
#

    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契约婚姻最为典型。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和宋庆龄在东京律师和田瑞家举行了婚礼。并由这位律师主持签订了婚姻誓约书。誓约书一式三份,分别由新人和律师各保存一份。中国历史博物馆于1962年从私人手中征集到这份誓约书。这种契约婚姻在当时还是极为个别的现象,但它却是中国婚姻史上婚姻缔结方式走向文明的开端...

文明自由初露曙光

崇尚婚姻自由观——

时人以科学和理性的态度对婚姻问题进行了积极的理论反思,把婚姻问题同新文化运动的主题--人的解放有机地联系了起来。人们开始崇尚“独身、结婚、离婚,夫死再嫁或不嫁,可以绝对自由”的婚姻自由观。

文明婚礼初露端倪——

清未民初,社会文明婚礼多趋简约,旧礼中的坐花轿、拜天地、闹洞房、回门等婚姻旧俗开始改革,变为文明结婚。时人开始体会到,文明婚礼比之繁文缉节的旧婚礼要文明方便进步得多。另外,有些信奉西教之家,结婚时往往借教堂为礼场。请牧师或神父为婚,其礼节亦简单。

核心提示   见证一个特定时代的爱情故事,纪录民国时期色彩斑驳的名人婚恋。上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撼摇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反封建、反礼教、反侵略”的思想潮涌。“五四运动”爆发后,各种进步思潮此起彼伏,文化精英辈出,知识分子阶层空前活跃,左翼社团组织如雨后春笋般逐渐壮大。到了三、四十年代,这种思想解放运动达到了高潮。在所有的思想解放中,人自身的解放首当其冲,而爱情,则是人自身解放的重点。通过这一社会断面,通过还原那个时期名人生活、恋爱、婚姻的时代景象,通过对文化精英婚恋观的整理,我们共同见证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些文化精英个体所镶嵌的社会主流思潮,展现那个时期五彩斑斓的社会婚恋风俗画卷,追究在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体命运。

最后的蒋夫人:蒋方良的美丽与哀愁

 

蒋方良是个极为独特的第一夫人,她一生从未享受过第一夫人所应享的荣华富贵,亦从未在政治和社会聚光灯下发亮,她一直在“永远的”第一夫人宋美龄的阴影下,低调过日子。从寒冷的西伯利亚来到中国大陆和台湾的蒋方良,也许早已习惯中国官场上和社会上的炎凉,她可能也不在乎没有真正享受到第一夫人的尊崇。她最怀念的,或许是七十多年前她和蒋经国在险恶的环境中所建立的革命感情。那段遥远的冰霜爱情,在她的垂老记忆中,恍如昨日……【详细】

鲁迅和许广平的师生恋

鲁迅夫人许广平曾说过:爱情的滋生,是漠漠混混、不知不觉的,她跟鲁迅之间也是不晓得怎么一来彼此爱上了。实际上,他们之间的爱情发展是有清楚的脉络可寻的,他们之间的爱情异于他人之处,就是从师友发展到完全的了解和爱慕,归根是鲁迅先生的光辉思想和高尚的品格吸引了一个追求光明和真理的女青年。【详细】

他成就一代画魂潘玉良

走的时候,潘赞化问她,你走后,是不是准备把我给忘了?但是她对艺术的热爱,已经远远超过了爱情。对于她的离开,他知道她最终还是要走的。算命先生说过,她的一生有三匹马,一匹马下的时候就离开了父母,被卖到妓院;第二匹马,离开丈夫潘赞化;第三匹马,远离祖国,飘洋过海去了法国。【详细】

女诗人关露的爱情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pecial/sulian1977/200908/0817_7734_1305472_3.shtml

王炳南是一位党性极强的人,他对关露的爱虽然难以割舍,但是他又不能不毅然决然地忍痛割爱。如实地给关露写了一封断绝爱情的信。她是了解王炳南的,他重感情更重党性原则的人,他是从革命大局出发才断绝了他们的十年交往。是历史造成了他们的爱情悲剧,从此她关闭了心灵中爱情的闸门。【详细】

半个世纪:胡适与韦莲司的精神恋

 

韦莲司再次引述了自己6年前给胡适的一封信:胡适,是不是更喜欢那个幻象中的女子呢?她也许很美妙,但她毕竟是我,那个胸部扁平又不善于持家的我,那个头脑不清而又不得体的我,是这个我触摸到了你的躯体和眼睛。我简直不能相信,你竟爱上了这么一个可怜的东西,然而,你的爱却裹住了我。胡适,我爱你……我们如何能将这件事公开于众,而不引起别的人嫌恶?要是我们真能完全生活在一起,我们会像两条溪流,奔赴同一山谷……【详细】

 
民国婚姻

国共两党婚姻法的司法风格

中国共产党的婚姻法比《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篇》在对待婚姻自由方面则有更进一步的保障。1931年的《中华苏维埃婚姻条例》,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家庭制度……

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掀中贫农结婚潮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的通过带来了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中贫民结婚的多了起来。一位农业劳动模范老李谈新社会的情况时说,他从来不敢想自己会娶得上老婆。

解放区人民内部的结婚与离婚

“志同道合型结婚”的标准则是必须从以革命为目标的同志当中选择对象,从敌对的阶级中选择结婚对象为这种具有革命者色彩的婚姻所禁忌。

土地改革与地主富农的婚姻

40年代后半期,解放区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改革。穷途末路的地主为了逃避斗争打击,把女儿嫁给共产党的干部或农民。

民国集团结婚与国家在场

上海集团结婚的出现及推广,无疑是对中国传统婚礼的又一个冲击。但在这一婚俗变革中,国民政府作为国家力量介入其中,通过婚礼中国家在场的嵌入,而将其意识形态渗入民众的日常生活,让参加的受众真切感受到国家的存在,进而认同国家的权威。

民国军阀婚姻观:要共妻不要共产

中华民国成立后,社会各界逐步推行“一夫一妻制度”。在知识界、文化界,以及政府的文职官员里面,比较顺利地推行了“一夫一妻制度”;而在军阀界则相当顽固地仍然坚持“妻妾制度”。

凤凰网·卫视频道  【专题策划·制作】马超 赵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