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木棺材料竟来自半个世界?全球化进程从未停止
2017年04月03日 10:03:01
来源:凤凰卫视
2600年前的埃及木棺,原料来自半个世界;尼尼微泥板记录的诺亚方舟故事比《圣经》早400年;中华文明代表元青花是迎合中东市场的外销瓷,100件文物串联出一部“大英博物馆视角”的世界史,全球化一直都在进行。
核心提示:2600年前的埃及木棺,原料来自半个世界;尼尼微泥板记录的诺亚方舟故事比《圣经》早400年;中华文明代表元青花是迎合中东市场的外销瓷,100件文物串联出一部“大英博物馆视角”的世界史,全球化一直都在进行。
凤凰卫视4月1日《文化大观园》,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2600年前的埃及木棺,原料来自半个世界;尼尼微泥板记录的诺亚方舟故事比《圣经》早400年;中华文明代表元青花是迎合中东市场的外销瓷,100件文物串联出一部“大英博物馆视角”的世界史。全球化一直都在进行,《你从来就不孤单》,《文化大观园》正在播出。
“大英展”将会引发增长的热度,在新闻发布会时已初见端倪,在这个标题就能吸引眼球的时代,“大英展”有着天生的优势。“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世界史”这三个关键词放在一起足够抓住人们的好奇心。用100件馆藏文物讲述世界史,缘起于2010年大英博物馆与英国BBC广播公司合作的一个广播节目,当时受到上千万听众的热捧。此后,经过多年筹划,大英博物馆联合数百位专家学者共同打造了同一主题展览,在全球进行巡展。“大英展”已经在日本、阿联酋、中国台湾、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多家博物馆展出过,成为近年来国际博物馆界的热门话题。国家博物馆是“大英展”世界巡回展览的重要一站。
古埃及木棺材料来自半个世界
佘盆梅海特木棺,大英展的首件展品,陈列在展厅出口处,这样设计的目的特别简单,就是要先声夺人。木棺的主人是古埃及女贵族,名叫佘盆梅海特木棺。木棺制作于公元前600年,它的形状看起来与我们已知的古埃及木棺并无二致,但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提取和检测后,破解了木棺背后蕴含着的巨大信息量。这件木棺的全部材料都来自古埃及以外的地区,木料来自黎巴嫩,黄金来自努比亚,青金石来自阿富汗,沥青来自两河流域。在今天,我们可以说用全世界的材料生产波音飞机,在2600多年前,古埃及人或许会说,我们用半个世界的原料制作木棺。当然,严肃一点的说法是,在早期文明时代,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合作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王鲁湘:为什么这一件展品可以当这么重要的一个整个展览的一个序言用?
闫志(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这个展览它想表现的实际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就是人类的全球化的过程。在新闻发布会上,大英博物馆的现任馆长菲舍尔博士他就提出来,说全球化是人类社会无法逆转,并且也无法阻挡的一个现象,一个现实。
王鲁湘:尽管他们在脱欧。
闫志: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现象。而且从人类走出非洲,将自己的基因播撒到全世界,从这一刻开始,人类的全球化就已经启航了。因此,我们如何看待全球化,如何去正视、正面地面对全球化,这是一个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这个展览也是从这个角度来去进行叙事。他们为什么要选择佘盆梅海特木棺,这就从这件古代的公元前600年的这么一件作品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全球化的影子。所以,以它作为一个导言,然后引导观众来去认识这个展览的主线。
王鲁湘:也就从这一件埃及的这样一件文物上头,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候是半个旧世界的东西已经凑在一件东西上头了。
闫志:是这样。
解说:为了制作这期节目,我们慎重地选择了在下午临近闭馆时进入展馆拍摄,在这个时间段,观众会越来越少,这个思路供大家借鉴。自3月1日“大英展”开幕后,观众多到可以用爆满来形容,据国博统计,平均每天都有两千人次的参观量,在周末,人数还会翻倍。在人头窜动的缝隙中寻找观看展品的最佳角度,绝对不是件愉快的事情。但观众仍然乐此不疲,可见“大英展”的人气之高。
王鲁湘:这件王后竖琴是什么时候的?
闫志:这个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在苏美尔的一个重要的城市,叫乌尔城发现的。
王鲁湘:出来的时候肯定没这么完整。
闫志:对。
王鲁湘:一部分是复原的吧?
闫志:对,它里面还是能看到木头,新的材质的部分都是复原的,但是它的这个牛头,包括它前面边缘的这些装饰都是原先的东西。
王鲁湘:从组成的材料看,它也是一个多种材料的一个组合体。
闫志:是的。
王鲁湘:这个竖琴架子是木头的。
闫志:对。
王鲁湘:然后有那个黄金。
闫志:牛的这个面部,然后还有青金石。它的那个头发,多种材料镶嵌,而且它这个整个它的场景都是苏美尔社会,两河流域的那种神话场景,一些生活场景。
王鲁湘:也就是说这么一个竖琴其实光是从原材料看,它就要一个庞大的很大的一个贸易网才能支撑做这么一个东西?
闫志:是。
解说:看到乐器,忍不住想要来段节奏轻快的音乐,王后竖琴背后的故事链是这样的,有乐器就意味着有音乐,有音乐就意味着有休闲、娱乐、生活。在公元前2500前,已经过上休闲娱乐生活的苏美尔人跨越了部落聚居阶段。他们修建起了城市,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标志,从竖琴到城市,这样的思路真是让人脑洞大开。当然,“大英展”绝不是在为难观众,它只是想要营造一种氛围,让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去了解历史、认识世界。
人类发明了石器 石器也创造了人类
奥杜威石质砍砸器,其实才是本次“大英展”的真正起点。250万年前的非洲,第一批工具被人类祖先制作出来,奥杜威石质砍砸器就是这些工具之一。得益于工具的使用,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壮,大脑越来越发达,工具伴随着我们的人类祖先走出非洲,向中东、欧洲和亚洲不断扩散,进入包括美洲在内的新世界。
闫志:因为这件砍砸器实际上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有关人类历史的最早的这么一件物质见证,也就是说人类最早的一件砍砸器之一吧。
王鲁湘:人类自己发明的一件工具。
闫志:对,制造的这么一件工具。这件砍砸器实际上它的意义所在,实际上是在说明就是人类在利用这样的一种工具可以敲骨吸髓,敲碎动物的骨头,提取里面的骨髓脂肪。这个行为实际上对人类大脑的这个发育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王鲁湘:他吸取了动物中间最有营养的那一部分,特别对大脑发育最好的那一部分。
闫志:是的,因为在根据医学的脑CT扫描模拟考古的实验的这个过程当中,就是打制这种手斧的过程,大脑的活动区域和语言的这个说话的时候活动区域是重叠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去探索人类语言的起源是非常重要的。这里面实际上也体现了一个就是人类和自己的制造物之间的微妙的关系,貌似是我们主动的创造了这些物品,但实际上这些物品反而也在创造我们,是这样。
王鲁湘:就是柏拉图说的那个理念?
闫志:对。
王鲁湘:理念在实物之先。
闫志:是这样。
王鲁湘:这是和动物的区别。
闫志:没错,是这样。
密特拉神的“客串” 宗教的全球化
解说:“大英展”的叙事是从200万年前开始的,或者我们可以这样想,当人类祖先揣着石器走出非洲,向各大陆挺进时,全球化其实就已经开始了。关于人类祖先是在什么时候走出非洲的,学术界有各种说法,至今没有统一。总之这个过程有数万年或者十数万年,所以我们不得不粗暴地把话题直接扯到公元前7世纪的这块泥板上。这是我们感兴趣的又一件展品,它叫大洪水泥板。泥板上刻的是楔形楔形文字,这是人类最早的文字,但最有趣的是泥板上的内容,上面记录着一个与《圣经》中诺亚方舟极为相似的故事,但《圣经》在它之后的四百年才出现的。
闫志:这个记录板里面,这个章节实际上是来源于更早的《吉尔伽美什史诗》里面的一章,所以说当时1871年的时候,大英博物馆的一个藏品保管员乔治·史密斯他是自学成才的一个楔形文字专家。然后,他破译了这个大洪水泥板之后,当时非常地兴奋,然后就是1872年他的作品发表之后,也在英国以及欧洲的范围内引起了一场非常轰动的这样一场大的争论。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基督教《圣经》的文本怎么会有这么早的来源,当时就产生了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就认为说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圣经》的正确性;另外一个就认为说这是不可靠的,这是完全对《圣经》的亵渎,一种宗教情感上的一种宣泄。但是,这个泥板的出现实际上恰恰证明了,就是宗教之间它是有着共享资源的。
解说:现在一提到人类早期的大洪水故事,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圣经》的诺亚方舟。其实,中国古代神话中,也有关于大洪水的故事,那就是大禹治水,古巴比伦、玛雅地区、古墨西哥文明中都有大洪水的记录,这或许是因为人类历史的多个早期文明都产生于大江大河流域。为了生存繁衍,大伙儿都有与大自然抗争的经历,所以就留下了共同的记忆。
在介绍下一件展品前,必须先给大家做一个知识普及,在伊斯兰教覆盖中东地区,成为阿拉伯人的统一信仰之前,这个地区曾经出现过多个宗教,比如锁罗亚斯德教、犹太教、基督教,或许是因为气场不够大,最终伊斯兰教胜出,改变了整个阿拉伯地区的宗教版图。与其他宗教同时被遗忘的还有阿拉伯半岛上曾经存在过的数百个本土神灵。这件特别像现代艺术品的青铜手就是一位信徒献给他的神灵的祭品,折断的小拇指和罕见的勺形指甲,这似乎是在暗示,这件青铜手是根据真人的手浇铸而成。青铜手所处的时代在公元前2到3世纪,上面的阿拉伯铭文还记录着神灵的名字,虽然青铜手献祭的宗教早已消失,但这一文化遗存仍然能够帮助我们追寻这个消失的信仰。
在历史进程中,许多宗教信仰会在不知不觉中湮灭,但有一些信仰表面上看起来湮灭了,它的代表大神的出镜率比哪家都多。比如说这座密特拉神屠牛像,密特拉是一位穿越众多宗教的大神,他是古印度教的密多罗神,也是佛教中的弥勒菩萨。而在基督教中,密特拉又化身成四大天使之一的米迦勒,大英博物馆的密特拉神像是从伦敦的神庙遗址处发掘的。
闫志:因为这个密特拉宗教它是一个起源于雅利安人的这么一个原始宗教,在印度教的经典里面也能看到他的形象,同时他又是波斯的锁罗亚斯德教的三大主神之一。同时,他又在罗马帝国境内受到广泛的崇拜,尤其是在军队阶层,我们仆役看到他的这个头顶上戴的这种帽子是东方式的这种帽子的形象。然后,他身上的这个袍子的这个形状也是跟东方的很像。
王鲁湘:像高加索地区的感觉。
闫志:对,有点是这个意思。
王鲁湘:脸部完全是那种古希腊雕塑的神的形象。
闫志:是的,您看到他这个实际上密特拉雕像崇拜,他在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之后,受到了非常大的这种迫害和压制。就是因为这个宗教和基督教在某些教义方面有着非常深刻的渊源。比如说我们知道今天的圣诞节,耶稣的圣诞之日,实际上是密特拉的生日,从这个点可以看到他对基督教的影响是有多大。同时,他屠牛的这个形象也被认为是牛代表的神本身,然后他通过死亡来救赎人类的罪恶,这个也是影响到基督教对于耶稣这个形象的塑造。
王鲁湘:宗教理念跟他是有渊源关系的。
闫志:是的。
解说:在各大宗教中都有客串的密特拉神告诉我们一个真相,在宗教与宗教之间,教义或许是对立的,他们也特别强调自己的独特性,但实际上他们共享了很多资源,精神资源、神话资源,甚至是物质资源。以宗教信仰为例,只要我们往深里探究就会发现,原来不同文明之间有着如此并且的共性。用一百个展品串联出世界历史是件难度太高的事儿,我们只能努力做到介绍多个展品,引起大家对历史的兴趣。
从棋子与元青花看当时世界贸易态势
王鲁湘:这一看就是我虽然不知道它是什么,但是有点像我们的象棋或者是什么军棋。
闫志:对,是的。
王鲁湘:像这种,是吧?
闫志:没错,确实这是一副国际象棋棋子。
王鲁湘:这是棋子?
闫志:对。
王鲁湘:那这个什么材料?
闫志:这个是用海象牙制成的这么一套国际象棋棋子中的六件。
王鲁湘:海里头海象?
闫志:海象的象牙。
王鲁湘:这还是第一次见这种材料。
闫志:是的,因为这个是维京人在12世纪的时候制作于挪威,挪威地区因为濒临于北海和北极圈这个附近,所以当地的海象的产量特别大。所以,当地人就用海象的牙来做这些物件。
王鲁湘:那这个就是维京人做的东西?
闫志:是的,为什么用海象牙里边,就是因为当时在大概10世纪到12世纪的时候,整个因为伊斯兰帝国的猛烈的扩张,阻断了从非洲以及印度向西欧、北欧的象牙贸易,所以在这个时候,他们的象牙的储量是非常的匮乏,因此不得不用海象牙来去代替。所以说,这一副小小的棋子它蕴含了中世纪整个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的格局,反映这么多。
王鲁湘:都在这了。
闫志:对,所以我非常喜欢这一套产品。
王鲁湘:就是要说明那样一个时期的整个世界的版图格局,这一副小小的象棋就能说出半个世界来?
闫志:是的。
解说:关于战争,有个比较可爱的说法,说它是人类童年时期重要的交流方式。照这个说法,彪悍好战的维京人就是不受欢迎的文明使者。说到维京人,人们的第一反应大多是维京海盗,其实维京人还是干练的商人,从八世纪到十一世纪的几百年里,维京人逐渐建立起了西起北美,东到撒马尔罕的贸易网络。这半个地球就这样半推半就地被维京人连接在了一起。至于另外半个地球,那是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青花瓷必须在此时隆重出场,它是海上丝绸之路最受欢迎的商品。从12世纪开始,产自中国的青花瓷经由海运被送到东南亚、西亚,直到欧洲、美洲,成为各大洲王公贵族上流社会追捧的奢侈品。在那时,它风靡了全世界。
闫志:我们今天看来,青花瓷,青花这种发色和意向都是纯粹的中国文化的这么一种因素或者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但是,如果我们追本溯源来看,元代的青花的创烧实际上它是为了中东地区的这个消费市场,当时的国内市场是对这种产品可能是并不接受的。而且,它的这个钴料是来源于伊朗,回回青,我们可以看到,正因为是全球化的这种贸易的连接、政治的连接,它最后塑造了中国文化里面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元素,就是青花。它反过来影响到了中国人接受它,并且把它当作自己文化记忆当中的一个沉淀,这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
王鲁湘:过去一些世界史的专家认为真正的世界史是从蒙元帝国开始,因为这个蒙古人建立了一个跨三个大洲的这样一个大帝国,过去接触不是那么密切的很多一些地方文化,然后开始变成在一个政治版图之下的一种交流更频密的一种文化。
闫志:是的。
王鲁湘:那么在这个时候,元青花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一个象征性的东西。
闫志:是的,今天在土耳其的这个博物馆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直径非常庞大的这种青花瓷都是来源于元代的。
王鲁湘:因为中原人的饮食习惯不需要这么大的器形。
古今丝绸之路 中国始终参与全球化
解说:在贸易把全世界联系起来之前,是宗教承担的这个角色。虽然文明之间有差异,也有各自的独特性,但“大英展”的目的却是要展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共性和它们之间互相交融、互相影响的事实。用100件文物讲述世界史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题目,“大英展”的这100件展品是从大英博物馆馆藏的八百多件文物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每件展品都承载着足够大的信息量和史料价值。它们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链,而不是一个故事,这些在不同时间、地点交错出的故事串联出一部“大英博物馆视角”的世界历史。
王鲁湘:这样一个大英博物馆的一个展览,我觉得这个主题和我们中国现在的国家战略也是高度的吻合。
闫志:是。
王鲁湘:因为我们中国可以说是从加入WTO以后,整个全球贸易体系的新秩序中间的一个极大的受益的一个国家,所以我们对于现在这样的一个新的全球贸易秩序,我们中国其实是极力要维护它的。那么,中国更进一步地开放,走向世界,我们现在又提出了这个“一带一路”的国家的战略。这样一个大英博物馆的关于人类200万年的历史其实都可以用全球化来加以阐述和理解的这样一种立论,其实对我们的中国现在的整个改革开放,包括“一带一路”的这样一个国家的一个战略是不是它也是一个很好的一个文化的佐证,一个文明的一个佐证?
闫志:中世纪早期,东西方的两大帝国,一个是唐王朝,一个是阿拉伯帝国的阿巴斯王朝,两大帝国在整个构建丝绸之路,维护丝绸之路的这样一个贸易网络和体系的过程当中所作出的贡献。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当中,一提到这个世界贸易,一提到古代的世界贸易或者是全球化,往往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丝绸之路,的确它的影响力,它的持续的时间以及它在沟通中西文化的作用方面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实际上,其实在同时,就是人类古代社会有非常多的这种贸易网络的存在,包括海上,我们说现在海上丝绸之路,这个贸易体系一直到十六世纪早期,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了好望角的航线,绕过了好望角,进入到了印度洋之后,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改变。
王鲁湘:对,所谓三大洋才打通了,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过去是大西洋和这边是不通的。
闫志:对,是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在中世纪,尤其中古时期,整个世界范围内这样的一个贸易网络的繁荣和昌盛。
解说:按照“大英展”的惯例,第101件展品由巡展所在博物馆提供,这次国家博物馆提供的展品是2001年宣布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木槌和中国重返世贸组织的签字笔。在国博选取的第101号文物公布之前,刻有最早的“中国”字样的青铜器“何尊”、开国大典视频等文物是在坊间具有较高呼声的候选者。最后,第101号文物花落国博所藏,宣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木槌和中国重返世贸组织的签字笔。不得不说,这样的选择非常贴切地诠释了“大英展”展现全球史的策展思路。这101件文物也许无法让你读懂历史,但至少会爱上这个世界。
《文化大观园》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王鲁湘【主持人专区】
首播:周六 12:00-12:30
重播:周日 06:15-06:45 09:45-10:15
周一 00:15-00:45 04:30-05:00
想看更多金牌时评、热点解读、主播风采、幕后猛料?嘘!悄悄加入凤凰私享会(ID:phtvifeng),让小凤君带您走一走凤凰卫视的小后门。
[责任编辑:张惟乔 PV085]
责任编辑:张惟乔 PV085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视频
-
李咏珍贵私人照曝光:24岁结婚照甜蜜青涩
播放数:145391
-
金庸去世享年94岁,三版“小龙女”李若彤刘亦菲陈妍希悼念
播放数:3277
-
章泽天棒球写真旧照曝光 穿清华校服肤白貌美嫩出水
播放数:143449
-
老年痴呆男子走失10天 在离家1公里工地与工人同住
播放数:16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