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50年代的这件事 加速了新中国的科技进程


来源:凤凰卫视

自动播放

核心提示:上世纪50年代初,中苏关系正处于最亲密的时期,苏联接纳了很多中国留学生,帮助中国培养科技人才,正是这批人才成为了新中国最初建设的重要依托。凤凰卫视10月24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何

核心提示:上世纪50年代初,中苏关系正处于最亲密的时期,苏联接纳了很多中国留学生,帮助中国培养科技人才,正是这批人才成为了新中国最初建设的重要依托。

凤凰卫视10月24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急需大量人才。那时,中苏关系正处于最亲密的时期,苏联对于中国的建设给予很大的支持,不仅派遣了大批苏联专家来华,还接纳了许多中国留学生。这批留苏学生回国后,成为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骨干力量。有着“中国巨型电脑之父”美誉的金怡濂就是其中的一个。1957年2月,中国科学院从全国选拔了20名专业人员,派往苏联学习研制计算机。时年27岁的金怡濂幸运入选,当时,金怡濂只知道有“电脑”这个名词,其他一无所知。到了苏联后,他才开始系统的学习,这个新领域的专业知识。一年半之后,金怡濂学成归国,回到北京之后,他被立即派往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参与计算机研制工作。

1959年国庆节当天,中国第一台大型电脑“104型机”研制成功,这台计算机为包括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内的重大科研项目提供了科学运算。除此以外,核武器开发的重要人物周光召,也曾留学苏联。50年代中期,中国将核武器的研发提上了日程,并以此作为向苏联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周光召在1957年被派往苏联的杜布纳联合原子能研究所学习。然而从60年代初开始,中苏关系日渐恶化,苏联单方面撤走了所有的援华专家,这使得中国的许多科研项目陷入停顿的状态。1960年7月,毛泽东号召“自己动手,从头做起”,争取用8年时间拿出自己的原子弹。1961年,周光召响应号召回国,成为研制原子弹队伍中的一员。

由于苏联专家撤走,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过程中,既无权威的资料,又无实践经验,困难之大可想而知。此外,即便是苏联专家遗留下来的记录都需要重新覆核。当时,在一份苏联专家的记录中,一个计算结果,与中国科学家的结论不同,于是,周光召利用全新的方法反复验算,最终证明中国科学家的结论是正确的。周光召与他的同事们,通过自力更生甩掉了苏联专家这个“拐棍”,最终在1964年成功试爆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杨振宁后来回忆说,周光召的回国,让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提前爆炸了一两年。其实留苏出身的中国科技精英还有很多。譬如,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设计师闵桂荣,第一套通讯智能网的研制者陈俊亮等等。虽然中苏关系的起伏对于留学生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应该说,在科技领域,苏联帮助中国培养的人才是新中国最初建设的重要依托。

《腾飞中国》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何亮亮【主持人专区】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 20:30-20:35 

重播时间:周一至周五 13:30-13:35

         周二至周六 06:55-07:00

想看更多金牌时评、热点解读、主播风采、幕后猛料?嘘!悄悄加入凤凰私享会(IDphtvifeng),让小凤君带您走一走凤凰卫视的小后门。  

 

[责任编辑:胡玥 PV082]

责任编辑:胡玥 PV082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腾飞中国:留学苏联的中国科技精英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p0.ifengimg.com/pmop/2016/10/24/79b82fdc-c720-4e17-a3b1-6091aa0700d7.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