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赤脚医生:用最少的投入 获得最大的健康效益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赤脚医生”曾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称赞为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健康效益”的“中国模式”,他虽然只能解决通常是头痛身热、擦损

核心提示:“赤脚医生”曾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称赞为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健康效益”的“中国模式”,他虽然只能解决通常是头痛身热、擦损外伤等小灾小病,但这也为广大的农民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凤凰卫视8月22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1965年6月26日,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向毛泽东汇报工作的时候提到,当时全国140多万医生和卫生工作者,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听到这组数字后毛泽东当场发了怒,他严厉批评了卫生部的工作,然后说应该培养一大批农村也有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正是这段后来被称为“六二六”指示的话,催生了中国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殊群体,赤脚医生。

1985年,赤脚医生制度,随着人民公社制度的瓦解,走入了历史,不过在之前,它也曾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称赞为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健康效益”的“中国模式”。而这一切,还要从“赤脚医生第一人”王桂珍说起。王桂珍出生于上海市郊的大沟村,1965年12月21岁的王桂珍,经大勾村大队的推荐,到了当地公社举办的医学速成培训班学习。与后来的许多赤脚医生一样,王桂珍只有小学毕业的文化,但是要在四个月的知道,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和一般的治病方法,为了搞懂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理知识,她常常在晚上9点熄灯之后,还要拿着手电筒在被子里温习到12点。

培训班结束后,王桂珍就回到了大沟村大队做了一名乡村医生,一开始村民们并不相信她能治病,但是随着她治好的人越来越多,她在当地逐渐有了声望。因为王桂珍在做医生同时,还要赤脚下田劳作,村民们便称她是“赤脚医生”。不过此时呢,这一称呼还不具有广泛性,只有在大沟村大队使用,那时有位市里的干部听到“赤脚医生”的叫法的时候,还因误以为是不雅之词,生气的说怎么能这样称呼一个学雷锋的模范人物呢?今后不许这样叫。但是村民们还是照叫不误。

1968年,上海市的党政部门派记者到大沟村采访,记者们意识到王桂珍的“赤脚医生”身份,正好启合了“六二六”指示。因此,他们开始深度挖掘王桂珍事迹,不久上海《文汇报》,就发表了题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调查报告,这是“赤脚医生”这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当时的媒体上。

毛泽东阅读了《人民日报》转载的这篇文章,并且批示到,“赤脚医生就是好”。由此,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赤脚医生,学习王桂珍的热潮。中国的赤脚医生队伍也在短期内迅速扩大,尽管赤脚医生只能解决通常是头痛身热、擦损外伤等小灾小病,但这也为广大的农民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腾飞中国》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何亮亮【主持人专区】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 20:30-20:35 

重播时间:周一至周五 13:30-13:35

         周二至周六 06:55-07:00

想看更多金牌时评、热点解读、主播风采、幕后猛料?嘘!悄悄加入凤凰私享会(IDphtvifeng),让小凤君带您走一走凤凰卫视的小后门。  

[责任编辑:李宜晓 PV079]

责任编辑:李宜晓 PV079

  • 笑抽
  • 泪奔
  • 惊呆
  • 无聊
  • 气炸
腾飞中国:农村的福音:赤脚医生诞生记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p0.ifengimg.com/pmop/2016/08/22/bbf52fc4-2561-4821-a616-86f390eeab38.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