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经济改革对中国有何意义 深入探讨成就与反思
2008年10月06日 14:21凤凰网专稿 】 【打印
相关标签: [高尚全] [胡祖六] [震海听风录] [邱震海]

经济改革为中国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亦带来许多深层问题。30年的中国经济改革对中国的意义在哪里?中国与世界还存在哪些差距?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有力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之一,前中国国家体改委副主任高尚全、美国高盛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胡祖六,作客听风录,深入研究探讨30年经济改革的成就与反思。

1978年12月18日到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决定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将中共的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从此正式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改革开放,使中国从30年前一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的国家,成为今天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与30年前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中国崛起已经成为全世界公认的事实。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逐渐向城市过渡。30年来,中国在经济改革领域里,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不同阶段,经历了从高层领导到理论界和普通公众对社会主义体制的重新认识乃至争论过程,也经历了市场化引发的民众心理动荡和情绪不满,同时更经历了因改革触及到体制深层问题而凸现的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的矛盾。

高尚全,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被媒体称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有力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之一。1985-1993年,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刻,曾长达八年担任中国国家体改委副主任,六次参与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件的起草,其中包括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2003年《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等。他最早提出商品经济概念,并将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概念写进中共中央文件。

胡祖六,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美国高盛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曾任瑞士日内瓦-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首席经济学家与研究部主管。1991-1996年间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员,先后供职于亚太局、财政事务局和研究局,从事经济研究,参与对许多成员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磋商与技术援助工作。其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学、公共财政、国际贸易与金融理论。其研究成果之一《全球竞争力报告》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

30年的中国经济改革,在为中国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深层的问题。有学者认为,90年代以前的改革,民众基本上普遍受益;但从90年代开始,中国的经济改革触动到利益主体,改革面临调整利益关系,于是遇到了重重困难。

就市场经济进程而言,如果说80年代中国的市场化还遇到保守观念的阻力,以致于不得不使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限定词,那么从92年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后,中国的市场化进程迅速发展,土地、矿产等各种资源货币化,国有资产也可以进行交易,私营企业获得了更大的空间,国民财富迅速增加。整个90年代,市场获得广泛的赞誉。有媒体称,当时中国人对市场经济的认同,超过几乎所有国家。但短短十几年,市场的声誉就发生了逆转。从2004年开始,质疑市场化和市场经济的声音开始升高,权钱交易、贫富分化、住房难、上学难和就医难等问题,成为越来越凸现的问题。更有甚者,在这样的形势下,出现了一股试图全面否定改革开放的极左思潮。

《震海听风录》节目在凤凰卫视资讯台播出

首播时间:周三 20:15-21:00

重播时间:周四 03:15-04:00,14:15-15:00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