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来之不易 建造者牺牲多
我现在所处的是西宁火车站,2009年6月30号晚上8点25分,那是开往拉萨的K917次列车,我将乘着这个列车,在青藏铁路正式通车三周年的前一天,我来亲身感受、亲身体验这条天路的神奇,这条天路的艰辛,这条天路的来之不易,现在我们就出发。
这就是一天一夜的西宁到拉萨的火车,我们睡的是软卧,照顾老同志,我睡的是下铺,我们要经过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昆仑山,我们要经过不冻泉,我们要经过很多没有人能够居住的地方,我希望我们这趟旅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真实的感受。
解说:青藏线上的列车,即便是硬座车厢,也流露着干净舒适的感觉。这条斥资巨大的铁路,在票价方面保持着平民底色。曾经几代人攀越雪域高原的梦想,今天只需发梦醒来。我们乘坐列车行驶在世界最高的铁路,由青海开往西藏最大的城市拉萨。当年建设这项浩大工程的规模让人无法想像。
杨锦麟: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这条铁路是属猴的,它创造了许多历史的第一和世界第一,它也是目前亚洲最高的一条铁路。这条铁路的兴建是在高寒缺氧、生态脆弱、多年冻土的恶劣的情况之下进行的。很多人说,在这么空气稀薄、这么高原的地区是没有办法建成这样的铁路的,任何的铁路都没有办法通到西藏的拉萨。但是他们错了,中国的铁道部门,中国的劳动者们用他们的实践证明了,中国人是可以战胜和克服一切的困难和险阻的。
解说:中国从60年代起,已经开始试图修筑铁路,衔接西南地区的偏远城市。慕生忠将军带领着庞大的建设军队,从西宁市向西拓展中国最大的铁路网,这项工程极为艰巨,10万名工人铺设了800公里的铁路,从西宁至格尔木,但最远也只到这里。每次提到那些建设西宁到格尔木这段铁路的铁道兵,当年勘测队的张发权都是一声叹息接着一声叹息。
张发权(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退休职工):那苦到啥程度呢?说起来我都掉眼泪,那一年就是10师13连一个整体连,排着队,他们那个要给施工线上去,做那个试验工程。挖土这个活在山上强度大得很。最开始是130多个人,我记得清楚,报数,一二三四,这样报数的。最后第二年丢下多少呢?第二年光实际上工的只有13个,带连长就这13个人。
朱海燕(原铁道兵第七师战士):我调查的是在一期,死了309个,很多战士死得很惨。他们的籍贯,留下的同一个籍贯,青海大柴旦,青海大柴旦。生不是在一个地方,死在一个地方,实际并不是在大柴旦,离大柴旦还有一百多公里呢,在那,死了之后,埋在荒漠里边,埋在荒漠里边,然后插上一个木头,写上他的名字,这就是他的墓碑,待了几十年。后来青藏铁路第二期上马的时候,这个铁7师的领导想呢,这个不能让这些战友的孤魂再游荡了,然后就沿着青藏铁路寻找他们的墓碑,一个一个一个,把他们移,移到格尔木,就我刚才讲的,就这个地方,就这个地方,就埋在这个地方了。
青藏铁路司机:一路有些寂寞
解说:带着感人的故事,一觉醒来,已经在第二天的早上6点到达了格尔木车站。格尔木是高海拔的边境工业城,位于变化无常的青藏高原边缘,天气严寒加上空气过于稀薄。
杨锦麟:现在是2009年7月1号上午的6点35分,经过了一夜的行驶,我们所乘的K917次的快车呢,已经到了青海,青藏铁路线最大的一个站,叫格尔木站。格尔木站呢,就是第一期的青藏铁路的终点。
解说: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开工典礼,在格尔木和拉萨同时举行。当时停滞了22年的铁路,再次向拉萨延伸,空气中的含氧量越发稀薄。与此同时,这片神秘的土地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冷冰冰的土地,成了青藏铁路修建中最大的难关。
杨锦麟:那我们知道,整个青藏线这40几个火车站,只有8个站是有停靠的,每个站停靠不超过两分钟,这也是为了呢,供氧和各方面的安全系数考虑。唯独只有在格尔木站要停留20分钟以上。这也就是说从格尔木往前走到拉萨,那是另外一段更艰难的旅程。到车头去看看。你好,怎么称呼你?
王先生(列车司机):我姓王。
杨锦麟:那这条线长期都是无人区,这条行驶过程都很寂寞吗?
王先生(列车司机):是有些寂寞。
杨锦麟:一个人吗?
王先生(列车司机):正常情况是三个司机。
老杨:正常情况三个司机。那么如果说,是不是要,如果说这个调度上有些问题,还要你自己人力去排障呢?
王先生(火车司机):排故障啊?
杨锦麟:对。
王先生(火车司机):排除故障一般的话调度员指示吧,调度员指示以后,我们自己去,我们去现场。
杨锦麟:那去那里,在高寒地区那无人区,你怎么下去呢?你要背氧气设备?要吧?
王先生(火车司机):不用背氧气。
下一页
铁路工程师艰苦筑出天路
餐车电气化解决高原煮饭难题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