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建筑”面对民众质疑 设计师该如何自处?
2008年07月17日 14:53 】 【打印

短短的二三十年间,习惯了在胡同里溜达的老北京们就从四合院搬进了高楼大厦。一切都在迅速“向上”发展,好像从来不征求人们的意见,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大剧院、鸟巢、水立方、CCTV大楼,这4座最具代表性的北京“新建筑”被人们戏称为“京城四大怪”。围绕着选址、外形、造价等一系列问题,网民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面对民众的各种质疑,作为设计师又该如何自处呢?

本期节目嘉宾:

“水立方”中方主设计师,中建国际设计顾问公司总经理——赵小钧

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2007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的获得者——崔彤

(左一:赵小钧;右一:崔彤)

悉尼歌剧院设计师因遭质疑而辞职

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标志性建筑的悉尼歌剧院,在建造初期就曾因造价问题而遭到国内的一片质疑。丹麦设计师因此辞职,最终歌剧院经由其他设计师完成。然而这并不能妨碍它成为全球最繁忙的表演中心。现在的悉尼歌剧院,早已成为世人眼中的伟大建筑之一。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经典的艺术则需要时间的检验。一座伟大的建筑完全能够成为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标志。自申奥成功后,北京就陷入了“新建筑”的热潮。从国家大剧院到鸟巢,从CCTV大楼到水立方……这些造价高昂、外形奇特的建筑,吸引着全世界关注的目光。曾有外国建筑师这样感慨:“只有在中国才有可能设计出这样的建筑。”然而民众的质疑声却此起彼伏。崔彤认为这是可以理解的,“艺术品可以是孤芳自赏,但建筑必须要接受百姓的检验和品评。”赵小钧却不无骄傲地说,“水立方的人缘其实还不错。”很出乎意料,建筑师们的心态比想象中要豁达得多。

虽然现在来评断这些“新建筑”能否成为经典还为时尚早,但与其管中窥豹争论不休,倒不如带着“求同存异”的心态来包容。就好比世人看中国,如果不来真切地体会一番又怎会有中肯的评价?

如何成为最具价值的运动场馆?

建筑设计师是城市的形象顾问,他们为城市量体裁衣。然而一件衣服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衣料是否华美,还在于它给你带来的附加值。除了控制造价的重要性,对于奥运场馆来说,更重要的是后期利用。所以,品牌打造是后奥运时代我们的体育场馆必须面临的课题。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