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博唐墓壁画真迹库:墓室壁画中的盛唐悲歌
2009年08月05日 10:52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解说:为了把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带入身后的世界,画师们做出了各种可能的尝试。

王鲁湘:这个地宫其实模仿的就是地面的这个宫殿的格局是吧,也是有前朝后庭,好像从这个地方开始截然就分开了,这后面是后庭,出现的不是这个宦官就是宫女,前面全部都是这个正常的这些男人,而且都是这个朝里头的这个做官的,或者是一些武士。

解说:懿德太子墓发掘于1972年,墓道全长100.8米。在已发掘的唐陵陪葬墓中规模最大。被武则天杖死的那一年,懿德太子年仅19岁,父亲中宗复位后,将其以太子的身份和皇帝的规格,陪葬于乾陵。

王鲁湘:懿德是以这个陵的规格下葬的,所以好像它列得戟比永泰的那边要多好多好像。

张建林:刚好它多一倍,那边一边是6个戟,12戟,这边它一边12个戟就合起来24个戟,按照唐代这个列戟制度,就是这个像宫殿,寺院最高等级的这些也就是天子级才能有24戟,它就是从列戟制度来讲它使用了最高级别。

成建正:准确的说是懿德太子规格最高。

王鲁湘:号墓为陵,他规模最高的。

成建正:你看他们这个整个的仪卫,这应该是马队,威武雄壮。上边骑马的人也都很精神。

王鲁湘:这个场面非常宏大,有军队,有城墙,旗帜飘扬,城墙外面是崇山峻岭,这个山的画法和二李将军的画法是一样的,当时后唐代的山水画大概主要就是这种画法。

成建正:这边是相连的。我们看这个壁画的时候有个概念,就是我们现在虽然看的都是单幅的,实际上它在墓道里边存在的时候都是长幅的,是连续的,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概念,就是把一幅一幅的接起来看。看它的总体效果。

解说:仪仗出行图分列墓壁东西两侧,每幅长近8米,高约4米。由骑马卫队,步行卫队和车队组成。东壁仪卫总数109人,西壁92人。其规模之宏大,令人震撼。

成建正:看上去画上去咱们现在看着斑斑驳驳的,实际上这种斑斑驳驳感正好像是历史的一团迷雾,我们透过这个迷雾似乎很清晰又似乎很迷盲的看到当时的场景,它实际上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到一种震撼。

王鲁湘:从上个世纪50年代数来,如今这些画卷裸露在世人面前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人们在小心翼翼饱餐盛宴的同时,也开始对这些脆弱的宝贝存有更多的遐想和奢望。人们希望这些珍贵的壁画可以长时间展出,以供更多的人研究和观摩。不久前,日本学者曾引以为傲的高松冢原址保存法出现了问题,壁画开始霉变和脱落,日本也派出了专家队伍,赶赴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学习经验,用成建正的话说,时间和全世界各地的或成功或失败的例子,证明了当年异地保存决断的正确。如今,这些珍贵的馆藏壁画,正在被进一步修复和完善,以便在新馆建成之后,以更丰富更完满的姿态展现给世人。

王鲁湘:张群喜,这个是在把一个过去揭裱的壁画现在用另外一种方式重新给它在后面固定,是吧。

张群喜(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保护实验室副研究员):是这样的,这个画是五十多年前,咱们国内就是可以说是首次从墓葬揭取壁画采取的一种保护的一种方法和材料,加固好的一个壁画。

王鲁湘:当时候就是把壁画揭下来的时候,其实揭下来是很薄的一层,这个很薄的一层当然是很不好保管的,所以要给它加一个,后面贴一个比较厚的东西让它能够好保管,当时贴的是什么?

张群喜:当时后头做的这一层实际上是一个壁画的一个支撑材料。

王鲁湘:等于是个支撑材料。

成建正:那个时候的这个常用的材料就是用石膏,就是修复文物用的石膏。

王鲁湘:这也就是从当时候现在留下来的一块吗?

张群喜:是这个壁画后头我们取下来的一块,它应该是这个画有多大,这个石膏就有多大,很大的一块。

王鲁湘:实际上是有将近七八公分厚。

张群喜:七八公分厚,而且画越大,当时做这个石膏厚度越厚,最厚的有将近十个公分厚。

王鲁湘:除了石膏我看这里头好像还钉了什么钉子,好像什么棍子之类的东西。

张群喜:当时是为了加强它的这种韧性和牵拉力,所以增加了一些,有些用的竹片,有些用竹子棍,这是用竹子棍,还有些加了钢筋,就是在这个石膏里头浇筑的时候加了钢筋在里头。

王鲁湘:总而言之就是为了使它不变形不破裂。

张群喜:让它的力学性能能够稳定,能够抗振动抗折断。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马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