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申:那个是很惨烈的,佛像都要集中到,限几日之内把佛像集中到几个重要的集散点,集中的销毁,金银佛像都充公,铜的、铁的,铸成农具,铸成铜钱。因此呢,这种运动是波及全国的很惨烈的,所以青州当时作为一个佛教这么发达的地方,它的佛像也不能幸免,而且我们看它周围博兴,临朐,诸城这都有很多类似风格的石雕,而且也都是身首不全。
王鲁湘:也都是被毁过。
金申:所以你就不能用战争来解释了,作为一个战争来说主动的毁佛是不存在的,战争中都希望佛来保佑,难免损伤是可能的,进了城专门烧佛寺这种可能性很小。
王鲁湘:而且这些,青州的这些佛像毁坏的情况有些很惨烈,比如说有些一尊佛像打成数百个碎片,那也就说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把它作为一个砸石头的劳动来说一个这么大小的佛像我要把它砸成数百个小片也挺费劲的,我用大榔头敲我也得敲半天呢,是吧,这个说是在战争中发生的行为就不太能够理解了。
金申:对,这还是会昌毁佛的结果。
但是会昌毁佛事件是在唐代发生,而这个窖藏还有北宋时期被毁的造像,这又如何解释呢?
金申:至于为什么出现宋佛,那有可能假如说战争中损毁的,另一方面就是说,你看从晚唐,到北宋差不多也两百多年吧,在这个阶段呢,可能寺庙有一度不太振作,这些佛像可能在散乱在田野啊或者散落在什么地方,在北宋的时候重修龙兴寺的时候给它集中做了一次瘗埋,整整齐齐的,佛教徒们,整整齐齐,给它做个法式,做个仪式整整齐齐排列起来,因此把宋代本年,或者距此不远毁坏的佛像一起给它埋葬了,瘗埋了。
这尊佛像身上至今还能看到明显的香灰痕迹,根据这个细节,考古工作者推断,当时掩埋这些残毁佛像的时候,龙兴寺的僧人还举行了一次隆重的法式。那么这么场瘗埋是针对整个青州地区还是仅就一个龙兴寺呢?
王鲁湘:有没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当时候举行隆重的佛造像的瘗埋的法式的时候其实这些佛像并不全部都是龙兴寺的,而是龙兴寺的僧人从这个四邻八里的地方把历次毁掉的佛像集中收集拢来然后在这个地方进行一个集体的瘗埋。
夏名采:有些专家有这种分析,但是我个人不这么认为。
王鲁湘:您认为还是龙兴寺的。
夏名采:我认为是龙兴寺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青州现在别的寺院没有考察多少,但是在1981年我发现了个兴国寺,兴国寺也出了很多的很多的佛像,造像也和龙兴寺一样非常精美,所以它是每个寺院都有自己的归藏点吧,龙兴寺因为面积很大,龙兴寺寺址本身南北是将近2000米,东西1500米,这么大面积有七八个独院吧,它是每一个地方都应该有佛像来供奉,来让人供养,瞻仰,所以佛像应该很多的,作为这么,这么长时间,600余尊佛像,在龙兴寺来说不是很多的,应该是,。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单体造像,另一类是最具当地特色的背屏式造像,与同时代造像相比龙兴寺的背屏式造像更具宗教色彩。
夏名采:有一种是佛带背光的那种,实际上我认为它是佛教的经典吧,为什么这么讲呢,它中间刻的是本尊,两边两个菩萨,这是释迦牟尼传播佛教的形象,可是后边马上出来的是火焰纹,这就不由让我想起佛教徒最后圆寂以后都是火化,而顶上一群飞天在那供奉这尊佛塔,佛塔是佛教徒舍利的最后归宿,而飞天在轻歌曼舞,弦竹声声这不是太平盛世吗,所以他修炼结果就是最后到太平盛世,整个佛教的一生的经历都给表示出来。
这是一尊东魏年间的背屏式造像,它高83厘米、宽66厘米,造像中间是释迦牟尼两边是胁侍菩萨。虽然它在这批造像中并不太显眼,但是佛祖脚下的一段发愿文却弥足珍贵。
夏名采:这个造像好处是绝大部分保留吧,它的题在下面完完整整留下来,我们知道是僧尼,智明的造像。一个尼姑。
王鲁湘:我看到发愿文这个题记,我觉得那个时候真的好像佛教兴盛的时候当时候时代是挺混乱的,人民生活很疾苦的,你看她家里头人都死光了。
发愿文纪录:尼姑智明家破人亡,所以她出家为尼。为了祈愿亲人能托生净土,智名发愿造了这尊佛像。透过迷雾般的岁月,这尊石塑佛像以字为证,让我们触及到了一个南北朝时期青州人家遭遇的切肤之痛。
王鲁湘:苦难往往是信仰的源头,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山东气候寒冷,自然灾害严重;政治上也长期处于分裂、动荡的状态中,人们经历着民族仇杀、流亡蒙冤、政治倾轧等等苦难,现实的坎坷和无奈,使佛教成为他们在战乱与苦难中寻求解脱的诺亚方舟。与此同时,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也采取了利用佛教与政治结盟的态度,鼓励佛教信仰,所以这一时期青州地区的佛教造像工艺也获得了发展的空间。
夏名采:这一尊虽然不大,但这个菩萨雕刻的很精,很简洁但是很精炼,颜色保存地非常鲜艳,是比较精彩的一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