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圣地缘结唐朝
在佛教传说中,五台山虽然在东汉时期便已建起了寺庙,但这里真正成为世界佛教的一处圣地,还是仰仗文殊菩萨的力量。在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中,五台山由于种种因缘,逐渐成为了佛教虚幻世界里文殊菩萨的住地,并随着文殊信仰在唐代的隆盛而名扬海内外。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时,就对佛教许下大愿,说当了皇帝,一定大弘三宝。后来他得了天下,自然要实践当初的诺言,所以他的后世子孙就将五台山奉为“祖宗植德之所”。
肖老师:从唐代皇帝来看,共同认为这个“五台山者,文殊密宅,乃我祖宗植德之所,是我祖宗植德之所,尤宜建寺度僧,云云。”你像武则天还认为她是佛的化身,所以就愈发来强化对五台山的文殊信仰,她是根据唐太宗,对五台山的重视,所以她也非常重视五台山,也非常重视《华严经》,她不是还专门组织了国家译场,专门又翻译了《八十华严》,使《华严经》更加完备。
在唐以前,《华严经?诸菩萨住处品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这段经文虽然指出文殊菩萨说法的道场是东北方的清凉山,但是并未说明清凉山就是五台山。在唐代,这一演化过程由两位高僧正式完成了。
肖老师:著名的高僧,法藏法师还有澄观法师,他们翻译华严,研究华严,著书华严,那么关键核心的是他们把《华严经》里头的东北方清凉山确指为山西的五台山,这是完成了一次重大的理论转换,或者理论上的一种建构,这个非常关键,要不完全它可以泛指,还可以找到很多类似的山形,类似的位置,类似的气侯,还可以找到许多,但是他确指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关键性的,为它(五台山)是文殊道场奠定了一个核心的理论基础。
盛唐时期,佛教作为国教备受推崇,文殊菩萨尤其为佛教徒所尊崇。国家规定,全国所有的寺院的斋堂,都必须供奉文殊菩萨像。而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又作为皇家的“祖宗植德之所”,自然也在全国佛教界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这里寺庙云集,僧侣若云,前来朝拜的不仅有各地的云游僧人和善男信女,还有远道而来,求取佛经佛法的外国僧侣。无疑,这时的五台山,来到了它最为繁盛的一个时期。当时,五台山上最大的一座寺庙叫做“大圣竹林寺”。
今天的竹林寺,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恢复重建,人们力图从中找寻到当初这座神奇寺院漫山遍野、佛塔摩天的庄严景象。
肖先生:据这个山志记载,当时在唐代的时候,净宗四祖,就是法照法师在南方,在这个钵里面,映现出现在在竹林寺还存在的一座塔,另外还有竹林。
主持人:就是我们昨天看的这个上面已经变成明代塔的那座塔,是吧。
肖先生:当时映照的肯定是它的前身,塔、还有竹林,后来据他这个直觉的推测就在五台山,山西的五台山,后来他就一直发愿,一直从南方来到五台山,在五台山果然上来以后就有塔,有竹林,并且他还遇见了文殊菩萨,在这里率众讲法,这一切都给法照和尚慑受很大,印象很深,他就发愿,要按照当时所见,建起一座竹林寺,现在敦煌石窟,里头的最大的壁画,五台山壁画上那个最大的,最显眼的那个寺庙,就是“大圣竹林寺”,你看这个也很有意思。当时据说法照和尚在竹林寺念佛的声音,在皇宫里,皇帝还可以听得见,所以可见他这个,雷音。法力之大,震悟三千嘛,所以当时那个(竹林寺)非常兴盛。
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
串场5:在五台山采访的这几天,正值这里积极筹备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迎接评估专家团到来的日子。我注意到,文化遗产的申报者提及最多的一个词叫做“文殊智慧”。它被描述为五台山最鲜明的人文标识和最富特色的文化精华,甚至有专家将它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认为它是东方智慧的一种象征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这个让人略显陌生的佛家哲学,究竟包含着怎样的玄奥,它能否让浮躁的现代人获取一种别样的灵感和独特的启迪?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一起在文殊道场思议一下这个被称为不可思议的“文殊智慧”。
文殊,在梵语里即是“妙”的意思,而文殊智慧就是一种微妙到“不可思议”的佛教智慧。它无相无形,非有非无,只能体悟、修证和意会,而难以用言语去表达。对于这种妙不可言的境界,佛教也采取了一种特殊的“否定遮诠,双谴双非”的方法来强为指明。
肖先生:文殊经典里头,你看到许多的表述都是用的“无”“非”“不”,这样的否定性词汇,它不停留,它不执着,永远不用是什么,永远回答不是什么,这样的话就给无限的否定也就留下了无限的空间。
主持人:所以大概毛泽东过去也读过这些方面的佛经,所以他有一次见了赵朴初以后,就突然向赵朴老问一个问题,他说是不是佛教中间有这么一个公式,“赵朴初非赵朴初”,是不是“是和非”这样一个肯定和否定的这么一个公式,那么赵朴老回答说,不是这么一个公式,其实都是否定。
肖先生:就是既不是完全的肯定,也不是完全的肯(否)定,而是同时肯定,同时否定,所以佛教上也把这种,佛学,后来的佛学吧,也把这种表述方式,认识方式叫“双谴双非”。
主持人:就好像是说话,一边说话一边带一个扫把,随时说出来随时扫掉,不留痕迹。
肖先生:不留痕迹,这个其实就您刚说的毛泽东有一次见了问赵朴老这个回答,这也是根据文殊经典来的,也是文殊智慧的一种反映。
主持人:好像佛也问过文殊。
肖先生:文殊当时在《楞严经》里佛就问文殊:“文殊我问你,你是文殊,还是非文殊?”文殊说:“我既不是文殊,我也不是非文殊。”因为一说是和非,是文殊,就意味着还有另一个非文殊,所以我既不是是文殊,也不是非文殊,只有超越了是和非的文殊,才是真文殊。
妙不可言的文殊智慧,对于普通人来说似乎有些高高在上,显得云山雾罩。那些永无休止的不断否定和不断超越,也与人们日常的生活和奔波相去甚远。其实,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有时候体悟越深,所看到的或许就会越简单。现任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的妙江大和尚,修佛四十年,他对文殊智慧的阐释,就要直观许多。
五台山为啥叫四大名山之首呢,地水火风嘛,四大名山就是代表地水火风,五台山为什么代表风,那三大是有形的,比如说代表水的,它有个水能看到,代表火的能看到,代表地的更能看得到,唯有这个风看不到,这就是智慧,智慧,对
这个风呢,风是代表动,如果没动就是个死的,你如果火没风,它着不了,一点空气都没有,一点风都没有,火是起不来的,水如果没了风了,水也是一潭死水,死的,你都不能用的,不能进入的,地更不用说,所以风是无处不到,无处不现,智慧无孔不入,所以我们人的身体里头也有无数的孔,尤其这个呼吸,你没呼吸这个人就是个死人。
主持人:呼吸就是风。
妙江:对,所以这个风是智慧,它风呢,你比如刮了门是门响,刮了窗是窗响,刮人,有时候清凉,
主持人:而且我们五台山的这个风,还是一股清凉之风,吹向炎热的世界。
妙江:对,给人这种心清凉,身清凉,身心清凉,所以它有这个清凉的心,人就算有个清凉的心,你才干啥有信心,有智慧。那热的也不行。
主持人:太热了,人也没智慧了。
妙江:所以,这个清凉的这个风。
主持人:心里头全是烦恼,不可能有智慧。
编辑:
冷足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