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乾:未带地图的旅人 成就世界上最难懂的巨著
2010年02月01日 11:30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内容摘要:2010年1月27日,是萧乾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萧乾自称“未带地图的旅人”,一生沧桑漂泊,不停地用“心”写作。在耄耋之年还与夫人合作翻译了“最难懂的巨著”《尤利西斯》。这期《我的中国心》一同回顾一下萧乾先生的传奇一生。

凤凰卫视1月30日《我的中国心》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以下为文字实录:

萧乾,1910年生于北京贫民区。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欧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80高龄翻译“世界最难懂的巨著”《尤利西斯》。

曾子墨:2010年1月27日,是萧乾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这位在贫民区里长大的孩子,后来成为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翻译家,他还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二战记者,萧乾自称“未带地图的旅人”,一生沧桑漂泊,不停地用“心”写作。在耄耋之年还与夫人合作翻译了“最难懂的巨著”《尤利西斯》,翻阅一个世纪里他写下的文字,我们也走进那跌宕起伏的漫长人生。

《萧乾回忆录》:每个孩子都有爸爸,可我就只有位寡妇妈。我刚懂事就听她说过:“你爹早就死了”,所以别的孩子有爹而我没有,也只好认了呗。可我从来也没想到问问我爹是什么时候死的,那当儿我多大,原来在我呱呱落地的一个月前,我爹就撇下我们娘儿俩走啦。

文洁若(萧乾夫人):说他父亲是管看城门的,就是大概是官里头最小的一个,管城门也算是小官,祖父好像还有点儿名堂,后来落魄了。所以他母亲还知道让孩子念书,这很重要。

解说:1910年的冬天,萧乾出生在这条小胡同中。他弄不清自己是哪个民族,不知道每年祭奠的祖先牌位上写的是什么,也不知道父亲的模样,和母亲一起寄人篱下的生活,在他的童年记忆里寒冷无比。为了让萧乾上学,母亲卖掉了自己的镯子,丈夫的皮袄和所有的家具。

《萧乾回忆录》:上学那天,她让我穿上特意为我新缝制的蓝布大褂,亲自把我送去。那个胡同弯来弯去,好像不止九道,每拐一个弯,她就拽我的大褂,生怕身上有一个褶子,一路反复叮嘱我,咱们这房就你一个,可得给妈争口气。

解说:换了几个学堂,都因为交不上学费而半途而废,最后萧乾进了安定门三条的崇实洋学堂,因为这里可以半工半读。

萧乾(一九九四年):十岁我就织地毯,编地毯,我从牛毛毯一直织到羊毛毯,这地毯比较难的是土耳其毯,我一直织到土耳其毯,织了好几年地毯。后来送羊奶。

解说:十一岁这一年,萧乾在地毡房领到了第一个月的工钱,在小说《落日》中,他描写了一个地毡房的学徒,如何忍气吞声领来钱,买了食物,奔回病重的母亲身旁,那个学徒就是他自己。

《落日》:孩子忘了命了趴上炕去,他握到的已是一双冰凉的手了,他几乎哭出声来,妇人尽对着孩子摇头,像是蓄了许多说不出来的话,这时,她淌下的泪都是冰凉的了。好像知道那片苹果是他孩子挣的,她颤巍巍地把嘴张得很大来吞食它,但及至苹果塞到嘴里后,她松软的眼皮又合上了。

解说:十一岁的萧乾成了一个孤儿,寄住在三堂兄家,唯有四堂嫂和一位没有出嫁的老姐姐能给他一点温暖。而这位外国嫂嫂安娜不经意间教他的英语,让他受益终生。

文洁若:四堂嫂根本就不会说中文,怪着呢,她在中国待了半个世纪,她就不学中文,因为别人都想学英文,她丈夫也跟她说英文,所以你要跟她沟通只能学英文。而且他也愿意学,他也没有想到别的,也没想到日后有什么用。

解说:地毡房、羊奶厂、印刷间,萧乾忍受着打骂、欺侮,他最喜欢的就是与羊群为伴,工作占去了大部分时间,但同学们对他总是很好。通过同学谢冰季他还认识了冰心,这是他一生的好友,冰心的孩子们一直称他为饼干舅舅。

萧乾:我十岁的时候就到她家去,当时冰心大姐从二十岁,留着海发。

吴青(冰儿之女):我三舅舅就约他去坐北京当时的无轨电车,就是噹噹车,他俩就上去了。买了票就上去了,后来在车上忽然听一位老人说,这是带电的,是电车,弄不好会触电,然后触了电,人眼睛就瞎了,然后他俩刚大概坐了没几站,就赶快就往下跑,后来我们听说以后,就觉得特别好笑。

解说:十四岁那一年,萧乾再也不能忍受三堂兄对他的安排,写下了和家庭的决裂信。还让支持他的四堂兄在一场婚宴上当众宣读,萧乾彻底地离开了家,为了谋生,他考上了北新书局的练习生。

舒乙(老舍之子):当他的一个小伙计,干吗呢,去跑稿子,送稿费,这样的,所以那个时候冰心先生已经是大作家了,他就去替冰心先生送稿子和送稿费。

文洁若:怕丢了,拿手绢绑到这儿上,又没有什么包,眼睛看着就掉不了了,骑自行车送去,他还告诉冰心,北新书局扣掉了你的稿费,本来应该,克扣了你的稿费,应该是多少多少,才给你这么多,悄悄地告诉她。

<<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孔繁星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