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功臣郭永怀遇空难 焦尸保中国核武数据
2009年08月24日 10:25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李佩:他是不大会怎么表达的,但是他有的时候他就到我宿舍来找我了,因为我们那时候都是,他自个儿有一个单元的房子,那么我就是住在这种女生宿舍什么这样,那么他就到宿舍来找我,约我一块出去玩。

解说:婚后的生活平静而简单,只是有一件事让郭永怀久久不平,1953年夏天,英国著名教授莱特尔力邀郭永怀讲学,美方却以种种借口拒绝签证。凑巧的是,这件事过后不久,钱学森开着车来到康奈尔大学,脸色很难看,原来美国政府又一次拒绝了钱学森的回国请求,有国不能回,岂有此理。钱学森满腔怒火,素来不愠不火的郭永怀拍拍钱学森的肩膀劝解,不能着急,也许要等到1960年美国总统选举后,形势才能转化,我还不一样想回国,再等等吧。

李佩:钱先生不是1955年,美国政府就同意他回国嘛,所以他回国,他回去之前就给我们写了一封信,就希望老郭跟他一块回去。当时那个时候郭永怀正好有一个答应了威廉姆·西尔斯做的一项研究工作,还要到一年以后才能完成,所以他说你们先回去,他说我明年一定回来,这样的话,所以我们1956年回来。

解说:郭永怀要回国的消息很快在这个小镇传开,街市依旧太平,但是李佩也发现,他们家居住的楼房周边不时会冒出几个陌生的面孔,移民局终于找上门来了。

李佩:他就一叫门,我一开门,他说我是移民局的,就说我来找你谈谈话,结果他就跟我谈了半天话,他还拿了一个录音机,结果他那个录音机失灵,所以根本我跟他谈的话根本他就没有录上。

解说:面对疑惑的目光,素来沉默的郭永怀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在西尔斯院长为郭永怀举行的欢送野餐会上,郭永怀把自己尚未发表的论文手稿全部一页一页扔进了炭火堆,在场的老师、学生有的赞叹,有的惋惜,但郭永怀神色自若,非常镇定。很快,归国的所有准备工作已经完成,日历翻到了郭永怀用红笔打了勾的一页,这一天上午,夫妻二人应邀来到赵元任家,在离开美国之前,他们吃的最后一顿饭是赵元任的夫人做的。

李佩:后来在吃饭的时候吧,这个赵元任的夫人就跟我说,她说我本来就想请胡适也到这来,她说胡适就觉得不太合适,他说他在这个情况之下,你请的都是一批回国的人,把我请了去不太合适。但是胡适当时说了一句话,他说你看连郭永怀这样的人,就认为郭永怀是不大问政治的,连郭永怀这样的人都要回国,人心所向,他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张文裕夫妇归国 行前遭美国移民局刁难

解说:终于熬到回国的日子了,夫妻俩人早早来到“克里弗兰总统号”邮轮上,等待着归航时刻的到来。甲板上人头攒动,此时郭永怀夫妇发现著名学者张文裕夫妇也在这条船上,怀着共同的理想,他们很快熟悉了起来。没想到的是,纠缠了很久的移民局官员再次进入他们的视野,他们跃上甲板,气势汹汹地朝这边奔来。

李佩:他们就上来,就指着要查这个张文裕夫妇的那个舱,后来他们就到他们那个舱里头就去,不知道查了半天拿走了什么东西。所以那个时候我才了解,郭永怀为什么要把他的那些个没有发表过的文章都把它给烧掉,就是因为这同样的原因。

解说:汽笛长鸣,生活了16年的他乡在脚下徐徐远去,郭永怀夫妇不知道,大洋彼岸的故土,钱学森此时正在案头给他们写信。钱学森在信中写到,每次都说归期在即,听了令人开心,我们现在为力学忙,已经把你的大名向科学院管理处挂了号,自然是到力学研究所来,快来,快来。

归国退出学术前沿 郭永怀不计较个人成就

曾子墨:许多人都把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视为新中国建设的黄金时期,由于政策开明,知识分子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中国在一无资料,二无技术,经济基础薄弱,外国专家突然撤走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收获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建设成就。郭永怀此时回国,可以说是适得其时,人得其所,才得其用。

解说:1957年6月7日,《光明日报》发表郭永怀的一篇文章《我为什么回到祖国》,他写到“由于执行了百家争鸣的政策,对所有问题我们都空怀若谷,不经过讨论,就没有定论。对每一方面我们需要权威,但是权威绝不能专有真理。这点,我相信一年以来,已经是做到了。”此时的郭永怀身份是中科院力学所副所长,所长是钱学森,他们二人一人抓规划,一人抓落实,契合无间,这就是为后来科学界所艳称为“冯·卡门学派兄弟搭档”。

俞鸿儒(中科院力学所院士):钱学森是大刀阔斧,非常果断,但是郭先生是非常细腻,非常周到,所以他们这样互补。那个时候我们的力学所很小,到人民艺术剧院去看话剧,包了个车来,包了车大家都坐上去,他们忙,来的晚,一上来别人都坐完了,那么别人就要让座,让钱学森坐,钱学森说不能坐,先到先坐,后到后坐,绝对不能坏了这个规矩。那么别人坐不住啊,他站在边上,别人那怎么坐的住,那么这时候郭先生就说,你这规矩是个形而上学的规矩,你站这里别人没法坐,你不是干坏事吗?你还是坐吧,就说了半天,最后呢郭先生坐下来了,钱学森还是不坐,就是一直到那。

解说:五六十年代,是二战后西方科技发展最迅猛的时期之一,尤其是处于上升期的美国,郭永怀的回国对个人而言,意味着从十几年来所遨游的学术前沿全身而退,对于一个杰出的科学家而言,退出学术前沿其代价不言自明。

俞鸿儒:所以他第一次跟我们谈话的时候就说,他回来把个人的学术成就已经不计较了,他只是想,怎么能够把咱们国家的科学事业搞上去。

解说:提升一个国家的科学实力谈何容易,何况郭永怀面对的是当时几近隔绝封闭的中国,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是筹建力学所资料室,把个人所带的资料全部奉献了出来。

俞鸿儒:我有一个体会就是有一次,那个是搞技术革新,那么钱学森先生领来两个,一个超声波,一个涡旋管,那么要给它评论一下,涡旋管是我协助钱学森来评的。那个要求很急,晚上11点找我去说,说完以后我出来都快12点了,郭先生在门口马上就把几盘资料就给我了,那涡旋管这个是很偏的一个东西,所以他带的资料有关的带的非常全。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李倩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