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梁思成的真精神与大情怀
2009年02月27日 11:02凤凰网专稿 】 【打印已有评论0
相关标签: [陈晓楠] [林徽因] [我的中国心] [梁思成]

梁思成女儿梁再冰:我父亲1923年遇到一次车祸,左腿的小腿骨折了,所以后来这个左腿一直比右腿要短一点,这个时候他在养伤的时候呢,我祖父说,你晚一点出去也好,你就在养伤的时候你好好地学点中国的历史文化。

梁思成学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楼庆西:养伤期间他父亲还开了个书单,论语啊,这些古书你在养伤期间念,念了以后要写出体会来,他说我这个国学底子就是那么打的,梁启超是作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之一,晚上要加课,跟他们讲,包括梁先生回国以前跟林徽因(旅欧)参观路线,他父亲是给他设计好的,因为梁启超不是周游世界参观过吗,你应该到哪到哪,还建议到伊斯兰国家看看,那个地方的建筑很有特点,但是梁先生没时间,他没去。

解说:1928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借新婚之旅考察了欧洲各国的古代建筑,更加坚定了研究中国建筑史决心。20年代末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时局动荡不堪。日本军队的铁蹄已经逼近了中国东北。回国后的梁思成应张学良将军邀请,前往沈阳创建东北大学建筑系并担任主任,开始了为国家培养建筑人才的第一次尝试。此时24岁的林徽因也在东大建筑系担任讲师。由于当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系不招收女学生,林徽因只能在美术系获得学位毕业。后来梁思成常说,如果没有林徽因,就不会有建筑师梁思成。

1920年,19岁的梁思成前往林宅拜访刚刚随父亲旅欧归来的林徽因。当他从这个迷人的16岁的少女口中听到“建筑”二字之时,茫然不知所指。林徽因告诉他:所谓建筑,就是包含艺术与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若不是有了林徽因的这番话,很难想象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的梁思成会对自己的学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在1929年的东北,梁思成与林徽因开始了对古代建筑的实地测量。两人也从此一生携手,开始了在科学探索之路上的艰难前行。

陈晓楠:1931年春,东北局势日趋紧张。为了兼顾照料身患肺结核的林徽因,梁思成决定辞去东北大学建筑系的工作,回到北平。这一次他接受了朱启钤老先生代表营造学社的又一次邀请,出任学社的法式部主任,正式领导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

解说:中国营造学社刚刚成立,梁思成与学社文献部主任刘敦桢合作,进行对古籍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从一开始,梁思成就决心寻找并发现中国建筑的“文法”。遍观中国建筑的千年历史,木结构框架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因此,梁思成急切地想要了解祖先从事木框架建筑的建造原则以及过去3000年里这种建筑方法的演变过程,最重要的是,他渴望亲眼目睹那些鲜活的实例。然而要做到这一点,他必须从头学起。由于营造学社的办公室设在天安门内废弃的的南朝房,梁思成经常找到维修故宫建筑的老木匠请教难题。

梁思成女儿梁再冰:他先研究明清的北京的故宫,因为这个比较好研究,然后找了老匠人,他不仅研究故宫的房子,而且请了老匠人来给他解说。

梁思成夫人林洙:那故宫的老木匠就是比着这个斗拱上头出现的,什么地方叫蚂蚱头,为什么叫蚂蚱头,什么样子是菊花头,什么是叫三瓣什么叫五瓣,他把这些名词就是给弄清楚了。

解说:此时的梁思成沉浸在一种痴迷的氛围之中,而这种近似疯狂的体验与他在国外学习现代建筑设计理论时的感受颇有不同。每天,他把学来的知识与《营造法式》里那些古怪生僻的名词对照,“天书”正在一点一点地露出它真实的面孔。

1932年3月,《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出版。梁思成觉得,关于清代建筑工程方法的研究已经可以告一段落,他决定走得更远一些。然而自清而前,除了一本《营造法式》以外,就再也没有任何可供考据的文字。而要揭示中国历代建筑的演化与变迁,就必须寻找到建筑时间尽可能久远且保存相对完好的古老建筑。

梁思成女儿梁再冰:他提出了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必须要注重实物,研究实实在在的古代建筑,不能光从书本上去研究建筑,古建筑,他说书本上的东西,你不管说的这个辞藻多么华丽,你还是不知道那个真正的建筑物是什么样子。

梁思成学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我印象比较深的比如有一次我跟梁先生去赵州桥,那么到了那以后呢,当然我就跟着大家一块看,可是后来梁先生告诉我,他说你看那个石桥,不能光用眼睛看,你得用手去摸,你摸摸看,每一个石桥的面不是平面,就它的轮廓线,或者是它的花纹,或者是它的栏杆,他说每一个面都是弧形的面,他说为什么这样,我当时当然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后来梁先生说中国的石雕有一个特点,它就是要雕得非常饱满,它就要用弧线来处理,如果用平面来处理就显得很干瘪,如果用弧线来处理就显得很丰满,所以呢我从这而就学到了,哦,原来石桥要靠手来摸的,就说这个东西要实际去体会,那么梁先生过去比较喜欢风趣地说话,他说什么事情百闻不如一见,他说这一见尤其对我们搞建筑的人来说特别重要。

解说:1932年4月,中国建筑史上的第一次古建科学考察从蓟县独乐寺开始。在寺前山门的脊饰上,梁思成发现了细微的时代特征:脊饰的上端是唐代流行的鸱形尾,而到了末端则呈现出宋代常见的尾状形制。更让梁思成感到惊喜的,是独乐寺内的观音大阁。这座三层的木构建筑在外观上与敦煌壁画中所见的唐代建筑十分相似,坚实雄大的斗拱为明清建筑所未见。经梁思成考证,这座建于公元987年的辽代楼阁是当时国内发现的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它的形制上承唐式遗风,下启宋代营造,为研究中国建筑史提供了珍贵的实证。这一年,梁思成在营造学社汇刊一卷二期上发表了第一篇科学考察报告《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

梁思成夫人林洙:莫宗江先生说,他说独乐寺的这个调查报告,就是在当时不仅仅是在中国的考古界,而且在国际考古界都引起了轰动。

梁思成学生中国古建专家罗哲文:过去日本人啊,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多了,但是看到这篇文章之后,他们觉得他们是望尘莫及了。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