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 “戴瓜皮帽穿长衫”的国家副主席
2009年02月19日 13:28凤凰网专稿 】 【打印已有评论0
相关标签: [陈晓楠] [我的中国心] [张澜]

张梅颖:他不是完全,那时候不是完全很接受马列主义那种暴力革命啊,他比较主张像他治理川北这样,大家都是很和谐的啊,从他做起,都是一级一级都是很廉洁的把老百姓致富。他好像搞了这么个试验田,也是很成功的,当时川北也是夜不闭户,大家都丰衣足食。当然后来在中国这种情况下,他放弃了。

解说:这个,中间这位就是,国立成都大学,1926到1930年的校长,张澜。1926年,军阀刘湘坐镇四川后,新成立的成都大学校长一职出现空缺,深知其中厉害的刘湘自然而然把目光投向了德高望重的张澜。十五年前张澜出任川北宣慰使时,刘湘却任职于他的麾下。出任校长后,张澜提出的第一个口号,就是打开夔门。无论教师政治信仰如何,来自何党何派,学历出自何校,一律惟才是举。

张梅颖:他那时候教育改革,教育思想就比较活跃,比较开放,所以他请了很多外国的教师,而且他不排斥任何人,你共产党也好,国民党也好,只要你上台讲你的理论,都可以。

解说:当时成都大学的校园里,活跃着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科学研究社,张澜称赞他们多诚笃君子有为青年。又说我帮助他们乃是为国育才,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一乐也。从1926年到1930年,张澜把只有一块牌子的成都大学,办成了声名远播的高等学府。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人们一度把他和北大校长蔡元培相提并论,然而对于这个民主与科学的堡垒,四川军阀始终心怀畏惧。1930年,曾是张澜学生的军阀刘文辉放出了三校合并的烟幕,试图排挤张澜裁撤成都大学。八月张澜自动辞职,行前他与朋友话别时说,人当有超出环境之情操,富贵、贫贱、威武、皆环境也。

九一八事变以后,执掌民国大权的蒋介石消极抗日,实行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此耳闻目睹的张澜决定以布衣之身帮助共产党。1932年红四方面军从陕西进入四川,准备在川北一带建立根据地。张澜积极发动民间力量,迎接红军入川。鉴于张澜对红军的同情,以及他在四川,乃至全国的号召力,中国共产党决定加强和他的联系。1936年,多年杳无音信的次子张崿突然回家,张澜为此欣喜若狂,他没有想到这个他一直牵挂的儿子,已是中共旅德书记。

张梅颖:他是1926年的老党员,从北大就到德国,在旅德的支部做支部书记,后来又到苏联,在第三国际做宣传部长,当时两个任务了,当时一个呢就是在张澜身边,对吧,以张澜的名义来保护一些人,来做一些事情,因为张澜那时候没人敢动他,第二个呢,就恢复川北的,华蓥山啊,这些地方的地下党组织。

解说:张崿在张澜身边工作两年,也让父亲享受了两年的天伦之乐,在儿子身上,张澜第一次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共产党员的形象。

张梅颖:听我祖父说他从来不坐滑竿,因为走得很远啊,他觉得坐滑竿,坐在上面让人家抬,觉得是剥削阶级嘛。

解说:两年后,年仅30岁的张崿因病去世,张澜悲痛不已,短短两年的相聚,使张澜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此后当他以古稀之年奔走国事的时候,他的胸中多了一份对儿子的怀念和对共产党的理解。从1938年到1948年,国民参政会共举行过十三次会议,虽然如舆论所言,它不过是占有四分之三的主人请四分之一的客人吃饭的会议,然而张澜却往往能够出其不意,在参政会上反客为主,一次,张澜向蒋介石提议,取消国民党的特务机构,军统和中统,并比之为明代的东厂西厂,蒋介石大为不快,开始对这个四川人心存芥蒂。

1938年10月的武汉大会战结束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蒋介石反共独裁的苗头再一次显现出来,1937年1月,国民党的五届五中全会确立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四项方针,并设置了专门的防共委员会,由蒋介石亲自提案的《限制异党活动办法》也在这次会议上获得通过。为此张澜当面质问蒋介石,共产党抗日是大好事,为啥子要反它、限它?然而,会后不久,一系列迫害共产党人的事件陆续发生了,1941年1月,在皖南泾县的茂林地区,奉命转移的九千新四军遭遇八万国军的突然袭击,七千壮士殉难,统一战线遭到极大破坏。在强烈谴责国民党倒行逆施的同时,张澜冒着生命危险,把周恩来送来的皖南事变真相材料秘密散发出去。

张梅颖:国共合作蒋介石一贯就是,说了不算,对吧,所以在皖南事变几乎所有的新四军遭到了国民党的屠杀,在这种情况下,抗日是中国最大的事情,大家应该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在这种情况下,张澜和像黄炎培啊,梁漱凕啊,一些当时的国会议员吧,觉得有责任站出来成立一个组织,就是在国共之间求这个民主团结抗战。

解说:1941年3月19日,在有“民主之家”之称的重庆特园,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秘密成立。从此,民国的政治舞台上多了一支高蹈民主的生力军。未来它势必将对中国的政局产生深远影响。民盟成立以后,主席人选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在梁漱溟的提议下,69岁高龄,略微口吃,并且一贯反对结党的张澜被推上了民盟主席的位置。

张梅颖:民盟成立的时候是三党三派,都是知名人士,对吧。好像谁也不太服谁,尽管不再分党派了,任何人都是民盟成员,对吧,但是各有各的政治立场,作为一党的主席,当时也只有他能够镇得住。

解说:后来民盟同仁范朴斋在谈到张澜的凝聚力时说,民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团体,有人以为张先生一定是一个手腕灵活的人,哪知恰恰相反,张先生的妙处,就在丝毫不懂得什么叫做手腕,他的高明之处就是直,巧妙之处就是拙。就这样,他真的领导了民盟,而且领导得恰到好处。在半年后的国民参政会上,张澜、罗隆基等人根据民盟纲领提交了一份议案,要求国民党尽快结束训政,实行宪政。蒋介石恼羞变怒,拍案大骂,把我当宣统了,随即帕特务对张澜进行严密监视。张澜不以为意,与蒋介石当面辩论长达两个小时,并在此后两年中拒绝出席参政会。

1955年,张澜去世后,陈毅在悼文中写到,当时反抗蒋政权就要冒生命的危险,而张澜领导的民盟竟敢和蒋介石分庭抗礼,这是一个严重的考验。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格局发生重大转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迫使纳税德国节节败退,日本也在太平洋战争中遭遇惨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呈现出即将结束的态势,此时,在中国,蒋介石一方面暗中加大独裁力度,另一方面却摆出一副民主的姿态,承诺将在民国实行宪政,并邀请张澜等人重返参政会。

陈晓楠:在这次的参政会上张澜以民盟主席的身份直言,蒋介石应该结束训政,还政于民,蒋介石随后以讥讽的口气打起了官腔,训政还是需要的,昨天张表老不是还训了我一顿吗?听到这番话,张澜当场起身斥责蒋介石,对国家大事毫无诚意,从此对国民党彻底失望。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