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 “戴瓜皮帽穿长衫”的国家副主席
2009年02月19日 13:28凤凰网专稿 】 【打印已有评论0
相关标签: [陈晓楠] [我的中国心] [张澜]

人物简介:
张澜(1872-1955)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之一。1941-1955年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主席,新中国首任国家副主席之一,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多党合作的先驱。

躬履艰难节乃见——张澜

陈晓楠: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位老人的故事,他离开我们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上个世纪的1955年,当他以83岁高龄,在首都北京的一家医院里安然辞世的时候,他的身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和民盟中央主席。

解说:今天的年轻人,也许不再知道他的名字,然而提起开国大典上,站在毛泽东身后,那位身穿长衫,银髯飘拂的老者,中国人或多或少都有印象,他就是张澜。新中国最负盛名的油画,《开国大典》记录了这个永恒的时刻,同时也把一个不大不小的问号留给了几代中国人。

张志华:就是主要说他,怎么这么一个老头,戴瓜皮帽,穿长衫,怎么能当国家副主席?

解说:然而时隔半个世纪,正是这个匪夷所思的独特形象,把张澜留在了中国民间迅速稀释的集体记忆里,也许这并非一个偶然。这是一份极不寻常的履历,在共和国的政府里,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新中国,一路走来的知名人士不在少数,而在每个时代都在政治舞台上身居要职,并且举足轻重,除了张澜绝无仅有。

梁晓声:他本不想做官,他完全是在特定的时候,被民众选为护官正的人。他说我最反对结党,他们推举我,一兜党派都装到我兜里头了,他开玩笑。这个人身上很少体现出智慧性。他身上只是默默地体现原则。

罗涵先:(民盟里面)如果说有才,最有才的是罗隆基。要说对共产党,紧跟共产党,紧跟,是史良。要说道德文章,道高望重是张澜。

陈晓楠:公元1872年一个暮春的夜晚,四川南充乡下,蜗居一隅的教书先生张本清梦见了他从未见过的大海,惊涛骇浪之间,一叶小舟飘飘荡荡。就在同一天,张家的第三个儿子出世了,或许是对未来有所预见,张本清给儿子取名张澜,字表方。希望此儿能像梦中的方舟一样,于即将到来的乱世中自我保全。

解说:这一年正值清同治11年,苍颜皓首的大清王朝正频频向西方行礼。包括詹天佑在内的第一批幼童留学生被派往美国。洋务运动方兴未艾,西学东渐蔚然成风,中国人千古不变的表情开始变得微妙起来。然而在山水阻隔的四川腹地,人们对这一切闻所未闻,教书先生张本清谨守着祖宗的规矩,将千年不变的课业,传授给他的弟子和几个儿子。并在若干年后收获了“农家五父子,一门四秀才”的美誉。

张家本是佃农,又兼子女众多,生活自然十分清苦。张澜五岁起便跟随家人割草、拾柴、放牛、种地。却偏偏于劳作的间歇,背熟了邻人所赠的半部论语,张本清见儿子勤奋早慧,便早早地将他延入书馆学习。于是,汲取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张澜一天天长大成人。与此同时,父亲的正直端方,母亲的克勤克俭,也给了他深深的影响。这使得青年张澜不仅品学兼优,更恢恢然有古人形貌。川北圣人的气质,此时便已隐约可见。1894年,24岁的张澜,穿着生平第一双布鞋踏进了科举考场,然而当他顺利考中秀才,并为之欢欣鼓舞的时候,真正的乱世到来了。

解说:甲午战败,举国震惊,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赫然摆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科举制度的废除固然让张澜不无惆怅。亡国灭种的危机,却更令他感到锥心的疼痛。1899年,28岁的张澜受聘来到广安,执教于维新派人士创办的新学紫金精舍,在这里他结识了四川维新派的代表人物罗纶和蒲殿俊。并很快成了维新思想的拥戴者。此时,戊戌变法失败已经整整一年,慈禧太后继续独揽大权,力主维新的光绪帝,已被囚禁在中南海。

陈晓楠:紫金精舍的校舍是一座庙宇,张澜他们在那里修建校舍的时候,庙里还有三座满是灰尘的菩萨,有人戏言请三位真神下殿,想捣毁神像,却发现菩萨是铜铸的。于是,这6位青年把神像扔进了阴沟里。这件事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地方官以为他们是康梁的余党,要抓捕张澜等人,而这一段经历,也成为了张澜民主生涯的起点。

解说:其实所谓请神下殿,乃是针对慈禧的一个隐喻,此后张澜的斗争便不再含蓄。1903年,32岁的张澜作为四川官派留学生远渡重洋来到日本,进入东京宏文书院学习格致,目睹明治维新带给日本的巨大变化,张澜迫切希望光绪皇帝也能重掌大权,带领中国变法维新。于是在为留日学生举办的慈禧太后70大寿庆祝会上,张澜大声疾呼,皇太后既已年过古稀,还不退位更待何时。为此,清政府驻日公使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将张澜关押起来,由于学院出面干涉,张澜很快得以释放。从此,人人都知道,留学生里出了个不怕死的四川人。两年后,张澜完成学业回到家乡,在南充县顺庆府官立中学堂,他满怀教育救国的热忱,大刀阔斧改革旧习俗,推行中西合壁的新课程。很快,一所默默无闻的乡学成长为生机勃勃的近代新学堂。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的朱德就是张澜这一时期的学生。对于教务长张澜,朱德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严厉与刚直。

梁晓声:他在当学堂教务长的时候,为了整肃这个教育纪律,那么颁布了许多条令,其中就包括,就说任何来视察和走访的官员,只能入一道门,不能进第二道门,只能到一间会客室里边去清茶待客,有的官员对此是非常恼火,就说当他身为教育者的时候,他绝不会在大官面前低眉顺眼。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