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 “戴瓜皮帽穿长衫”的国家副主席
2009年02月19日 13:28凤凰网专稿 】 【打印已有评论0
相关标签: [陈晓楠] [我的中国心] [张澜]

解说:正当教育革新家张表方的名字逐渐为川人所熟知的时候,急转直下的国事把他推向另外一个陌生的舞台。1911年5月,清政府悍然把原本属于四川人民的川汉铁路宣布为国有。继而又以路权为抵押,向美、英、法、德四国银行大举外债。这一无耻行径,激起了全川人民的愤怒。作为南充县股东代表的张澜,会同保路同志会的其它领导人一起冲进了总督府。

罗涵先:当时的总督叫赵尔丰,要把这些四川保路同志会的领导人全部关押起来。候旨听斩,要杀头啊。

张志华:两个刀架在脖子上,抢顶着胸口,在这个情况下别人都不敢说什么了,他还据理力争。

罗涵先:你投不投降?他说我不投降。

张志华:从这开始大家就很钦佩他,真是威武不能屈。

解说:1911年闷热的仲夏,在有屠夫之称的赵尔丰的牢房里,当其它狱友纷纷以沉痛的笔调留下遗书的时候,张澜信手拈来的却是这篇由30种鸟名连缀而成的游戏之作《田家乐》,字里行间,中国传统文人的雍容淡定跃然纸上。毛泽东曾用与日俱进比拟张澜思想的进步。而在他的血液里,传统而又放达的文人风骨却始终生生不息。这或许是他一生都穿长衫的最好诠释。

保路运动以后,与张澜在同一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有的因环境所迫而销声匿迹,有的因意志消沉而渐渐淡出。更有人因堕入陈腐而被历史淘汰,唯有张澜,一颗始终炙热的爱国爱民之心,伴随着他走进了跌宕起伏的新时代。在很多老年人的记忆中,张澜曾是巴山蜀水间并不多见的包青天。辛亥革命成功后,不惑之年的张澜曾在八年中历任川北宣慰使和嘉陵道道尹。1917年更是官至四川省省长。正是这不长不短的八年,造就了一位老百姓传说中的川北圣人。

张志华:保路运动以后,就是1912年担任川北宣慰使,上任之后他就去视察,老百姓申冤,到处在告,有的人告这个,农民告这个恶霸晏弘把他女儿霸占了,完了他就去查,他抢占农田,抢占民女,无恶不作,这时候就把他抓起来审问,这时候很多人在说情,他一看来告状的都是贫苦人民,来说情的都是富豪,当然他心里就很清楚,最后经过审判把他杀掉了,整个儿大快人心,所以由这几年在川北的治理,所以蔡锷送他一个匾,现在还在,你们去可以看到,叫今日之管仲。

梁晓声:张澜在当省长的时期,四川有一年闹灾害,他的四弟致书给他,就说希望在政府部门谋一个低微的职位,以挣一点现钱养家糊口,那张澜就回信说呢,我受百姓推举,实为百姓仆役,那时他就谈到权力是谁给的问题,对吧,就说身系一切权力都是百姓所委托,我怎么能够用这样的权力来为自己的弟弟安排一个职位呢?然后还写到就是说,弟如爱我,应体谅我的心情,以在家中替我孝敬侍奉老母为最好。

解说:南充是张澜的家乡,出任川北宣慰使后,亲朋故友托关系的越来越多,对此张澜曾以辞职一了百了,后来,北京政府任命张澜为四川省省长,张澜却把母亲和妻子留在乡下,让她们依旧过着养猪种地的农村生活。张澜为官清廉,对外应酬总是自掏腰包。因此负债累累,不得以将祖辈留下来的几亩薄田变卖,家中一贫如洗。

梁晓声:当时的这个南充地区有一名军阀就受别人的唆使,要兴起倒张的举动,他派了一些密探到张澜的家乡去,打算在生活方面寻找到张澜的一些做人、做事,甚至包括用我们今天的说法,一些腐败的一些破绽。结果去侦探的人回来给他打报告说,但见环堵肃然,就说墙上什么都没有,一屋空空,家人庵居素食,庵就是道庵的庵,过着一种像出家人的一样清苦的生活,无可窃物。这个军阀应该叫石清扬,他当时听到了这个汇报,沉吟良久之后就是长叹了一声,天使张澜如此清政,倒张必遭天谴。就后来他就是完全打消了这样的一个念头。

解说:然而为官清廉并没有为张澜换来他所梦想的桃花源,那时候,成长起来的军阀开始了连年混战,张澜视线所及,四川万里疆土,百姓民不聊生,1918年,张澜被迫离开了四川前往北京。第二年,五四运动爆发了,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新风气下,流行于世面的各种思潮汹涌澎湃,中国社会被推向大变革的前夜。

身为北洋政府的朝中人,看似保守的张澜却对新文化运动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常阅读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并很欣赏胡适提倡的白话文运动。在他主持《晨报》期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都曾是他的专栏作者。从1918年到1920年,张澜与五四运动的领军人物交往频繁,北京大学的红楼见证了他思想的转变。

张茂延:他在北京的时候设立了四川省长行署,但是没有事情,所以他一天就在街上就逛书店啊这些,他那时候在找国家的出路,一边是苏联的榜样,另外一边就是,那个时候说是帝国主义,那些英美。他对于孙中山的革命他已经觉得有些失望了,觉得孙中山那种革命不能够彻底来救中国。

解说:十月革命爆发后,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新名词出现在中国人的闲谈中,人们还没有能力把它和中国的未来相联系,在欲知其底蕴的冲动下,年近半百的张澜开始研究这个为劳工的新主义。

张茂延:苏联的一种大的情况啊他们晓得,但是到底是个啥子,具体是什么情况他们不晓得,所以他们那个时候到处找书看。

解说: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毛泽东这个名字曾不止一次地进入张澜的视野。这个年轻人睿智的思想,和笔端的锋利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是由于地位悬殊,张澜和这位年轻的图书管理员一直不曾谋面。1920年,张澜因母亲病故辞官回到家乡,此时,北洋政府正陷入走马灯般的政权更迭,军阀连年混战,人民普遍厌战,一时间地方自治,成了一段历史时期之内的人心所向,张澜说,南充要自治就要发展实业,那么南充的教育也就不能不倾向实业。

张茂延:从搞自治一搞搞了5年,从小学到中学,职业中学这些,他办了好像有400多所(学校),整个南充,他自治的范围有20几县。

解说:在张澜的推动下,南充各地中学纷纷开办了农业、蚕丝、工业、医学、师范等各类专业班,几年以后,大批实用人才,支撑起了南充的地方经济。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