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文:让农民住楼房只是“看上去很美的事”
2008年11月17日 09:46凤凰网专稿 】 【打印
对不起,您的浏览器禁用脚本或者您的Flash播放器版本较低!请点击这里获取最新版本。

根据统计,在中国,十年文革中约有1600万的知青下乡插队,现任的中农办主任陈锡文,当年就是这些知青当中的一员。1966年,陈锡文初中毕业,而就在这一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废止了高考。在家休学了一年多之后,1968年的9月,陈锡文响应号召,只身来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插队,并且在那里渡过了十年的青春岁月。1978年恢复高考之后,已经28岁的陈锡文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农业经济专业。而与他同样,曾经在黑龙江插队的包括了现在的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科技部的副部长李学勇、著名的作家梁晓声等人。尽管后来各人的轨迹不同,但是对于岁月打下的"知青"这个烙印,他们当中许多人都说,那是人生最为难得的一段记忆。

陈锡文:我心里就一直有一种

吴小莉:情结

陈锡文:一种情节,或者说甚至是有一种负疚的感觉,我曾经在那么穷困的地方生活过,那我现在跑到北京来了,那我想起来那边的农村农民,还在那种状况下,那我就心里老惦记着,能不能给他们做点什么,所以有相当一批人是这种想法。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真叫百废待兴,中央机关,国家机关,文化大革命以后没进人,那么新的人又没有,老的人都七老八十了,下乡調查就很困难,所以中央非常急迫地希望能得到第一手的资料,那么我们那个时候正好年富力强,28岁才上的学,那阅历,知识,让我们搞这种农村调查,比普通的大学生应该说强一点。

吴小莉:而且有热情

陈锡文:所以慢慢慢慢的呢,中央就觉得有必要,留一些人,留下来让他们专门搞调查研究,所以是这样的机缘我就留下来,留下来也就再也没走开,一直搞这个。

留下来的陈锡文,1982年大学毕业之后顺利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工作。1990年7月,他随机构调整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究部工作。十年后,升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虽然说职位升了,但主要的工作仍旧是农业政策研究。

2003年,中国严肃文学期刊《当代》在第6期当中刊登了一篇非常有影响力的纪实文学《中国农民调查》,被称为是年度扛鼎之作。34万字,很多人是含泪读完。而一位读者就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农民所承受的是"你所想象不到的贫穷,想象不到的无奈,想象不到的抗争和想象不到的沉默"。而事实上,2003年前后,感到痛苦的也包括了陈锡文在内的很多农业领域的研究者和决策者们。陈锡文告诉我说,到了2003年9月底10月初,在中国个别沿海城市的粮食只有几天的库存量。而面对着中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亿亩,粮食的播种面积减少了两亿多亩,粮食的总产量连年减产,陈锡文和很多人都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心焦。

陈锡文:粮食产量降到只有8600亿斤,我们需求量一年要超过一万亿斤,你04年粮食产量要再回不来的话要出大问题的,/同时农民的收入增长很困难,连着几年,收入增长都不到5%,那么城乡差距就拉大,所以那年,党中央高度重视这个农村问题,尤其是担心粮食要出问题,所以04年,03年开始准备这个文件,我们文件大概一般都得准备几个月到半年。

陈锡文说,文件的重要性当然不能够拿号来排,但是中共中央发一号文件,关心农民了,这却是实实在在农民内心的看法。

陈锡文:最初农村改革的那五个一号文件给农民印象太深刻了,因为那每一个文件去都给农民在改革上,有推进的举措,在经济上给他实惠,所以农民觉得一号文件太好。当时我就觉得那时候中央真是高屋建瓴,锦涛总书记,家宝总理就反复的跟我们讲一条,要想把粮食搞上去,就得调动种粮人的积极性,要调动种粮人的积极性得让他种粮有利益, 那么,这一年就黑龙江吉林中央就停收农业税,其它有些省就自己开始免了,这个是对农民来说不得了的一件事情,第二个呢这一年是第一次开始对农民给直接补贴,我给你发钱了。所以很多农民说皇粮国税过去都是天经地义的,现在说税不交了你还给我钱,从来没有过的事,这些政策出台对农民的振动非常大,马上这个粮食一下就这一年,一年就增产770亿斤粮食,这在历史上没有过,一年增产。

2005年10月8日,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会议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

陈锡文:五句话很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都按照这个去做就不会出问题,但你传达到下面呢,有些干部他就出偏差了,他别的话,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这要费多大精力过多长时间才能实现呢,管理民主,乡风文明这也是一个更长期的过程,所以他看了半天,真要做出点事来就一件事可干。

吴小莉:村容村貌。

陈锡文:村容整洁,于是就开始拆啊,建啊,就开始。那么就等于要加重农民负担,甚至要负债,对吧,弄的怨声载道,所以我有时候说,你们当然也不能太苛求农民,他出了毛病你去指点他你去引导他。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赵佶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