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经济"时代人均GDP突破万元大关
在中国,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曾盛行着这样一句话:"出国容易进藏难。"修建通往西藏的铁路,一直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
早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孙中山先生在他发表的《建国方略》一书中,就提出了修建七大铁路系统的规划,而修建西藏的"高原铁路"也第一次被纳入其中。
1943-1945年,国民政府派人去实地勘测,并撰写了"草测报告"。但是,由于国力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这条铁路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始终只是一条"概念铁路"。美国火车旅行家保罗·泰鲁甚至在《游历中国》一书中断言:"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把修建进藏铁路重新提上议事日程。经过全面勘测,青藏铁路于1958年9月开工建设。但是到了1960年,在严重的经济状况面前,耗资巨大的青藏铁路不得不停工。1974年,重新开工的青藏铁路经过10年的修筑,西宁至格尔木段终于建成通车。然而,由于当时经济原因、加之高原、冻土等筑路技术难题尚未解决,格尔木至拉萨段的铁路被再次搁置。修建通往西藏的铁路又一次化作梦想。
10年后,1994年,格尔木至拉萨段被重新论证,最终在2001年6月开工建设。
主席:西藏这个地方为什么落后啊,有诸多的原因,但是其中封闭,这是个很重要的一条,可以说西藏人民通铁路是期望了五十多年,
向巴平措说,青藏铁路开通后,西藏进入了"铁路经济"时代。2006年,西藏自治区人均GDP突破万元大关,创下经济发展历史最好纪录。
青藏铁路给西藏带来明显利益的同时,不少人也对通车对西藏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担忧。
吴小莉:西藏铁路通车之后,其实对于西藏也发生了一些巨大的变化,它有没有产生一些负作用。
主席:铁路通了以后它是不是对环境有影响,我感觉啊,铁路这个容量大,再一个呢,它这个轨道,铁轨是固定的,因此呢它对环境的影响是非常之小,再一个这样的过程当中非常注重环保问题,因此这方面应该说比其他的运输工具,铁路比其他工具更小,毕竟量大,而且呢,它也不是到处乱跑,不是把草皮到处压着跑。
主席:另一方面有人担心,进藏以后是不是对环境造成影响,我们当然非常注意这个问题,就像布达拉宫这样的地方,我们怕游客多了对它有影响,除此之外我们对一些游客容量,我们认真做过这方面的可行性研究,经过反复研究以后,一年有个五六百万一点问题都没有,我们现在的人数就算402万人也赶不上内地一个景点这个旅游参观的人数,因此应该说,在这方面我们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还有余地,不必过分担心/我经常讲,我是像保护自己眼睛一样保护自己的环境,因为我们祖祖辈辈还要繁衍生息在那个地方,我们比哪个都更重视环境问题,
西藏边境贸易的窗口
向巴平措说,青藏铁路开通后不久,西藏就开始酝酿其支线的建设了。西藏的目标是把铁路修到中印边境,打造西藏通往南亚的陆路大通道。
主席:中央整个从长远规划来讲的话,一方面是往南形成一个环线,另外往西这个方向,甚至于往边境这个方向,这个应该说是这个属于一个大的规划,现在我们最希望的还是从拉萨到日喀则,拉萨到林芝这样一个支线能够率先形成,那么现在我们工作做的最到位的前期工作已经全部就绪的,还是从拉萨到日喀则这一条支线,我们觉得先修这一条路,对我们日喀则这一个大的地区,甚至以后阿里的方向,和以后对边境贸易这方面的推动,都可以讲有很重要的作用,我是希望能今年内能够批下来,今年能够开始动工,这是我的愿望和要求。
而根据规划,青藏铁路支线将先延伸到日喀则,然后再从日喀则延伸至亚东,最后由公路通到乃堆拉。
乃堆拉,藏语的意思是"风雪最大的地方"。然而这个海拔4545米的山口,却是两千多年前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上世纪50年代中期,这里曾是中印主要的陆路贸易通道,但是1962年,由于中印边境冲突,这条世界上最高的公路贸易通道被迫关闭,此后,中印之间的货物只能通过天津港,绕道几千公里进行贸易。
2006年7月6日,中印双方在日喀则地区亚东县的乃堆拉山口,举行了边贸通道重开仪式,中断了44年的通道终于得以恢复。
主席:应该说这是一个极具潜力的一个通道一个发展的方向,因为印度和中国这两个国家的人口加起来,恐怕就占了世界的这个三分之一了,而且呢印度的北部跟咱们整个西藏相对来讲的话,也是比较欠发达地方,也具有很大的互补性,从历史上来看的话,这个印度那个口岸,跟这个西藏方面,这个贸易量,也是比较大的,开放以后,我们看了一下,这几年啊,这个是个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是真正形成一定的贸易量,可能还需要各方面的条件。
吴小莉:未来会不会再多开几个边境的口岸进行贸易的窗口。
主席:现在仅仅是个边贸,下一步呢还要变成一个口岸,那么这项工作呢我们应该说逐渐的推进,但是毕竟是两国之间的事,因此呢咱们也不是一厢情愿,不能操之过急,但是整个的方向还是非常不错的.
相关新闻
编辑:
孙艳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