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外交要着眼于人民,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有感情的,做人的工作当然要有人情味。可不要小看外交要有人情味这个思想,过去“左”的思潮盛行,“人情味”是受到批判的。在这方面,江泽民主席给我们做了榜样。外交要有人情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也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的一个新发展。
1993年11月,江泽民主席出席了西雅图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领导人首次非正式会议并与克林顿总统举行了正式会晤。这是1989年之后中美两国元首第一次正式会晤,这一行动对进一步打破西方对华制裁发挥了重要作用。江泽民主席这次美国之行是1993年中国外交上最重要的行动。
克林顿邀请江泽民主席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90年代十分流行的一种说法认为:19世纪是地中海世纪,20世纪是大西洋世纪,21世纪是太平洋世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世界正处在急剧变化之中。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区域集团化趋势也在增强。为加强亚太各国(地区)的经济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1989年1月由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时首先提议,后在澳大利亚总理霍克、日本首相细川护熙和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等人的共同倡议推动下,1989年11月5日至7日,澳、美、日、韩、新西兰、加拿大及东盟六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首届部长级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APEC的宗旨和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性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该组织的最高活动是非正式首脑会议,它是区域内国家首脑个人非正式的集会,就有关经济问题发表见解,进行意见交流。
1993年11月17日,江泽民主席赴西雅图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途经旧金山时,在中国驻旧金山总领带领事馆与美国100多家大公司的总裁和高级管理人员会面。江泽民主席对美国企业家们说,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面向世界所有国家。在这挑战与机遇并存,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相信美国的企业界是不会让眼前的机遇失之交臂。
1993年4月5日,克林顿总统一天之内两次给江泽民主席写信,一是对江泽民主席在1992年对他当选美国总统的祝贺表示感谢;二是对江泽民同志当选中国国家主席表示祝贺。克林顿在信中说,美中两国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国家,对确保世界和平都负有重大责任。美国政府认识到中国在世界上的重要作用,希望两国关系得到改善。他希望双方增进相互了解,共同努力,争取在改善双边关系上取得具体进展。
江泽民主席给克林顿回了口信,指出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但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中美两国人民的利益和全世界人民的利益都要求我们从国际形势全局出发,用长远观点来看待和处理两国关系。他提出了处理中美关系的16字方针:“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
9月17日,克林顿再次致信江泽民主席,邀请他出席11月在西雅图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首次非正式会议。美方还表示将安排两国元首举行双边会晤。3天后克林顿又提前给江泽民主席发来贺电,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4周年,并再次表达了希望同中国建立合作关系的愿望。
9月24日,克林顿又一次致信江泽民主席,恳切希望能够同他在11月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首次非正式会议上举行会晤。
中国面临的选择
对于克林顿的邀请,中国面临两种选择:就事论事,江泽民主席美国之行的活动将局限于会见克林顿和出席会议;把江泽民主席的美国之行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安排,推动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选择了后者。
江泽民主席的美国之行虽然不是对美国的正式访问,但此行却是自1989年北京“政治风波”以来中美之间的第一次两国元首之间的会晤,举世瞩目,对今后的中美关系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国内在策划江泽民主席美国之行时,是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做的,各项活动都是系统工程的一部分,目的是要推动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
下一页:坚持把人权问题与对华最惠国待遇问题挂钩,是当时中美关系的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