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先锋项南 “晋江假药案”蒙冤下台
2008年09月04日 10:13南方网 】 【打印
相关标签: [何亮亮] [腾飞中国] [晋江假药案] [项南]

主政福建  锐意改革

1980年深秋,中央决定派遣项南主政福建,可谓知人善任。项南刚登上福建省委常务书记岗位,就遭遇旧体制的顽固抵抗,改革开放步履艰难。无论是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平反地下党冤假错案,还是创建厦门经济特区,他都遇到重重阻力和困难。记得1981年春天,我和中央党校一位同事到福建考察时,对厦门特区的不成规模深感失望,也对项南面临的难题感到担忧。当时项南主动谈起“真理标准”讨论,他语气坚定地说:“改革开放的实践,现在也在检验真理,对我们提出了新要求。”项南紧紧抓住“思想解放”这个关键环节,以大无畏的精神,勇创雷区,带领福建干部群众杀出了一条改革开放的血路。

孙中山先生教诲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这一点项南是实实在在地做到了。省委书记这个职位,上通中央决策层,下接地、市、县、乡官员和黎民百姓。可谓矛盾交织,众目睽睽,是一个绝不轻松的职位。项南以当“太平官”为耻,他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依靠广大干部群众战胜重重阻力,推进改革开放大业。

项南审时度势,利用福建“山、海、侨、特”的优势发展经济。他善于总结和发挥群众的智能:他支持农民“包产到户”的要求,坚定地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受知识分子肺腑之言的启示,他提出念好“山海经”、建设“八个基地”的经济发展战略;通过实地考察,他意识到优先搞基础设施意义重大,拍板向科威特借来低息贷款兴建厦门国际机场;他克服重重阻力,披荆斩棘平反“地下党”冤假错案,解开干部问题的死结;为了使福建的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建设更上一层楼,他当面向邓小平进言,建议扩大厦门特区范围;在城市改革兴起之际,他重视企业家的呼声,坚定勇敢地支持为企业家“松绑放权”;从闽南晋江农民利用“三闲”集资办厂搞商品生产的实践,他看到在农村发展乡镇企业对振兴经济的强劲动力,看到发展民营经济所蕴含的深远意义……只要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事情,他都不遗余力地去推行、去落实。

主政福建的五年,堪称项南一生的最辉煌时期。在这五年中,项南锐意进取,带领干部群众把一个经济落后的省份提升了几个档次。在他开创的事业中,有许多都走在全国的前列,拥有多个“第一”的桂冠。

但是,改革意味着否定与创新,它必然要突破某些固有的秩序和落后的体制,也必然有得罪旧秩序的维护者和既得利益者。项南在福建发愤忘我厉行改革的时候,不断有人对他造谣中伤、告恶状、搞小动作;项南提出的若干极富前瞻性的设想,就因这种人的捣乱而搁置。究其原因,除思想意识不同外,还有既得利益和个人私欲作祟等复杂因素……项南不得不“侧着身子战斗”:既要不遗余力地推行改革,又要防范明枪暗箭。

项南遭遇的阻力,并非仅仅来自地方;种种居高临下、上纲上线的训斥、责难,乃至“黄牌警告”,更使他步履艰难:搞厦门经济特区招商引资,“理论权威”胡乔木就在中央会议上危言耸听地大讲“旧中国的租界”;与外方合资生产“福日”电视机,又有高官说这是搞“殖民地性质的企业”;支持为企业家“松绑放权”,有人就质问你还要不要党的领导;尝试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有人更是以种种堂而皇之的理由限制和打压;支持福建农村发展乡镇企业,有人就要追究他支持“卖假药”的责任,直至演出“晋江假药案”的闹剧……一道道“金牌”下来,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项南的处境实在艰难,简直是动辄得咎。

身为沿海开放省份的“封疆大臣”,项南与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饱尝了其中的艰辛。京城还不时传来消息:最高方面有人说对广东的任仲夷、福建的项南“不放心”。本书传主项南如果是个乖巧的人,或许还好办,可他偏偏是以条刚直不阿、宁折不弯的硬汉,这就在劫难逃了。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