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月,邓小平和家人在深圳“锦绣中华”的布达拉宫微缩景区前合影。
【足迹】
深圳华侨城员工深情追忆
伟人与游人同乐,其乐融融
1992年视察广东期间,小平每到一处均发表重要讲话,唯有一处相对比较轻松,这就是深圳华侨城的民俗文化村和锦绣中华微缩景区。当时,小平在这里充分享受了游园的快乐。
12年后,当时参与接待的员工回忆了伟人与游人同乐的国泰民安景象。
小平指示园区对游人正常开放
记者首先寻找当时陪同小平游园的华侨城负责人马志民。他在外地休养,便通过工作人员交给记者一篇回忆文章。
那是1992年1月21日的上午,风和日丽。马志民回忆,在小平来到之前,园区按原先部署不对游客开放,对外也暂停售票。但小平知道后,指示不要影响其他人游园,还是正常开放。因此,在小平入园前又匆忙恢复售票。于是,小平到来时,园区内已有了很多游客。
上午9时50分,小平来到民俗文化村东大门广场。大家一得知消息,顿时沸腾起来了。广场上欢声雷动,鼓乐喧天,身穿鲜艳民族服装的各族男女青年,载歌载舞迎接小平同志的到来。
小平登上电瓶车,开始游览。车过“陕北窑洞”,一个马来西亚旅游团中的游客发现了坐在车上的邓小平,马上高叫起来:“邓小平,邓小平!”
游客们蜂拥上前争相拍照,邓小平和卓琳向他们频频挥手。
马志民回忆,次日的香港报纸在显著位置上登出了小平坐在电瓶车上游园的照片。这张照片就是马来西亚旅游团中的一位游客拍下的。
车抵西藏布达拉宫景点,小平下车观看。他深情地说:“我到过全国很多地方,就是这里没有去过。”于是,他与家人在“布达拉宫”前照了一张全家福。众所周知,西藏是二野和平解放的,但可惜小平就是没有亲自去过。
马志民说,小平的到来,使民俗村和锦绣中华成为焦点。这一年两景区接待游客730万人次,是迄今为止游客最多的一年。
小平夸新疆姑娘辫子漂亮
当年在民俗村的维吾尔族村寨为小平表演节目的演员阿巴拜克日接受了记者的采访。阿巴原来是新疆喀会地区歌舞团的演员,1991年到华侨城民俗村履行3个月的演出合同。因为喜欢深圳“没有冬天”就留了下来。
阿巴说,民俗村中维吾尔族和藏族村寨接待任务较重,经常有外国元首来看表演,演员们的心理素质比较好,一般不会怯场。但是,一听说为小平表演,大家还是有些紧张,害怕为心目中非常崇敬的伟人表演出错。
小平来了,坐了下来。那慈祥的微笑,顿时让大家轻松下来。一共有23名演员上台表演,阿巴吹笛子,曲名《喀什塞那姆》。
小平自始至终都面带微笑,看得非常认真。女演员舞姿蹁跹,人在转,裙在旋,满头的辫子也跟着飞旋。小平高兴地鼓掌,说:“新疆姑娘的辫子多,而且漂亮。”人们也许记得小平曾经幽默地说过:“我是维吾尔族姑娘——辫子多。”
采访札记
“不请自来”与“回头嘱托”
1992年的早春,因为小平突然南下,成为给历史的一个惊喜。
话本不多的小平,这次却反复地讲,反复地说。情真意切,语重心长,斩钉截铁。如东方风来,卷起滚滚春潮,吹绿满园春色。
他这次到深圳是“不请自来”的。李灏回忆,深圳特区成立后,小平只在1984年来过一次。此后,深圳多次邀请他再来指导工作,但小平一直没有来。但1992年早春,深圳还没来得及请,他就不打招呼自己来了。他一定是觉得非来不可了。所以,88岁的小平一到深圳就“坐不住”,立刻开始视察。
小平为什么不请自来呢?他一定是觉得非来不可了。回顾当时,整个特区面临的舆论环境不太好。有人认为特区是国家用钱堆起来的,没什么大不了;有人揪住黄、赌、毒不放,说这是开放的结果;还有人说特区不再姓“社”,而改姓“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特区的同志压力很大。
小平总是在特区的关键时刻到来。1984年的那次视察,也是特区困难之际。当时,有人说特区全变了色,甚至将特区与旧社会的租界并提,帽子很多,每一顶扣下来,都可以压死人。
这时,小平来了,成为特区放开手脚、加快发展的主心骨。
1992年小平的到来,让经济特区乃至全国力辟冰谷,破浪前进,掀起新一轮发展高潮。
小平的不请自来,是对特区关怀备致,呵护有加。
那年春天,小平还有一个令人难忘的回头嘱托。那是他在离开深圳前,刚走出几步,突然一回头,对深圳的“当家人”李灏说:“你们要搞快一点。”多少年了,这个场面永远珍藏在特区人民的心里。
回头嘱托的无限深情和无限寄意,是那一年春天故事里的动人强音。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已经融入小平的生命深处。从“不请自来”到“回头嘱托”,他是多么像爱着生命一样爱着经济特区。
12年过去了,又是翻天巨变。当年小平登临的深圳最高楼国贸大厦,已成陪衬,一栋栋更高楼从旁边越过,直指云霄……
往期阅读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