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动 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
2008年12月05日 16:53凤凰网专稿 】 【打印

文物修复工人与摄影的一生情缘

刘芳:八十年代末,著名的服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曾经带着法国和日本的模特,在上海和北京举办过时装发布会。发布会被定性为内部观摩,入场观众需要通过政审,一律对号入座记录姓名,不得转让入场券。显然制订这些规矩的管理者们,当时没料到几年后会有一部电影叫《街上流行红裙子》,更加明显的是,这些风云急卷的变化是政审所不能阻止的。同样意料不到的还有李晓斌,这位当年只是20出头的轻狂少年,从未想到自己的作品在三十年后,能拍出不菲的价钱。他说他只是在那个时候,按照自己内心的需求,去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李晓斌20岁进入了中国历史博物馆,成为一名文物修复工人,这份与摄影并没有多大关系的工作,却对他整个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晓斌:什么东西,能不能够被历史承载、能不能就是说不断的被传播下去,它的价值空间都有多大,这是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说做文物工作的人吧,就是说他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未来,什么东西会有价值,有没有就说那个不断的被传播,它的稀缺程度,珍稀程度,这些都是决定其最终价值的东西,

我觉得就是说通过摄影的这种纪实记录的方法,把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岁月就是给记录下来,它就有可能成为一部历史。成为历史的东西的时候,历史能够进入传播的时候,它的价值是你不知道会怎么样的。

历史车轮的清晰指纹 青春中国

尽管详尽地记录了那一个年代的无穷变化,但是李晓斌最得意的作品,却是一张四人帮的人偶照片。他觉得这张照片,其实他所有作品的起点。

四人帮的人偶

李晓斌:实际上就是说来说去,就是说现在说三十年,我觉着就是差一点应该说到为什么造成了这个三十年,就是说,归根结底,怎么才有这三十年,最终的还是76年中国发生了这种政治上的变化,才有了以后的一切的这种政治上的、经济上的、文化上的这种变化,包括我们今天生活上的变化,我们今天的富强。

刘芳:我相信,每一位观众在李晓斌的作品中,都能找到一些共同的记忆,李晓斌的镜头虽然对准的是北京这个风云际会的帝王之地,但是里面都是小人物、小场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在历史车轮的宏伟轨道上,印着的正是这样一个个清晰的指纹。

改革开放最初期,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和当时的老百姓,似乎处在一个共同的青春期。对外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被严酷地压抑了多年后,终于找到一个喷发的出口。带着本能的躁动,也存在某种未知的迷惘。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大语境下,很多人似乎只停留在最初期的八十年代。但是正如人生一样,青春的轻狂与迷惘,才最值得怀念。

《 事实·正前方》 凤凰卫视资讯台

首播:周日 18:30-19:00

重播:周一 02:30-03:00,10:30-11:00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