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三十年 从“生死契约”走上的致富路
2008年11月28日 10:43凤凰网专稿 】 【打印
相关标签: [大包干] [小岗村] [社会能见度] [曾子墨]

解说: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实现“工业致富”的路径大多是两条,一个是招商引资,一个是村办集体企业。但是,对于“大包干”标杆小岗村,村办集体企业同样是行不通的,“集体”在这个村庄几乎已经废掉了。

关友江: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公益事业村里,或者挖个水沟,搞个其它什么,必须要集体来搞的,那你就直接生产队拿钱搞。一人多少钱,还是一户多少钱来建东西,集体就不存在集体这个事了

严德友:村里那时确实是一分钱没有的。为什么呢,小岗村它有一个特殊性,当年“大包干”把集体东西分得一干二净,什么都没有了。因为包括村里面连自己办公的地方,比如说涉及到土地,那都是农民的。它这个特殊它就特殊在这个地方,把集体东西分得一干二净,什么都没有。

解说:没有外来投资、没有集体资产,小岗村选择了在时代的洪流中等待富裕的降临,甚至到1997年这个村庄才有了第一批外出打工者。但是,村中的一件小事也让我们明白,小岗村不能集体致富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交通、气候或者自然资源。

严德友:到1997年的时候,县里面给了十万块钱买了一台推土机。推土机就是出去呢,推出去帮助附近的村民挖塘、整地,一年下来过以后,有几万块钱收入。那个时候就有一点积累了。紧接着呢,那我们就把有线电视、广播全部就做起来了。

记者:推土机几年能把成本赚回来?

严德友:应该讲三年吧,两到三年时间。

记者:那也就是说,村里面如果自己集资早买一个推土机,三年收回成本,剩下就是利润了。

严德友:村里集资,你这个集资在农村应该讲还是很难做的,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记者:你想过集资吗?

严德友:想倒想过,但想过实现不了

记者:就是没办法筹到钱。

严德友:对。

解说:最近十年,小岗村发展迅速,外界分析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来自富裕的张家港市长江村的无偿援助,而另一个是来了一个省财政厅下派的书记。长江村的特点是给钱不要回报,而新书记的特点是能从省里要来财政拨款。1998年对于严宏昌来说是一个新的转折。在“大包干”之后的六个月他就从生产队长的职位上下来,直到这一年他才重新被村民选为村委会主任。上任之后的第一个会议,他向村民表达了“工业致富”的决心。

严宏昌:我就跟他们讲,既然今年我上来当村委会主任,我们就是要千方百计地要想办法领导群众怎么样来引导群众致富。往年的干部都是拿老百姓的,我这三年我争取不要老百姓的,那时候正赶上上缴、提留,农民负担加重的时候。我必须这几年不能再取老百姓钱,我们既然是干部,我们就要千方百计地走做生意、做买卖,我们办不起来厂,我们就像我自己过去的我这经历,我做点小生意,赚点钱,也要把老百姓的上缴和提留的负担挖过来。

解说:严宏昌希望用村委会主任的身份带领小岗村发展工业。他开始组织人招商引资、跑市场,从冶炼厂、养鸭场、汽车配件厂、柴油机钢盖厂、电梯配件厂到汽车轮胎防爆装置,很多企业都有了眉目,甚至有一个企业已经在小岗租地建设厂房了。

严宏昌:当时建厂呢,那也就是社会的一些环境呢,也还有不到位,正在建厂时候,有讲那个,要到地方工地上问人家要税收,最后要税收,我正好正在省里给他们批这个项目,最后搞得人家不太乐意。后来提出来很多问题。最后这个问题就是,厂房也就是办公室,场地正准备搞,我准备回来给他们弄场地的,但是盖的办公室场地,这个院子已经拉好了,办公室的房,墙盖得够高了,就是没封顶了,当时就放下来了。

解说:十年之后的回忆,严宏昌把这些企业最终的失败归结为地方政策原因。因为有的企业转到其他地区投资,最终成功了。此后,严宏昌的工业梦一直没有再次实现的机会。

严宏昌:我当时也很懊恼得慌。自己也想一心一意,我们讲嘛,我们太幼稚,一心一意地想,最后还想使一把劲,还想把小岗走出去。最后走到这样的成果,结果招商引资,人也招来了,也引来了,这个招商引资又是容易的事吗?上门跑、弄、叫、花费都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又没花生产队一分钱,也没花村里一分钱,全是我们自己掏。

记者:你们是哪些人?

严宏昌:就是我自己,我招商就是我自己花钱。就是包括人来招待就是我自己家的。我又没从村里报过钱。也没从哪报过的。

下一页:小岗村是否真的在走回头路?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