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三十年 从“生死契约”走上的致富路
2008年11月28日 10:43凤凰网专稿 】 【打印
相关标签: [大包干] [小岗村] [社会能见度] [曾子墨]

严宏昌:万里去的时候我们心里也在想,万里要能同意呢,我们可能就要好一些。起码万里他当时只是我们安徽省委书记。最后他去的时候,我们就提心吊胆地就给他汇报,尽量能说服他。他正好在我家,我是从上午八点半一直给他讲到十二点半。当时拉得也很投机。他第一句话就讲了说,我也没反对说的,真正的马列主义者还是出在农村的乡间茅屋草舍里,说像这样干我早就想了,就要没有人敢说这些话呢,当时我们心里才放下心来。

解说:“大包干”得到肯定,两个月以后,中央调万里担任国家农委主任,全面主持农村改革。得到万里肯定的严宏昌也更加大胆地迈开追求富裕的步伐。

严宏昌:1981年我就写信给,那时万里调到中央,我就给万里写信。1981年我就想了,就是农村如果是家庭经营这样长期下去,我们农民就能买,是不是这个私人能买拖拉机,我就请示这个。最后国家的机械部给我回信就是可以买。所以,我1982年就开始买拖拉机。

解说:小岗村“大包干”的第一年其实格外地艰苦,因为上级撤销了救济粮,劳动力都在地里干活,就派孩子到邻村为全家要饭。但是这一年大家也特别得有盼头,因为所有人都相信,单干,他们一定能够丰收。1980年,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来到小岗村,在严宏昌家开的座谈会上,万里说:“地委批准你们干3年,我批准你们干5年。”

解说:小岗村的手印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农村被放活,乡镇企业带动了中国经济发展,到1988年乡镇企业吸纳了一千七八百万的农民工作,被称为“苏南模式”的江苏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从1982年的132.6亿元迅速增加到了1988年的980.79亿元,而严宏昌也在这一浪潮当中开始了新的挣扎。1984年,小岗村的村民早已不必为吃上饱饭而苦恼了,很多村民还盖上了瓦房。严宏昌一直住着茅草屋,但攒了不少钱,听说有的农村开始办企业,他带着3000元钱到了浙江瑞安,这一趟行程让严宏昌至今坚信“无工不富”。

严宏昌:到那个小店里火柴标的是三分五一盒,结果我掏了一块钱给他,我说给我拿一盒火柴,买一盒火柴,好,他就给我一盒火柴,我一块钱给他了,他也并没找我钱,我就站那边等他,我说同志,我说我给你一块钱买盒火柴,你还没找我钱呢。他说你不是我们当地人,我说我不是你们当地的。他说对不起,我们这里没有一分,什么二分五分的,也没有一毛,两毛几毛的。我们这儿呢,你要要什么东西就是一块钱。要么这一块钱还给你说的,我就不要了,我送你一盒火柴。最后就是说到农村看,人家抽烟都抽两三块钱一包的,是农民抽的烟。但是在我们家呢,我们家的一些公社干部书记,别的县里干部只能抽到八毛钱一包的,那是“红三环”带把的,算最好的,只卖八毛钱一包,人家就抽两三块钱一包烟。

由“包产到户”到“无工不富”思想转变

解说:回村之后,很少有人相信严宏昌的天方夜谭。但他坚决要求把家里攒下盖房的钱用来办厂。他看中的第一个投资项目是生产编织袋。

严宏昌:第一笔钱是我自己家的几千块钱,除了我自己的,我在小岗那一片所有的群众,我就找群众这家借一千,那家借二百,一百也行。我借了好多家钱,这么凑起来的。连装上机器花了三、四万块钱,结果二十二天我收回成本。干了三个多月赚了几万块钱,最后有些干部眼红,说我搞资本主义。那时候还讲说关于“姓社姓资”的问题,还在摇摆不定。最后又说我在搞资本主义,一直给我汇报到县里,到市里。最后上面领导也吃不准这个时候的政策,最后只有说,宏昌,你暂时停停,你不要做了。以后那就把我的厂房的动力线就剪掉了。

解说:严宏昌还是想办工厂,此间既有昔日“带头人”光荣退去的寂寞,也有来自家庭的经济压力,然而一直难有合适的机会。

严宏昌:一直到1993年以后,办了一个米厂,办了一个食用菌厂,又办了一个就是工艺被厂。这仨就是利用原来梨园公社的旧房子把它办起来,办起来以后,米厂当年盈利八万,食用菌厂投资一万,当年盈利一万。床上工艺被厂呢,是出口日本的,当时做了四百床,第一批就是领原料回来做四百床工艺被,上了一百多人,工人。结果去交货的时候,而且受到表扬说很好。第二批货正在领,这个时候这几个摊子就被乡政府收掉了。

解说:瓶盖厂、工艺被厂、电子仪表厂、面粉厂、摩托车镜子厂、铜线厂等等都曾是小岗村农业实业总公司的项目,严宏昌是法人代表和总经理,然而这些工厂都是昙花一现,我们在村中走访多人,没有人能说清那些厂究竟怎样办起来,又为什么消失掉。

严宏昌:不干了我再种地。所以就埋头苦干就一直种地。除掉种地就是到冬天了,没事了,我就要出去到市场跑跑,做点小生意。那就是看看鸡贵我可以贩鸡,鸭贵我可以贩鸭,粮食贵我可以贩粮食,就这么样的,年年就是到冬天赚个什么千把两千块钱,起码回到家能解决小孩上学这些的花费。

解说:严宏昌1993年的投资化为乌有,他对于办企业开始心灰意冷,但是这时村中人开始普遍相信“无工不富”,他们希望招商引资,有大老板为小岗村带来财富。

关友江:在八几年,就是最近这二十年的时候,就是我们也出去看。比如说到南方、北方也看过。我们就感觉肯定赶不上,就是人家比我们发展得快。那么怎么办呢,其实只是在想,我们怎么能搞点工业,结果还是不行。

解说:1996年到1998年,如今小岗村著名的葡萄园承包人严德友当选为小岗村党支部书记。回顾当年招商引资的困境,大多数村民和他的看法是一样的。

严德友:可能是一个是它的地理位置,再一个资源。你像这个地方,一没有山,二没有水。就这一片黄土地,还是单一的靠天吃饭。所以说导致,再一个它还有个交通不便利,你像离一个县城几十公里,离我们凤阳县城几十公里,同时就是说可能人的思想观念也是一方面的,所以几个方面结合在一起,也是多方面的。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