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后“土地流转” 小岗村再次扬名
2008年11月26日 14:08凤凰网专稿 】 【打印
相关标签: [小岗村] [社会能见度] [曾子墨]

解说:原本两百亩土地都要建标准化的猪舍,后来只实现我们看到的14亩,其余的成为苗圃。而苗圃没用完的地又还给农民继续耕种了。在租地、退地的过程中,村委会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沈浩:比如外边来租地了,或者我们本村的村民相互租地,协调。引导、或者动员,怎么动员呢,比如这一方土地有一大户要来流转了。可能涉及到十户人家有八户愿意,可能就有两户不愿意。那你就搞不好,是吧,那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来做工作。帮他算账,或者是给他合理地调整。你需要种地,我们怎么能跟这个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民怎么调整,换。他要做这种工作。

解说:我们来时,正值农忙季节,田地里一片繁忙。“大包干”之后,为了公平,每一户拥有的土地都比较分散。一亩500元正好是种水稻的收入,要是种别的经济作物,收入可能远远不止这么多,要让连片的几十户农民都同意转租土地,也不那么容易。

严德友:你包括我这一片,我本来想在这个园的附近这一片,想租的,后来有部分农户他就说,他不愿意分年分批给钱。我一次性把土地卖给你。我说这个土地你没有权力卖,我也没有权力买。我就换了一个地方。好,我把这合同一签,这一片的人又来找我了。有一户还是跟我们是一个家族的,最后以老长辈的口气,那你要把我这土地租过去。你看这边是葡萄,那边也是葡萄,我这块摆着怎么弄。

解说:胡锦涛视察小岗村时,严德友也把葡萄地的事儿作了汇报。目前小岗村的租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严德友这样自己找村民协商,另一种是村委会主导的。根据沈浩的调查,村里95%的农民都愿意流转土地。

对于小岗村的变化,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在今年5月就陪同政府官员来考察过。

记者:您今年五月份到小岗村去调研的时候了解到当地一些什么样的情况呢?

于建嵘:小岗村为什么现在大家对它那么大的期待,因为它已经做一个政治标本,但是我认为恰恰小岗村是中国农村的标本,所以我是不大看好那种强迫它经营的东西,可能你们到了小岗村对面有一个很大的广告牌,要建合作经营,什么股份经营,经营的那些大广告牌,但是那些问题我认为都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问题要稳定资本市场,要允许他流转而产生价格。

那么小岗村的土地流转他有一个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他以农民个人的名义去流转,不是村里面拿来流转的问题。所以我还是主张个人的权利,他自愿的原则来做。千万千万要注意所谓的村委会,所谓的实体经济组织拿着农民的地,把你的地流转出去,那可能是很可怕的事情。

记者:您在调研的过程当中有没有发现在各地已经出现了类似的案例?

于建嵘:前不久我在山东开会,也在山东做调研,调研之后有一个老板听说我去了,反复地找到我,他是搞房地产的老板,想了很多办法找到我,就说我怎么利用十七届三中全会这个政策去搞到农民的地,能把农民的地圈起来,他读来读去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合股经营,你土地要流转我搞合股经营没有问题,实际上他合股圈下来的地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等到土地增值。

记者:除了向农民宣传他们自有的这种基本的权利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方式能够保证在土地流转过程当中农民的权益不受到损害吗?

于建嵘:我认为这个关键将来还是要靠司法的权力解释,所以我认为在这个时候国家的司法机关应该有一些非常明确的解释,国家立法机关也有非常明确的立法。

租地合同一签二十年,每五年按照当年每亩谷物价格调整一次租金,小岗村的党支部书记沈浩就认为说,只要每年预付租金,农民就不会赔钱,因为土地带不走。通过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是他的理想。不过,他也认为要实现更多农民的致富,还是要通过农户合作来实现规模化,而每个农民都能分享规模的成果。

小岗村 中国农村发展新的标杆?

解说:村子东头是一排排整齐的双孢菇养殖大棚。这也是小岗村土地流转的一个样本。2006年来创业的大学生在这里建了50个棚,市场行情好的时候一个棚一年可以赚6000元,一些村民也加入进来。

你们是在这种蘑菇的吗?对啊,种蘑菇的。你种了多少,我就种了两个棚。我们是农户干的,那边是大学生苗娟,都来参观她的。那个是苗娟的,你们是农户的,自家的

女:不好弄,挣不到钱。一年一年还得交钱

记者:怎么会挣不着钱呢?

女:光出蘑菇不给钱,来收,卖不回不就赚不到钱吗?

记者:不好卖?

女:不好卖。此地人不认。

记者:不是说有外国公司来收吗?

女:就去年来收的,收我们蘑菇到现在钱都没给。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