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云南人心中最大的痛楚
2007年11月17日 16:39凤凰网专稿 】 【打印
相关标签: [张正详] [滇池] [社会能见度] [污染]
对不起,您的浏览器禁用脚本或者您的Flash播放器版本较低!请点击这里获取最新版本。

声明:独家稿件转载需经凤凰网授权

《社会能见度》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时间: (周四) 21:50-22:27

重播时间: (周五) 04:15-04:50   15:15-15:55

二十年滇池从云南人心中的骄傲变为最大的痛楚

"故乡许多人小时候都在滇池边拣花石头。一代一代人,涌来又退去,滇池边的花石头,永远也拣不完。"这是云南诗人于坚曾经写过的一首诗,名字就叫做《滇池》,二十年以后,于坚又作了另外一首诗,名字叫做《哀滇池》"冶炼厂的微风,把一群群水葫芦吹到上帝的水坝,像是魔鬼们绿色的粪便,一片夹杂着鱼腥味的闪光"。二十多年间,滇池从云南人心中的骄傲变为了他们心中最大的痛楚,而同时她还让大家知道了另外一个词汇,蓝藻。

这是被称为高原明珠的滇池,静静的湖水,一望无际,点点白帆,忙碌穿梭。这美丽的画面底色却是碧绿的,散发着淡淡的臭味。滇池边有许多垂钓的老人,他们见证了滇池的变迁。

钓鱼人:滇池的水捧起来就可以喝,旁边这个老龙湖的水,捧起来就可以喝,打鱼的船到这里来打水喝,打水煮饭吃,到那个程度,像这么深的水可以望到底,底下有鱼,可以望到底。那底下的鱼,两公尺的水可以望到鱼。那个时候鱼多,一般都是没有人要。

这位老人在滇池边生活了一辈子,对于钓起来的小鱼并不满意。他说这些鱼回家要养几天才能吃,担心鱼被滇池的水污染。每当蓝藻泛滥,他们连这样在臭水边钓鱼的乐趣都没有了。

钓鱼人:最严重的时候在湖里这么厚一层,这个铅坠根本沉不下去,绑这么大一块石头扔下去都不会沉。

1980年,滇池水产品有1万砘,1999年只有5600吨。在滇池边长大的农民张正祥对这些消失的鱼类如数家珍,1980年开始他就致力于滇池保护,被媒体称为"滇池卫士"。对于他们这样居住在水边的农民,滇池已经不那么可爱了。

张正详:唉,不要说是有味,你看看我这个脚,这个蓝藻,粘着皮肤就会发红,发红以后会发痒,发痒一抓就会溃烂,这个蓝藻很毒。

十多年来,昆明人已经习惯了滇池的一片碧绿。每年3月以后,浮游生物就在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滇池里大量繁殖,它们就是蓝藻。这些蓝藻会产生毒素。

张正祥:原来整个滇池海有一千多头大水牛,现在就观音山只有几头牛了,那个白玉村有几头,整个滇池西岸现在不会超过一百头水牛了,没有水牛不是说是农民不养水牛,而是养不出,病死掉。

我们拍摄的地点在滇池边的海埂公园。对面的山就是很多人都曾经耳闻的西山睡美人。山的轮廓像一位熟睡的长发美女静卧在滇池边。"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就是描述的这里。在昆明人的回忆里,这里也是著名的游泳胜地。如今,没有人愿意碰触这湖水,睡美人也倍感孤寂。

在滇池边有着这样的民谣:"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还在受害"。实际上在1976年,昆明就发现滇池已经被严重污染,水质中的汞含量最高点已经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4倍。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整个滇池的水质已经超过国家规定的Ⅵ类水标准。

记者:你们是每天都在这吗

滇池边工人:每天都在这

记者:每天要打捞多少东西呀

滇池边工人:哎呀,就是一天捞到晚。

记者:有多少人呢

滇池边工人:五六十个人。

三十年前,这里渔舟唱晚,在水里从事同样劳动的,捞起来的是各样的鱼。如今这些工人每天打捞的是水葫芦和水中杂物,获得几十元工资。清藻船把浮着蓝藻的水抽到一根封闭的管道排走,这对于300平方公里的滇池只是杯水车薪。有着340万年生命的滇池成了一池废水。

滇池治污的一系列工程伴随着不绝于耳的争议

每年开学,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系教授侯明明都给入校新生讲一节关于滇池污染的课。在目前公认的滇池污染原因中,没有人提到围海造田那一场历史性的转折。1970年,十几万昆明军民在革命委员会的号召下,用了短短四个月时间修堤填海,从草海里分割出一大片水域,希望造出良田。

侯明明:围海的过程中,它把滇池最重要的,也就是水深在两米左右的滩涂地围起来了,围起来这个水面就减少了,然后,本身那个水面,我就讲一米到两米这个浅水部分,就是净化作用最强的地方,那么这个地方被围了以后,表面上是水深了,实际上,是净化作用没有了。

滇池分外草海和外海,50年前,草海里浅滩湖渚密布,海菜花在水中摇曳,植被占湖面的90%以上,是一片巨大的湿地。千百年来,地势低于昆明城的滇池收纳着整个城市的废水,经过草海湿地的净化,又成为昆明人最主要的水源。然而移山填海之后,如今这片湿地只剩下11平方公里。海菜花几乎消失。

有关资料显示,如今,滇池里的土著鱼类已经基本灭绝。草海一直是滇池鱼虾的产卵场,经历了围海造田,现在它的一大部分已经被建筑物占领,经济发展的二十多年里,滇池周边的土地也陆续被投入商业开发。

几十年来,随着工业发展、人口增加,滇池已经被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整座城市的污水随着十几条境内河流注入滇池。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昆明人的生活开始有了一项重大改变,厕所从旱厕改成了水冲厕,滇池也开始了无可选择地接受这些污秽。没有生态肥料,农民的田地也不得不开始使用更多的化肥。

张正祥:现在突然有人说滇池老了,衰老了,它要死亡了,它几千年都不死,怎么就是八九十年代到现在,就是二十年嘛,它就会老了,就要死了?不可能,主要是城市规划不科学。农民耕地,大量蔬菜地都在滇池沿岸,种粮食需要肥料,这个肥料去哪里要?以前没有化肥,没有磷肥,也没有复合肥,有他也不会用,有的话要花钱去买,很贵有毒有害,农民进城来,天不亮就拉着马车来买马桶的粪。

现在反过来把农民田全部卖掉,卖给张老板、李老板,搞房地产开发。

相关阅读:

围海造田--滇池之殇

张正祥 一个人的“滇池守卫战”

南都:环保首先必须是一场政府风暴

温家宝:把太湖、巢湖、滇池治理摆在更突出位置

“太湖美”怎成“太湖霉”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