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 > 凤凰节目 > 社会能见度 > 正文 |
|
相关标签 | [曾子墨] [围海造田] [滇池] [社会能见度] |
|
声明:独家稿件转载需经凤凰网授权
《社会能见度》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时间: (周四) 21:50-22:27
重播时间: (周五) 04:15-04:50 15:15-15:55
当年轰轰烈烈的围海造田运动
三十多年前的一场运动,给昆明人烙上时代的伤痕。战天斗地的革命豪情,让高原明珠改变命运。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这是乾隆年间昆明名士孙髯翁在登上了滇池边的大观楼时所写下的长联。的确,昆明人对于滇池有着特殊的情感,几千年来,静静的滇池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昆明人,然而在今天滇池却成为了昆明人心中不能够言述的痛楚。这一切的改变源于四十多年前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填海造田。
这就是五百里滇池,昆明人把滇池叫海。一条天然的海埂把它分为内海和外海。根据资料的记载和老昆明人的描述,内海水不深,鱼虾成群,水草摇曳,植被占湖面的90%,因为海菜花繁茂有人称它为“花湖”。1969年12月,这个有着350万年历史的湖泊命运被改写。
程肇琳:开过动员大会,然后一个排一个排的上去表忠心,然后向毛主席表决心什么,然后就开始了,我们也不清楚,好像当时是宣传,就说是粮食不够吃了,所以要向滇池要粮。
程肇琳这一年15岁,她们学校的同学基本都参加了这一次围海造田。学生是滇池围海造田最主要的力量。
张正祥当时是滇池边一个生产大队的队长,按照上级指示,他们生产队也要挑选农民参加围海造田。
张正详:开始那天是大张旗鼓的,专门有宣传车,解放军那个宣传车,架的喇叭在车厢上,宣传农业学大寨,就是要大规模地进行围海造田。
工人阶级、贫下中农、解放军指战员、红卫兵小将、革命干部和革命知识分子是围海造田的生力军。誓师大会的第二天,几万人高举红旗,手捧红宝书,响应毛泽东“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步行两个多小时,奔赴滇池。滇池边铺满了劳动的人们。
在滇池西岸,轰隆隆的炮声响彻天际,东岸,革命群众万丈豪情。当时,整个中国都在以各种方式学习大寨经验,围海造田,开山造田在各个城市上演,昆明也不甘落后。按照昆明市革命委员会围海造田指挥部的规划,要在草海上建一条大坝,把大坝东侧水排干,填上泥土,造出农田。
指挥部提出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要实现“当年造田当年受益”。数以万计的围海造田大军中,农民干的是最辛苦的活,张正祥的生产队就听说在围海造田中表现突出的农民可以留在以后的农场中成为伟大的工人阶级。
那时程肇琳是红卫兵小将,她和同学每天往返都要步行两个小时,从昆明市区赶到滇池边。一开始,停课参加万人劳动对他们还是很新鲜的经历,可是很快就变成了艰苦的劳动。
程肇琳:就是挑那个担子,又重,然后那个路,地是软的,在草海里边走,那个地是软的,走着也使不上劲,还有背着那个带的冷饭,每天还要自己家里带冷饭,饭放一点咸菜,背上还带一壶水,又不能放在哪里,放在哪里就弄丢了,还挑担子,就觉得特别有时候太不想挑了,觉得想把那个担子甩掉,老是不停这样挑,觉得特别辛苦,因为太小。
记者:那个时候担子实在想放下来的时候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你继续?
程肇琳:哎呀,我跟你说就是念: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就是毛主席那语录,真的管用,精神胜利法,就是念那个语录,真的还是管用的。
“欧阳海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照样坚持挖地,把手都泡烂了,我有这么快的镰刀反而不好好干,真对不起伟大领袖毛主席。我一定要向李丽学习,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彻底革命精神,争取做到天天出勤,积极创造条件,争当一名无限忠于毛主席的红卫兵。”这是程肇琳的妹妹程肇琅在围海造田中写下的一篇日记。革命精神支撑着所有人克服困难。
围海造田后滇池比清朝时期缩小了20平方公里
实际上学生的劳动已经是围海造田中强度最轻的了。解放军和农民工承担了最主要、最繁重的筑坝工作。
张正祥:用“抓革命,促生产,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政治、动力产生愚公移山精神,拼命地为围海造田做贡献。
张正详:开山采石炸死过人,从岩上掉下来,石头打死过人,大石头,房子那么大,滚下来,就把划船那个人,好多人在那个房子睡觉被打死了。
相关阅读:
编辑:
石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