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 > 凤凰节目 > 秋雨时分 > 往期文稿 > 正文 |
|
余秋雨:但是大家就会问,如果永远是那么朴素的,他怎么才能够让大家眼睛一亮呢?所以这就需要适当的时候出现警句。警句名言尽量地不要用人们太熟悉的句子,因为谁都知道这不是你的,人们又会产生接受上的疲倦。譬如我们讲"时间过得真快"这多好,你说光阴似箭谁也想不到这个箭了,就光看到这四个字了,就是成为套话了,不会想到一支箭射过去那个情景,它被消解掉了。在这种情况下你还不如说"时间过得真快",很实在。所以最好不要讲很多人无数次重复过的那些话,这也是我们写作当中要注意的,也是我们从司马迁那里学习的。
大家回想一下,在我们的过去的阅读经验当中,从《史记》当中读到过哪些句子?这些句子是不是司马迁发明的倒不重要了,但是由于出现在《史记》当中,它让中国人记住了。
同学: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就是如果一个句子里面动词很多的话,那么这个句子就会很生动,很简洁,直指人心。比如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还有"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其实是充满了动词的,也就是说如果用一种戏剧角度来看,它是充满动作性的。
余秋雨:对,因为只要有动词就需要有动作者。譬如是谁在舞剑,目标是什么,动作前后两个人物出现了。"女"也是一样,就是一定有行动者和被行动者,这样的人物出现了,那么就全盘皆活了。
同学:我忽然联想到司马迁的写法里对比喻的一些使用。比方说《项羽本记》里有一句话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就是说在鸿门宴里,樊哙要求刘邦赶紧撤离,然后刘邦说是不是应该去向项羽辞谢一下,樊哙就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情况已经非常危急了,司马迁就用这种很形象,甚至有一些通俗化的表达方式把当时的紧急情况说明了,我对这个印象很深刻,这个警句后来就成为中国的成语了。我觉得如果在一句话当中有一个反差和两个极端,就会很有魅力。比如说"图穷而匕首见",图画是一个很柔美的东西,结尾出现了一个匕首;还比如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个死亡和梳妆打扮是两个非常极端的行为,把这两个东西放在一起,这个句子就会显得非常有张力。
余秋雨:你所说的这些只是巧思,巧思它不会打动内心。但是刚才"士为知己者死"这样的句子真是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传播效果,当然也产生了某一种局限性的判断力,所有的警句格言都有这个毛病。什么毛病呢?就是在一个缺少哲学素养的国度里边,当它成为警句格言后,就具备一种近似于法律条文的判断职能,所以这个问题就比较严重了。譬如女人为什么打扮,这个逻辑它已经建立了,很具体,所以大家就把它作为唯一逻辑了。"士为知己者死"也是如此,我不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多少人,想了这句话以后就慷慨走向死亡,而这个死亡是没价值的。格言警句有时候会带来这样的一种效应。这个效应我们当然不能怪司马迁了,真是中国民族思维的一种特征了,当格言警句一旦成立,它居然成为人生指导原则,所以慎用格言、慎用警句,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对于已经流传至今的警句和格言,我们有的时候需要重新解释。
编辑:
罗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