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老兵四十年后吹响现代版“集结号”
2008年07月25日 11:34凤凰网专稿 】 【打印
相关标签: [越战老兵] [集结号]

40年前,一支中国的秘密部队,担负着抗美援越的特殊使命,奔赴越南战场;40年后,老兵们吹响集结号,为着埋葬在异国的1400名战友。冷暖人生特别关注……

在越南太原的灵山烈士陵园,耸立着83座坟茔,白色的墓碑上镌刻着红色的文字,死者的名字往往是用两种语言写成:越文和中文。而在陵园的墙壁上,镌刻着很多几十年前,我们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口号,像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这些口号所环绕着的,其实是83个来自中国的年轻生命。像灵山这样的陵园在越南一共有57座,一共埋葬的中国人有1400人。40多年过去,陵园几乎很少有人前来祭扫。人们更难看到,真的远道从中国来的身影。那么这些人究竟是谁,他们为什么把最后的生命留在了这里,他们的身份和他们身后,那些神秘的历史和故事,仿佛也要永远沉睡在这异国的土地上。

2007年的一天,家住桂林的蒙毅,忽然接到一个陌生人打来的电话:“问我你叫蒙毅吗?我说对。电话里面就嚎啕大哭,蒙毅啊,我终于找到你了!

1967年,蒙毅等十名桂林女中学生,以红卫兵的身份被特批随援越部队入越。短短八个月的战争岁月,就此影响了她们的一生。怀念战友成了女兵们永远不能舍弃的情结。2000年后,以旅游者的身份进入越南成为可能。桂林女兵们马上向遍布全国的战友发布倡议,决心有生之年重返战地。并随后组织战友们发起寻找烈士亲人的活动。给蒙毅打电话的这个女人

正是烈士张国珍的妹妹张桂芬。”我母亲病危期间拉着我的手说:'桂芬啊,在你有生之年,中国和越南友好了,一定去给哥哥扫墓啊。这是我一生的遗愿,一定你得完成。“'

1967年初,家人收到张国珍写来的,地址为广西62信箱的信,说他正随部队在广西执行任务。当年5月16日,几个军区和民政局的干部来到了位于沈阳郊区的张家。他们带来的,却是一个惊天噩耗。

人说:就上咱家开车给送我哥的遗物,最深印象就是我哥有块手表,从我哥手上撸下来的,一块上海手表,还有我哥的穿的服装和一套行李。1月30号写的一封遗书:爸爸妈妈,一旦我被敌人的炮弹打中,请爸爸妈妈不要为我伤心,要化悲痛为力量,把弟弟妹妹抚养大,接过我的手中枪,打败美帝国主义。告诉我们家里,不要处处依靠政府,要自力更生,白手起家,把我们家办成一个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儿国珍,于战火纷飞的越南前线。

张国珍是中国援越部队高炮62师2营5连2排排长。1967年4月18日,他所在的阵地

遭到美军轰炸机攻击,张国珍在已经负伤的境况下坚守阵地,结果再次被弹片击中,战友陈玉久是他生前最后见到的人。

人说:“他那时已经不能说话了,发现他这个地方,已经被钢珠弹击穿了,扔的重型炸弹,土块飞下来,把张国珍砸下去了,砸下去以后据说他又起来了,起来以后继续指挥,那阵儿连长命令他下去,他不下去,如果他下来了,他也就生存了,他没有下来,结果就遭到了第二次攻击。”

牺牲后,张国珍被追认为一等功臣,战斗英雄,他于牺牲当天拍摄的这张手捧毛主席像的照片,一语成谶,果真成了他的遗像。

看到张国珍的亲笔遗书,他的亲人才第一次知道,原来这个父母眼中的好儿子,弟妹心中的好兄长,年初就已参加了抗美援越的战争,所谓广西62信箱,其实就是援越部队高炮62师的代称。抗美援越,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好像已经有点遥远而陌生了,提起四十年前的越南战争,恐怕现在马上浮现在很多人脑海的,是美国著名的那些越战大片中的一幕幕情景,

热带丛林,直升机群,燃烧弹,子母弹等等等等,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在这些惨烈的轰炸和鏖战中,与美国军队进行殊死较量的,除了北越的部队,还有几十万中国军人,有历史记载从1965年到197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派出了工程,防空,后勤,筑路等部队一共32万大军来到越南。然而由于当时冷战的特殊的政治环境,中国军队的援越战争,无论是对国际还是对国内,都是处于严格保密状态的,所以所有牺牲的中国战士的遗体,也经中越双方协定,永远地掩埋在了越南土地上。

张国珍家中兄弟姐妹九个,他牺牲的那一年,张桂芬14岁,另一个妹妹张桂玲年仅12岁,

有一天啊,我早上起床以后,就发现我父母不在了。我在我们家前后院找了一圈,没找到,后来,我就自己跑到我们家自留地,在我离自留地很远的地方,就听我妈喊我二哥的名字,

国珍啊,你死在哪里啊,妈妈想你啊,边哭边喊,而我爸爸呢是干嚎,男子汉啊。我当时就跑到父母跟前,跪在他俩面前,我说爸爸妈妈啊,虽然二哥牺牲了,但是我们还有这些姊妹,

我们一定要听话,不让你们操心。

为了继承哥哥的遗志,接过他的手中枪,桂芬和桂玲两姐妹一直想方设法要求参军,1972年,17岁的张桂玲终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革命军人,入伍七年,她年年被评为先进,1986年和2002年,母亲和父亲相继辞世,去越南,找到烈士的埋骨之地,成为一家人心中最深切的愿望,也是最痛楚的遗憾,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在全中国竟有成千上万的人怀抱着同样的愿望和遗憾。2007年3月11日,家住北京的杨淑贞老人又一次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个习惯,她已经坚持了40年。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