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革命小将”到“国际主义战士”
在国内,关于援越抗美战争的公开史料并不太多。1994年,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张爱萍任编委会主编的《当代中国丛书·中国人民解放军》交待了战争的背景及中国部队的参与情况,其下卷第104页记载:“1964年8月,美国进一步扩大对越南的侵略,制造借口,轰炸越南北方,使战争逐步升级。中国应越南政府的请求,派出地面防空部队。”
第170页记载:“六十年代中期,人民解放军高射炮兵部队奉命入越参加援越抗美战争,主要担负越北铁路干线和钢铁厂、发电厂等重要目标的防空作战任务(也有部分高炮营配属掩护援越工程部队施工)。”
171页至172页记载:“在三年多时间里,炮兵高炮部队入越共9批9个支队38个团零80个独立营,作战763次,击落击伤美机千余架,不仅用鲜血和生命支援了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也使部队得到全面锻炼,取得了宝贵的作战经验。”
“十个桂林女兵”所在的部队是高炮62支队,部队驻地在越南北太省太原市名叫“娜妮沟”的一片森林里。太原市位于河内正北方80公里处,那里至今还是越南最大的钢铁和电力基地。而“十个桂林女兵”进驻太原的经历,几乎就是一场传奇。
1966年12月,红飙、王萍莉、陈惠荣、蒙毅等来自桂林的10个女中学生第一次聚集在了一起。听说有17个在北京就读的广西籍大学生要步行串联到井冈山,重走红军路,她们坚决要求参加。其中,蒙毅年纪最小,还在上初三,她赖上了那些串联的大学生,人家走到哪儿她就跟到哪儿。北京农机学院的张铁锚开玩笑:“你要能抓住我你就去。”蒙毅连忙堵在门口,结果张铁锚从窗口跳了出去,却被守在窗下听进展的“红小兵”们逮了个正着,小家伙们兴高采烈地冲着张铁锚大喊:“抓住他了”,蒙毅赢了。十个女中学生如愿以偿。
1966年12月29日,等不及过元旦,27个大、中学生组成了红卫兵步行长征队,举着队旗,捧着毛主席像出发了。他们每人带一件雨衣、一个饭盒、一个水壶,背着一床被子,齐声高唱:“说打就打,嗨!说干就干。练一练手中枪,刺刀手榴弹??”
长征队不久便走到了广西凭祥市,这里与越南仅有一关之隔。此时中国援越抗美的队伍已经秘密出征,只是没有对外公开宣布。女中学生陈惠荣觉得奇怪,一路遇到穿着越南军装的人,一口标准的东北话,统统没有领章帽徽,才知道已有部队出国。17个大学生中,有两位来自清华大学和北工院,他们悄悄到邮局给周总理发了一封电报,大意是我们遵照毛主席的教导,要求援越抗美,做国际主义战士,请您批准。机敏的蒙毅悄悄地跟了去,并且将这件事捅了出来。大家都觉得这是异想天开的行动,甚至取笑他们,结果回电真的来了,周恩来总理特批这支“红卫兵野战队”全体到中国援越抗美部队锻炼三个月。从这天开始,27人的身份发生了质的转变——由红卫兵变为国际主义战士。
“不得交头接耳,不得大声喊叫,不得往家里写信。”1967年1月下旬的一天,27个预备走长征路的年轻人戏剧性地转赴越南。他们猫在广西凭祥中学后山齐腰深的茅草丛中接受任务。为了保密,宣读命令时,还派了一个人在一旁放哨。 1967年1月23日下午5时30分, 27个经过周总理特批的学生红卫兵秘密出了友谊关,此后三个月内女兵们都没有和家人联系。红飙的母亲曾在半夜梦见女儿,惊醒后,夜里两点多和红飙父亲一起骑上自行车跑到女儿同学家里寻人。蒙毅的妈妈则预备了照片,要到《桂林日报》或《人民日报》上刊登寻人启事。
相关新闻
作者:
罗雪挥
编辑:
张梅
|